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心灵病房观后感

心灵病房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5W 次

电影《心灵病房》的观后感范文由本站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欢迎阅读与借鉴!

心灵病房观后感

  心灵病房观后感(一)

在医院工作了近二十年,每日看见的是残缺的身体,听见的是无休止的主诉和痛苦的呻吟,生生死死,悲欢离合天天都在上演;每日穿梭在弥漫着淡淡消毒液味儿的病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着紧张、单调、琐碎的工作,曾经的工作激情逐渐麻木。直到观看了心灵病房----好像给自己的心灵泡了个温泉,清新舒适,让原本灰蒙蒙的心灵变得晶莹透亮起来。

剧中女主角贝宁是位英国的文学教授,无意间发现了转移性卵巢癌终末期,并接受了实验性的化学治疗。个性不容妥协的贝宁教授,躺在病床上毫无尊严的接受各种治疗与检查,伴随着她度过许多痛苦与煎熬。

电影中女主角的主治医师杰森(贝宁教授昔日的学生),在治疗癌症的领域是顶尖一流的佼佼者,却扮演着尽责且冷漠的角色,而贝宁教授在冗长而又孤独、恐惧、忧虑、煎熬的疗程中,始终得不到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在杰森医师的身上,她彷佛看到自己过去对学生严格、不近情理、不肯通融的真实自我,忏悔之意油然而生。就这样,她在心灵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下,一直的煎熬着!

而就在此时,善良的护士长苏西,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形象出现在了观众的视眼里!并且会跟她聊天,关心她的身体,让贝宁感受到温暖!在她即将枯槁又渴望被爱的生命中,给予真诚的关怀,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暖流。从此可以看出,除了生理上的治疗外,病人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关怀。

最后,她的启蒙老师爱丝佛教授来探望她,当爱丝佛教授看到正因为癌症而痛苦不已的贝宁时,眼神充满了怜悯与不舍,他爬到床上,让自己的身体支撑着贝宁,并念了一则寓言故事,使贝宁能够安稳的入眠。虽然最后,贝宁还是走了……

贝宁教授这样痛苦但坚强的病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主治医师杰森的冷漠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每天面对着残缺的身体、痛苦的呻吟,面对着研究室的瓶瓶罐罐,他的心灵由救死扶伤的热情转到理性的沉默,直到变得冷酷,虽然这些变化连他自己都没有觉察到。这时他已经忘却了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情感的人。

医务工作者都会认为“家属的哭哭啼啼解决不了问题的。”医生的作风一贯以头脑冷静、思维敏捷、治疗方案精准而著名,而病人心目中的好医生往往不仅要求技术娴熟,如果医生能在查房时在病床边多停留一会,倾听患者的主诉,即使治疗方案还是原封不动,患者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好医生。

我曾经因为一次小意外躺在了病床上。原本应该放三张床的病房放了四张床,半夜里因为急诊在横头过道又加了一张床。病人的呻吟,陪客的呼噜声,汗味,脚臭味让原本因疼痛而难以入睡的我更加辗转反侧。临窗躺着一位16岁的女孩,因为车祸致股骨骨折,每日见她呆呆的看着窗外,眼神里充满忧虑。下午的时候护士推着洗头车来到她床边,亲切的交谈了几句就开始给她洗头,我目不转睛的注视着这一切:是位年轻的护士,比女孩大不了几岁,她没有带口罩,脸上隐约有几颗青春豆。护士的手法很娴熟:沾湿头发、抹匀洗头膏、按摩头皮、冲洗干净、吹干头发,最后她竟将女孩乌黑的长发精心的梳成了两条长辫。女孩照了照镜子,看着容光焕发的自己,微微的笑了。护士也笑了:“你真的很美。”女孩抬起头,眼睛有点湿润。之后的几天,那位女孩精神似乎好了很多,甚至拿起了书本在复习……。我知道这位护士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名护理工作者,不是“服务之星”,也不一定是每年评选的“双优工作者”,但她的行为会一直温暖着那位女孩的心,也让我的心一直感动着。

给自己的心灵泡个温泉,拂去日积月累的浮躁和疲惫,让我们用一颗晶莹透亮的心去为患者服务,好吗?

  心灵病房观后感(二)

在一片泪眼朦胧中,我看完了电影《心灵病房》,心情是异常沉重的。跟随着薇薇安的内心起伏,感受到那份对生命的坚持与勇敢。

影片中的薇薇安是一位研究17世纪英诗的文学博士,她把自己的毕生都献给了文学,对英国文学的教学方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她从柯医生那得知自己罹患卵巢癌末期,不服输的她决定接受八个月的全剂量且杀伤力强的化疗,从此她的整个人生扭曲变化。

面对一次次痛苦的化疗,她始终不屈不挠,正因为生命中所遭受到的苦痛,更加能思考生命真实存在的意义,人生真的就是这样短短的,因为也许自己死前会回忆的也许就是那几刻的时光,但是追求自己的理想是每个人一生的愿望,薇薇安连死前都还在那‚十七世纪形而上诗人约翰但恩的十四行诗‘死亡’?中思考、体会,与现实中一点一点接近的死亡相互对照,从最初回忆中钻研那艰涩的文字与句读,而后亲身体会它意涵的真实,最后师生再聚,神圣的文字已被抛弃,读的却是‚逃家的小白兔?如此简单天真却暗含深意的寓言。我想薇薇安最后在恩师的怀抱中明白了人生,生命,死亡的内涵,她必然是安详而满足地离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感受着薇薇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剧中医务人员很多的不足?从医师问诊到照X光,以及医师教学查房时,受尽了被医生及技术人员冰冷待遇的委屈.柯医师与杰森说服薇薇安接受新的抗癌药,而且以高剂量注射,认为是难得的实验机会,他们密切注意并记录掉发,恶吐,肾功能变化等负作用,随时用超音波追踪肿瘤的大小,却无视於薇薇安因药药物负作用所引起的煎熬.他们也没有告知化疗药是否确切有效等等。他们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与病人的沟通,这都给我们以警示?我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要关怀患者的内心,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只是只看到疾病。所幸我所看到的医务人员并非如此,他们不仅致力于解决患者的身体病痛,也耐心用心地和病人及家属沟通,用心地为病人服务。

好在还有护士长苏西,她是薇薇安人生最后阶段一抹温暖的阳光。她照顾呕吐的薇薇安,给以安慰,主动问及她的家人朋友,与薇薇安谈心,掌握她的病情,积极为她争取患者的'权利。从苏西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用心细致地观察病人,站在病人的立场,为他们争取权益。更重要的是与病人用心去交流。联想到我日常的工作,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面对的几乎都是紧张焦虑的病人,更需要我们的关怀来帮助他们战胜对手术的恐惧、解除对手术效果的担忧。不仅要向病人展现我们严谨的工作作风,精湛的技术,更要贴心地与病人交流。耐心解答病人疑虑,教他们放松的小技巧,安置体位重视病人的感受,树立信心,鼓励积极配合手术,使他们无所顾虑地接受手术。

影片看完了,但它的警示意义常在,有很多地方仍值得去深思。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看过很多饱受疾病折磨的病患,深知生命的可贵和脆弱。作为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守护神,我们有责任解除病患的病痛折磨,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文关怀,用技术更要用心去治疗病患。

  心灵病房观后感(三)

昨晚在《医事法》的课上看完了电影《心灵点滴》,感慨万千,一夜难眠。

曾几何时,我也是非常同情患者的,为什么现在变得这样冷漠呢?记得实习的时候,我和闺蜜都曾不止一次为病人死亡而痛哭流涕,闺蜜甚至当时哭得比家属还伤心。而现在如果再看到实习生为病人哭泣,我们只会觉得他们“太幼稚了”。

我研究生读的是神经内科,病房里大部分病人是脑梗塞,我每天去看他们时都要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然后指导他们进行康复训练。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人是个老太太,来的时候大面积脑梗,半身几乎全瘫了,大部分肌肉肌力为0,只有个别的部分还可以微动,肌力为1,不过她的意识是清晰的。这样的病人多数来讲恢复得都不好,因为肌力为0,他们很难用上力,我只能安慰老太太说,剩余活着的脑细胞可能还可以部分代偿这些功能吧,现在最好努力活动这些还可以微动的部分,让它们刺激刺激脑细胞。而让我惊奇的是,没过几天,老太太的脚居然能动了!后来手也微微能动一点,于是我抓住机会每天鼓励她进行功能锻炼,教她锻炼肌力,后来出院的时候,这半身的肌力基本可以达到3-4级,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告诉她,后期还需要长期的锻炼,想站起来还是有希望的,她和家属走的时候都非常开心。后来再遇到大面积脑梗的病人,我都以这个老太太为例,鼓励他们。还有一次,我的一个病人也是脑梗半身不遂,当天来的时候情绪低落,第二天我去看她的时候,她竟然说着说着就嚎啕大哭起来,护士长听到动静还以为她欺负我就赶紧跑过来看,我赶紧说没事就把门关上了。她主要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才四十出头就变成了废人;我极力安慰她,说年龄更大的、病情更重的病人都可以通过功能锻炼而恢复得很好,她这么年轻,一定可以恢复自理能力的!后来她通过功能锻炼,出院时是走出病房的,让我非常欣慰!和病人家属吵架的事我也干过,那是一个脑梗塞后遗症期的病人,神志不清,长期卧床,只能靠输液维持生活。每天护士都很头疼给她扎输液,因为长期卧床,她的四肢已经萎缩,血管也越来越细,以至于后来只有一个技术最好的护士可以扎成功了,连护士长都不行。但是由于身体原因,那个护士有一天被调到门诊去了,那里更加清闲适于养玻她走了以后,我这个病人的输液就成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我于是找家属谈话,希望他同意我们给病人扎一个中心静脉插管,这样每天的输液问题就解决了。但没想到家属不同意,说既然还有人可以扎成功,为什么不继续扎呢,为什么要做这项创伤更大的操作呢,人员调动是你们的问题,我不管!于是我和那个家属大吵一架,回到办公室还哭了半天。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我想想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于是又回到病房向家属道歉,并心平气和地商量这件事,没想到家属竟然反过来向我道歉,并痛快地同意了。我开始觉得很委屈,因为真心诚意为病人着想竟然家属会这么不领情,但家属向我道歉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被理解的快乐。

毕业后我来到放射科工作,接触病人的机会不多。离开神经内科的时候,我的导师和师姐师弟们都羡慕我,说我以后再也不用接触病人了,真好。当时的我很惊讶,因为我在研究生阶段从没觉得接触病人有什么痛苦的,我只是觉得常常对他们爱莫能助是最无奈的事。

然而工作之后,我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因为工作中主要面对的是影像资料,即使给病人打电话也只是为了多了解一点病情从而出一份更可靠的报告,我对那些急切想知道结果的病人越来越不耐烦,我总是说,我需要再仔细看看,而且还有上级大夫要看的,现在不能告诉结果,告诉了也不准确。我们还有个岗位是“接诊医师”,负责接待来检查的病人,主要是对申请单过于简单的病人补充病史,有时还需要查体,当然顺便就需要向他们解释检查的注意事项、造影剂的危险性等。我在这个岗位工作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病人都是带着怒火过来的,甚至有的人把对临床医生的满腔怒火转嫁到我们身上——他们不敢得罪给他们看病的临床医生。病人不容许我们犯错误,甚至对于等待时间过长也怨气很大,有很多病人坚持用别人的名字做检查,导致信息不准确,这样有误诊的危险,也让人不厌其烦……事实上接触病人的时间少了,反倒看到的都是他们的缺点,厌恶情绪激增,对那些只是想多问几句的病人也变得有点不耐烦了。我们的主任总是说,要对病人好一点,她本人对挂她号的病人总是十分客气,看片子比平时要仔细许多。我不知道她是如何保持心情平静的,她对我们永远也不够满意,但对病人却关爱有加,甚至有说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