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那些书散文

那些书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6W 次

那些书散文1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过后,雨水侵湿了那些书,妻子为自己忘记关窗而做了几次检讨,忙了几天,算是晾晒出来,可是,书籍大部分已经变形,纸张不再平整,从书堆里散发出刺鼻的怪味。那些书,无法继续保存下来了。

那些书散文

邻居发现门前晒的书后问道:哪里来这么多书?妻子无语。那些书,是一位朋友给造纸厂采购原料,在西安各个出版社以废纸的价格收到的!每天,他都会收购几三轮车书纸,保证卫生纸的正常生产,陌生人都叫他,收纸纸的。我的世界名著,天下文章一部分是收纸纸的朋友送的。没有花钱,能读到各类名著,民间藏书,各种各样的印刷技术,纸张的不断发展都能从书上看到,也反映了几百年的出版历史,内容更是广泛,可是。都让雨水损坏了。

朋友几十年的奔波,废中寻宝,很多书籍都是主人离世后代装修房子才卖了破烂,有的是出版社的样书,有的上面还有签名送书的字号和电话号码,反应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文化水准以及喜好。

他从骑着三轮车,到开着港田,走遍西安的大街小巷,把收到崭新的书送来。我告诉他:新书没看头,要是遇到被人翻得快烂的书送来。他不解。我说:好书看的人多,看的人多了,就烂了。没人看的书一直是新的,除非是主人没能读懂或者不喜好的。我给他写了很多书名,慢慢,他也喜欢看书了,并且把收购站里的书翻找,于是乎,家里就有了那些书。

那些书,已经无法继续存放了,腐气败味,只能告诉他卖给收购站,他说,自己已经不在造纸厂干采购员了,不收书,到外地打工了,只好等到收破烂的人来,每斤三角,还得帮着抬称,收破烂的装了七个大蛇皮袋子,有六十公斤的,也有七十公斤的。

收破烂的装了一港田车,高兴地挥手走了。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妻子说,还想你那些书呢?

叹道:有不少是朋友出书后送给我的,有很多没来的及看。

那些书散文2

回到家,父亲让我清理过去的杂物,打开标明我名字的箱子,看到是一些纸张发黄的书。突然感到我离开中国好久了,依稀记得自己从地边书摊上寻到这些宝贝的情景。翻了一遍,竟然没找到三毛的一本书,怎么可能?!三毛那套书是我最早买的。16岁那年,我在北京晚报上投过一首诗,它登出来后,领了20元的稿费,第一件事就是收藏一套完整的三毛的书。

"你在找什么?"父亲看我把书从箱子里都搬出来,堆了一地,还在翻。

"我记得买过一整套的三毛的书,这里一本也没有!"我这次很想把它们带回去。

"我从你留的书里挑出来给你妈看了。"父亲想起来了。

"什么?"我仿佛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和母亲在生活里走着两个极端。父亲只有小学到初中的学历,他大概书读的少,极热爱读书。母亲是正经的天津大学毕业,在中科院做建筑设计师。她说自己年轻时把该读的书都读了,不需要再读书了。我做学生时,看见母亲整天织毛线,抢购处理的便宜货,吃过晚饭喜欢到门口乘凉聊天。她连报纸都不看,闲书是不沾的。

"妈,你看见我买的三毛书没有?"我冲着厨房嚷嚷,她在里面忙着呢。

"在我的卧房里,我拿给你。"母亲从厨房转出来,进了她的房间。

她真的抱出一摞发黄的书,我的宝贝。

"什么时候您开始看三毛的书?"我笑出了声。

"我不仅看三毛的书,还看琼瑶的书,那些琼瑶的要不要?"母亲很自豪。

"不要不要,琼瑶您尽管留下慢慢看。三毛的我带回去,留个纪念。"喜欢友谊出版社出的书,那些书的封皮设计我很喜欢。

"三毛的书我每本都看了,不错!" 母亲评价很高。记得当年我买书是偷偷摸摸的,读时更是藏在抽屉里,桌上放本教科书,偷读完的。那时,父母最恨我读这些书,抓到是要罚的。他们总说:"好好读你的课本,考好你的试,等工作了有的是时间读杂书。"

这些年,这些书遗忘在中国,都放黄了。

我买的席慕容的书也在,父母都不读的。翻开看看,有一本竟是老公买的。书的扉页上还有他的批注:购于北大书店,此时正濒临经济危机。我不由得翻到书的背后看看价钱,赫然标着:1.95元。

晚上打电话给老公,和他提起这本书,笑他当年这么便宜的书都要封嘴才能买得起。

他在电话另一端慨叹:"学校食堂三毛钱就是一顿饭。"看来老公省了七顿饭换了这一本书。

我问他:"吃饭重要,还是读书重要?"

他立刻回应:"当然吃饭重要。别老怀旧了,怀旧说明你老了。"

我真的老了吗?是的,也不是。

我把自己找到的笔记,一些珍爱的旧书背回来了。出境过秤时,恰在允许携带行李重量线上,刚好50磅。

随身的包里放着那本当年我很喜欢的黎珍宇的《再见,船长》,飞机上读时,发现我的口味变了,不赞同作者愤世嫉俗的观点,她的文笔很粗糙; 觉得书中的蓁儿有些哗众取宠,自已为是。

那些书散文3

册册书籍,字字墨香,总如冬日的暖阳,催开了一份甜美,蒙受了如春的温暖。

小时候,呀呀学语,对那一点一横的外带一劈一捺,一坨豆腐块似的奇形怪状的东西,爱不释手,看一眼,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笔画间的搭配有种说不清的美妙韵味,捧着那小一号的 小本本,可也只是呀呀几声,睁大眼睛,看看。

那书,有时是捧倒着的,那时书本彩绘的少,书中插图的更少,在没识字前,往往盯着书上的封面,遐想半天。如果有只铅笔,一张纸,哪怕是一张收据的纸条,总喜欢涂涂画画。

曾痴迷于书中美丽可爱的小美人鱼;痴迷于聪明智慧的阿凡提;还有动画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上天入地,腾云驾雾,自在逍遥;白骨精,变来变去,美貌非凡,那浓墨写就的别有滋味,那个缺衣少粮的大集体时代,能见到这些,像乍闻倾心的乐音·,像见到一幅心慕已久的古画,像长途跋涉于沙漠之中见到的一汪清泉,那种滋味不必言说,也能徜徉心扉。

那一年,我9岁。可我却依旧保留着孩提时代的习惯,甚是热衷,爸爸经常随手抄起一些唐诗宋词,往我条桌上一放,让我看,叫我背。上面的字密密挤挤的,不知道什么叫秩序,好多字不认识,但很快就依样画葫芦背完了,那些好词好句、好诗就这样随随便便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歪着头,托着腮帮子,闭着眼睛想象,诗歌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鹅,鹅,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描摹的意境,真的出现在眼前。

那一年,我12岁,周末大清晨,在老家青砖草屋里,被爸爸从温暖被窝里揪出来,晨光熹微,东方也就泛着鱼肚白,老大、我要蹭着冰凉的露珠,饿着干瘪的肚子,挎着那猪草篮子,总是漫不经心,不情愿地离开家,眼帘睁不开,脸盘皱着,眉头紧锁,但是没有办法,家里猪圈豢养了两只猪,鸡窝里总有五六只鸡,除去一只脱毛的,其余都下蛋。那蛋子啊,是一个穷苦人家的门面开支。

等到霞光万道时,我的任务完成了,(老大贪玩,不到中午都回不了),匆匆吃完早饭,我就开始晨读,“清晨,太阳睁开眼睛,哗啦啦,就打开了一本书。每一片绿叶上,都有太阳炽热的目光,每一朵花瓣里,都有太阳甜蜜的笑容。高山的巍峨,大海的辽阔,石头的深刻,沙漠的沉默,都在太阳的眼睛里闪烁,都在太阳的嘴唇上跳跃。鸟儿在唱歌,即将逝去的露珠仍在微笑。”

我嘴巴微微翘起,嘴唇大张着,放开了喉咙,高声读着四、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不懂得害羞,那童音,银铃般的动听,鸟儿栖息树丛中,默不作声;犬不吠了,自知“呜呜呜、汪汪汪”多么单调。邻居们听到了总要夸赞一番,我听了总难免有些得意,声音总比以前大得多,父亲,看到我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朗读,嘴角的弧度上扬,对我高度肯定。

那一年,我14岁成了一名中学生,我爱上了她,打开她,就有阳光照射在扉页上,就投射出让人惊喜的特有的清香,是油墨和书页的完美之香,清新素雅,舒缓雅致,她的魅力不可小觑,那每个字与字之间,都有一个桥梁,每句话之间都互相通达,哦,那是文字独有的魅力,每当我徜徉书海,就仿佛天地都静止了,只剩下我和她,在进行心灵和心灵的沟通,或是让我悲愤万千,或是让我喜上眉梢,或是让我苦不堪言,她的一颦一笑,都让我有同等的感受,这是读书带给我的美妙感受,我爱她。

她(书籍),那油墨的清香,如仲夏的一丝清风,隆冬的一缕阳光,抚平了我焦躁的心,为我绝望、孤独的心送来了阳光。她让我宁静下来,不再有年少时的轻狂,让我学会思考,做个有内涵,睿智豁达的人。

长大后,我明白了,我越发贪恋着清香,嗅着这清香,我似乎能看见亡国的李清照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看见落魄的曹雪芹写下《红楼梦》;看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看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临死仍直竖着两根手指头的守财奴严监生……为含着煤气罐而死的川端康成惋惜,为海子这样的英才悲叹,更为一座荒冢无字无碑的大文豪托尔斯泰而自豪。看,保尔·柯察金在奋笔疾书,茶花女正摘一株茶花,哀叹生存的困难......

默默守护着我,伴我成长。

那些书散文4

在阳光下看书,总是一件惬意的事。无论冬日暖阳、春日艳色,还是夏阳如瀑、秋阳如洗,都透过红尘里一扇静静的窗,让情节更生动,让目光和心情更明媚。仿佛一个怀抱,置身其中,而心在书中,一种内外交融的暖。

在月光下看书,更多的是有所思。三五之夜,月明如镜,此时宜读诗词。虽依然幽暗,但是长长短短的句子,只略略数眼,便可看个分明。然后,就是在那种意境中,在月色里,生发出无穷无尽的想象。便觉身心通透,心醉神驰,如月光弥漫,无远不至。

在烛光下看书,红焰伸缩摇曳,光影微微荡漾,于是书上的每一个字便都活了起来,纷纷跳入眼睛,落进心底。这是一个很遥远的情景,静,美,暖,喜欢那样的晚上,烛光点亮了长夜,情节却生动了心灵。

在灯光下看书,便没有了夜的感觉,渐渐地,情境便都淡下来,只有书在影响着心意。此时最为专心,眼中心底,只有书,没有夜,没有灯,没有外界生发出来的种种。书便是灯,情节便是全部,忘我而忘情。

炉畔读书取其暖。依然是不再重来的情境,巨大的冬天湮没了人间的村落,一炉红火便烤热了所有的心情。一卷在手,一个美妙的世界缓缓绽放,流连而忘返。当多年以后,奔走在世事的风霜里,书便如曾经的炉火,焐热生命中太多的苍凉。

花畔读书取其香。或春日树下,落红如雨,书页间便有了许多芬芳的书签,定格着每一个心动的细节。或夏日郊外,野花恣意天涯,坐在其间,蜂蝶为邻,书上落满花香和阳光,便醉了浮生。或冬日的阳台上,有花盈然,暗香流暖,轻拥着在故事里陶醉的我。只记花开不记年,书香花香,岁月长长,充满了情意。

水畔读书取其幽。或一潭深静,或一河欢唱,或盈湖荷花暖,或满溪流水香。坐在岸上,独对浮沉潋滟,水声盈耳,波光满书,洇润着情节也洇润着心境。书犹流水,纳天光云影,融万事万物而无痕。读书至此有如参禅,人生许多至境至趣,往往不期而遇。

枕畔读书取其梦。喜欢半床明月半床书的意趣,也喜欢以书为枕的情怀。每日睡前,如果不看上几页书,便觉得睡不安稳。在书的内容里,日间纷繁的都一洗而净,万虑皆宁,渐渐瞑然,抛书而眠,眠而有梦,梦里依然是书中美好的延续。

文字浸怀,书香洇梦。多少书曾在我们身畔缱绻,慢共一生时光。无论在怎样的情境中读书,都有着入目入心的情怀和感动。依然是那一句,不管多长的路,书是唯一的行李。

正逢春暖,阳光渐暖,积雪渐消。看到一群孩子在东风里奔跑,似乎看到远天底下,正滑翔着候鸟的身影。忽然他们停下来,一个孩子说,走,看书去。心下顿时暖暖,如春水初生。

多好,走,看书去!

那些书散文5

有些影子,在心上留下痕迹,就像一朵永不熄灭的火,永远散发着温暖的感动。

在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有一个场景一直记着。村里有个男人,在农田里干活休息的时候,他都会站在母亲的身后,挡着太阳。那时他们一家子都要下田里干活,原始的耕作,繁重的农务,其实每一户都是如此,只要能干的,都要去干。母亲坐在地头,无树荫,他便站成一棵树,影子覆盖在母亲的白发上。有太阳的每一天都是如此,他就站在母亲身后,用草帽给母亲扇着风,母亲坐在那里,白发在轻轻摇曳。

那样朴素的年代,那样朴实的情感,太阳在上,并不高大的影子却凝重如山,也在我成长的心里刻下了不灭的印痕。

初中时已经搬到了县城,班上有个女生,很沉默,极少与别人交流交往。即使每天下晚自习,天已经那么黑,她也是独来独往,并不像我们成群结队或者有家长接送。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她就忽然转变了,开始融入我们,开始笑,开始让青春和友谊同行。她从不说改变的原由,直到多年以后,我们早已天各一方,才在她的博客中看到答案。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而父亲对她极为严厉,早早地锻炼着她自立的能力。她起初不解,抱怨,甚至仇恨,极为羡慕那些放学就有父亲来接的同学。有时候,她会想,父亲即使不能来接自己,要是在日常中多给自己些安慰,她也不会如此耿耿于怀。

事情发生在一个雪还未融尽的初春之夜,下了晚自习的她急匆匆往家走,天上的月照着地上的雪,并没有黑暗的笼罩,可是她的心里还是充满恐惧。而且她能听到身后不远处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几次回头都没有人影。转过一个巷角,她再次回头,却见在月光的斜斜照射之下,一个影子从转角外面投射到这边的地上。看着拄着拐杖的影子,她的泪水喷涌而出。她写道:“父亲温暖的影子,一下子就融化了我心里所有的坚冰。”

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阴暗,有时候更是我们心上的棉衣,呵护着一颗心的温度。也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虚幻,有时候却是我们最真实的留恋,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

高中的时候,暗恋班上一个女生,纯澈的岁月里,那一种心情也是悄悄地盛开。她坐在我的侧后方,有时候总想转头去看她,就像只要看上一眼,便能静下心来听讲学习。我的文具盒盖的里而,有一面小小的圆镜,我把文具盒半开,调整角度,便能看到她的一个侧影。不知多少个日子,就是在那个侧影的陪伴下度过。那面小小的镜子,仿佛我青春里的一扇窗口,让我看见一个美好的影子,给我鼓舞。

直到高考结束,我也没有同那个女生说上一句话。许多时光流走,甚至已经淡忘了那个人的容颜与名字,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镜中的侧影,给我的青春岁月里太多的安慰与憧憬。

上了大学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有一段时间心情很不平静。那时候,我便会拿上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坐在宿舍后面的台阶上看。多是黄昏时分,看几页书,便抬头来看对面不远处那棵树,枝叶摇摇,有时夕阳会把它的'影子送到我的脚下。于是心儿也跟着轻轻颤动,书中的情节仿佛氤氲开来,一时宠辱皆忘。就这样形成了习惯,只要不是十分寒冷的时候,我都会在傍晚坐在那台阶上看书。间或看着那棵树的影子渐渐地变长,变淡,就像它的花儿谢落,满树叶片青青。在那样的时候,它的影子伴着我,仿佛时光里的涟漪,直入心灵的感动。

依然记得那树影,已成为我大学生活最难忘的情景之一。多年以后,忽然在我们学校的网站论坛上,看到一些校友回忆过去的校园生活。有个人在问,你们记得吗?在二舍的后面,每天的傍晚,台阶上总会坐着个男生在看书,几乎每天都是如此。下面许多人回答,都说有这回事。一个女生说,当然记得,我每天都要看那个身影很久,就像一个温暖的剪影,给了我太多的感动,许多年来一直不曾忘掉。

心里奔流着温暖的河,原来,在岁月中,我也曾成为温暖别人眼睛的影子。那份暖多年后重回我的心底,让我的生命在这苍凉的世事中,永远保持着春天的温度。

那些书散文6

有些地方,有些风景,我是极少在短时间内去第二次的。刚刚领略不久,余韵未淡,浪潮还未过去,再度重来,依然是第一次的心境和目光,熟悉的依然熟悉,忽略的依然无睹。只有经过时间的过滤,脚步重临,那些未曾经眼经心的,才会在岁月的等待中,散发出一种召唤。

而有些地方,我会故意遗落一些风景,这样,再次来时会有一个目标。或者无缘重来,在心底留一份带着遗憾的想念。有时候,遗憾会让人对某些事物念念不忘,不求圆满,在心里把缺失弥补成完整,是另一种境界和情怀。

读书也是如此。一本再好的书,读过之后,如果立刻重读,还是熟悉的思绪和情节,很难读出新意来。如果让它在书柜中沉寂一段时日,在心底淡忘一段时日,当最初的感受渐淡之后,新的渴望便会生长。重新捧读,大的情节似曾相识,而种种细节却如星闪耀,一种全新的愉悦。若故友重逢,各诉契阔,情谊更深。

住在小兴安岭的深处,在群山与原始森林的环绕之中,低头有书卷,远眺有风景,日子缓慢而悠然。每天的黄昏,我都出去散步,从门前的水上公园一直走到山脚下那条小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水,小径曲折。有朋友看我散步时随手拍的照片,很是惊讶,问,你家住在景区里吗?竟是无觉,可能真的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这里近二十年,每一处都稔熟于心,即使四时变幻,在眼中心底也不再有触动和惊喜。日日流连同一处山水,虽有佳景而无佳情,并非麻木,而是太近太久。

每天回来,看书,有一些书很是不同。比如有几本厚厚的,《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唐诗大鉴赏》等,每天都要翻上几页,十多年来,不知看了多少遍,几乎从未间断。却一直未曾厌倦,和风景不一样,虽然风景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时间久了,自然便无新意。而有些书,却似乎是意蕴无穷,即使相同的角度,心境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可能文字中容纳的,比之眼前的山水所包含的,更变化万千。

而在风景里看书,却是另一番趣味。记得少年时,我常常去萧红故居,有时候一待一整天。那时的游人还不多,也不收门票,我经常徘徊在后花园里,草木葳蕤,思绪游荡,热了的时候,就进到正房里,看墙上的老照片,看来过的名人的题字,看那些老旧的家具。更多的时候,我会带上一本书,或者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或者是别的什么。坐在后花园里,或者坐在萧红塑像的脚下,那些文字在心里涌动,有时累了,就抬起头,满庭风和阳光,便浑然忘了此身。

有另外的一个情境。坐在疾驰的列车上,守着窗,捧本书,情节在眼睛里游走,风景在身畔游走。看会儿书,转头向窗外,那些匆匆路过的山,路过的河,路过的树和花,路过的村庄和农田,美好接着美好,就像手中的书卷里,那些郁郁葱葱生长着的感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起在古籍中看到的那些进京赶考的书生,背着书箧,走上漫漫的路途,白日满眼风光,夜里灯下展卷,思之而神飞。

书与风景的共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洇染,也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感悟,那是眼睛的盛宴,脚步的温暖,心灵的丰收。

在这个奔走的世间,有些风景是可以错过的,那只是一时的遗憾,而有些书,错过了,就是一生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