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9W 次

教材解读:

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A类:掌握生字词

B类: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C类: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

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学习难点

初步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人的性格特点。

1、《杨修之死》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小说家。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时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聪明一世的杨修,究竟是如何走向死亡的深渊的?他为何没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杨修之死》,了解一个聪明人的覆亡旅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

二、揭示目标:小黑板展示。

明确目标

三、指导自学。

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

①“鸡肋事件”

②园门阔事件―――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操闻而愈恶之。

⑤藏吴质事件―――操愈恶之。

⑥试才干事件―――操大怒,亦不喜植。

⑦作答教事件―――操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这几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引导、点拨。

四、点拨、交流与探究:

1、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3、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探究、加深理解。

五、当堂训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于碑背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彘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彘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1、这是《世说新语》中关于杨修的一则故事,文中表现了杨修的什么特点?

表现了杨修见多识广,聪颖过人。

2、文中的“魏武”指谁?表现了他什么品格?

指曹操;表现了他既能够承认自己才能不及别人,同时又非常嫉妒的意思。

3、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

对于人才,应该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巩固当堂学习的内容,升华学习效果。

六、课堂小结:

聪明反被聪明误,能人死在能耐上。

总结、回顾,梳理知识。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强化知识,培养能力。

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A类: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B类: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C类:了解《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1、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共写了七件事:“鸡肋事件”、“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梦中”、“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

2、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

杨修:才智敏捷,聪明过人,而又自仗才高,放任不羁;

曹操:奸诈忌才,阴险狠毒,刚愎自用。

3、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由于杨修自身原因,恃才放旷,无所顾忌,凡事不考虑利害得失,任意为之。另一方面是由于曹操的嫉贤妒能,阴险奸诈。

4、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对于杨修能猜透他的心意,曹操起初时心里非常嫉妒他的才能,后来是厌恶。

5、课文中写曹丕要请吴质入府密谈时,非常谨慎“乃用大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而杨修得知这个秘密后“迳来告操”请你指出其中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对比,充分表现曹丕的狡猾,杨修的机智、坦爽,但有些大意。

6、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

(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2)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这四条原因,以第四条的说法较全面且符合小说的叙述,以第二条的说法较为简单、片面,不可取。第一条是直接原因,第三条是次要原因。所以第四条更有说服力。

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

二、揭示目标:小黑板展示。

明确目标

三、指导自学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身死因才误)

3、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呢?准备复述故事。

4、找出不理解或看不懂的字词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适疱官进鸡汤(刚好)以今夜号令(凭借)

汝怎敢造言(制造谣言)(shu)数犯曹操之忌(多次)

命厚葬之(指葬礼隆重)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头)

丕如其言(按……去做)植然其言(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就……)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常常)方忆杨修之言(才)

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是)魏延诈败而走(跑)

5、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6、指名概括七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求每个故事不超过十个字,并要明确人物的表现。

①鸡肋事件

杨修:“来日魏王必班师,以鸡肋之意对。”

曹操:“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②园门阔事件

杨修:“丞相嫌园门阔耳。”

曹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

杨修:“竟取匙与众分食讫,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中

杨修:“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闻而愈恶之。”

⑤藏吴质事件

杨修:“知其事,迳来告操。”

曹操:“因疑讚害曹丕,愈恶之。”

⑥试才干事件

杨修:“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

曹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⑦作答教事件

杨修:“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曹操:“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⑦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为什么会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这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

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这就是杨修之死的全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引导、点拨。

四、点拨、交流与探究:

讨论杨修之死的必然性。

①从课文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双方性格相冲突的必然结果。

杨修他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

曹操却嫉贤妒能、阴险奸诈且又老谋深算。

这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结局,曹操终于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

②撇开作者的看法,你认为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忌才还是为了严肃军纪,或又是另有原因呢?

探究、加深理解。

五、当堂训练:

你认为曹操该不该杀杨修?你对杨修被杀有什么感想?

巩固当堂学习的内容,升华学习效果。

六、课堂小结:

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主。韬光养晦

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审时度势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后果。不恃才傲物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总结、回顾,梳理知识。

七、布置作业:

强化知识,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