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观看心灵病房观后感

2016观看心灵病房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8W 次

电影《心灵病房》主要讲述了美国某大学的文学教授薇薇安·贝宁无意间发现自己患移转性卵巢癌后被转给肿瘤科柯医师接受化学治疗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6观看心灵病房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6观看心灵病房观后感

  【2016观看心灵病房观后感1】

电影《心灵病房》我是在班车上.家里陆续看完的。看的过程心理充满了很多的感情。

有恐惧,是对病魔的恐惧。一个再怎么坚强的人,在病魔尤其是癌症面前,都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败将而已。看着女主被病魔折磨的枯槁的样子,更加对病魔恐惧了。曾经不管是多么的光鲜靓丽,在病魔面前一样的狼狈不堪,可怜无奈。

有怜悯,女主是个孤独的人。在健康之前,是大学的文学教授,教学严谨,对学生相对苛刻,46岁了还没有组建家庭,没有亲人在世界上了。女主是修学诗歌的,诗歌很大可能上是精神的鸦片,让女主远离了人间烟火,不需要家庭,照样过得很好,很独立。可是在病床上,就显得特别的可怜了,没有亲人来照顾,没有亲人安慰,好在医院的护理小姐是个很好的人,一直在鼓励安慰她,还有她的老师,已经那么高龄了,也来看她,拥抱她安慰她,给她读童话,最后也算是在爱她的人的怀抱里从病魔中解脱,找到了天堂或是地狱的路。

最重要的感情就是难过。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有很深的感触,和我的母亲有关系。2013年的年底,我的母亲不明原因的发烧,在医院里的情景让我终身难忘。正是过年的日子里,母亲发烧不止,住了2家医院。不停地检查,抽血,吊水,可是一系列的措施之后,温度没有下降,母亲的恐惧加重,医院连最起码的沟通都没有,只是说还没有找到原因。金钱在不断地给医院送,最让我揪心的是母亲的恐惧,她还年轻,现在日子才好一点了,况且,我刚刚生了个可爱的小BB,以后要交给她带呢,她不想就这么遗憾的走了。所以,她的痛苦内心我完全能够体会。可是医生只有不断的恐吓,不断的欺骗,最起码的安慰都没有。

我不再信任医生,我不想让母亲在恐惧。老天爷很开眼。在这个期间,我没有放弃学习,我查遍了资料,想找到和母亲病症对应的病例,看看有什么好的方案。在恶心的医生不断加大抗生素的情况下,我们毅然出院,不想再被医生迫害了,回家后母亲吃了中药,吃了我查的中药,病情有了缓解。

后来母亲说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医生有没什么说法,老家的医生和我的判断差不多,属于更年期综合症。

现在母亲已经调理的很好了,人体健康了。

但是,我对医生的操守很唾弃,骗钱,坑人心,最最恶心的莫过于给人精神上的压力。

所以,看着电影里的医生的所作所为,让我想到那些没有操守的医生,很有感触。

不管怎么说,自己和家人的身体保持健康就是最好的事情,也是一种幸福。

我现在很珍惜和家人的每一天,感谢上天赐予我们的一切。

  【2016观看心灵病房观后感2】

《心灵病房》是一部反映一位知名英国文学博士记录自己“死亡进行时”的电影。她是一位48岁、对英国文学和教育有卓越贡献的英诗博士,充满自信、坚毅果决、执着苛求、不容妥协、从不轻易放弃挑战之人。无意中被发现已经患上末期转移性卵巢癌,听到消息后她平静而坦然,不像平常人一样感到很害怕。此时,医学领域的泰斗柯教授与她沟通并建议其接受为期八个月的新型化疗药物全剂量注射,当时贝宁从容同意了,这就是她不妥协、坚强、勇敢的有力体现。残忍的病痛开始侵蚀她坚强自信、无畏的心灵,使她从自信、无可畏惧逐渐的变得害怕、恐惧,挣扎,但是苍白无力,慢慢地她从她的恩师的诗歌之中从新认识了死亡的概念,最终并完美实践了诗歌里所说的死亡,并有教育意义的诠释了她反复回忆的那首诗词,顽强的跳出了生存与死亡的藩篱,超越生命,超越自我。是心灵经历的启迪。

从医疗道德角度来看,柯教授和他的助理杰森单纯的为了研究肿瘤细胞对这种新型化疗药物的反应,而且未曾告知患者新药是否能够杀死恶性细胞,更不管对人体的副作用。在每天他们查房时仅仅问她一句:“还好吧?”就结束任务,甚至还把她作为活体模型进行检查授教,未能顾及患者她怎样的感受和痛苦,又不断地接受一些医疗人员的折磨和冷待,甚是缺乏人文关怀,为她心灵更添创伤,直点电影主题,医生不仅治病,还必须对病人心灵进行诊治,恰恰相反而在贝宁弥留之际,善良的护士苏西能够陪她边吃冰棒边聊天,把所要签的DNS抢救协议书解释给他听,苏西希望已经饱受几个疗程躯体折磨的贝宁不要再遭受他认为很屈辱可耻的对待了,不能再遭遇心灵的创伤了。此刻她已经认识到生命更深的价值,无奈而从容的说就让心跳停吧,选择放弃抢救!电影中苏西作为护理人员做到了人文关怀,是我们所倡导和学习的典范。为贝宁心灵筑了一个家的港湾。

对于贝宁自身也是一种启发和教育,她经历了坚强、挣扎、回忆、恐惧和绝望以及对死亡认识的升华和超越,最终真切体验到生命、死亡、灵魂、上帝、过去、现在并非无法超越之障碍;参透了死亡的真谛,就像她所喜欢的诗词里所说:“灵魂躲到哪里,上帝都会找到;我虽然只有短暂的一眠,醒来却依然成就永生,死亡将不复有,死亡将永远消失。”这是心灵深处的体验,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一课。她对生命和死亡认识的升华告诉人们像他一样的病人要坚强的活下去,因为恐惧死亡将会降低生命活力,接纳死亡才是为了更好生活。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深意让人可圈可点。柯教授代表的是旧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仅仅关注疾病及疗效本身;而护士苏西体现了南丁格尔精神,认为人是个社会的人,有心理、社会的需求,在简单的照护下是一颗同情、移的心。往深处说,更指出了我们医疗卫生人员的不足之处,呼吁能够建立新型医学医疗模式,以病人为中心,更好服务病人;同时也激励像她一样被病痛折磨的人们给以生的希望和对死亡的超越。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舆论导向一致偏向作为弱势群体的患方。其实,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良好的教育,他们有血有肉有爱心。就在我们周围,不也有因病成友的例子吗?想起几年前一个年轻的“老”病人—陈大哥,移植肾再发衰竭,长期靠血透维系生命,即使亲友如何不离不弃,他心里是苦的,活的很累。一次,突发高血钾伴心衰,住在加床,异常狂躁、歇斯底里,拒绝抢救,根本无法建立静脉通道,要知道,这小小的通道,就是他的生命线啊!只见我们的责任组长紧握着他那双挥舞的手,坚毅的看着他,大声说:“**,你怎么了?不是说好了吗,你还要看北京我们家门口的奥运会,你不要你的弟妹、母亲了吗?你吃了那么多苦是为了什么你忘了吗?”说着说着,握手人的和被握的人泪光朦胧,乱舞的手终于垂下来…终于,葡萄糖酸钙、速尿、SB….相续进入他体内,驱走了死神。从那以后,他都异常的坚强,渡过了无数次难关,跟病房的姐妹们像家人般亲切。去年,因为反复抽搐,他在我们病房,走了,异常安详。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泪盈满眶。在殡仪馆,我们派代表和他亲友一起送他最后一程。直到现在,六南的老师们都会不时的想到他,想到他异常坚强的温暖的眼神,以及每次主动伸出瘦削的手让你去找血管的样子……..。从他身上,我们坚信,医患、护患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魔。我们缺少的不是爱心,而是沟通、理解和信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谓“医者仁心”,我们应该像苏西那样,让活着的有价值,死的有尊严。希望我们,省医的白衣天使们,能给我们的病人一个温馨的心灵病房。请相信,天使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