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那时童年散文

那时童年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25K 次

一家三口,吃完年三十的饺子后,就是围坐在电视前看春晚了。孩子不到9岁,看不了一会睡意朦胧,倒在沙发上打起了小呼噜。外面不时地还在响着鞭炮声,远处偶尔绽放的烟花会把窗前映衬得五彩缤纷。

那时童年散文

又是一年春节,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却似乎再也找不到过年的热闹和快乐。甚至觉得噼哩叭啦的鞭炮声也虚假得使人心烦,这种凑形式的热闹,搞得心里更加落寞。

初一的早上,不知哪家5点多饶有兴致地把头鞭放过后,7点左右才稀稀拉拉地听见一阵阵的鞭炮声响起。孩子依然还酣睡在梦中,我虽然早已被炮声吵醒,却贪恋被窝的温暖庸懒得不想动一下身子。咳,过年过得麻木,过的兴趣索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自己也想不起来了。看着孩子睡意酽然的小脸,想到住在高楼大厦里邻里之间的陌生,一个个互相不熟悉的孩子其实都是一个个孤独的灵魂,新年和平时一样没有什么令他们炙热期盼,内心生出一丝丝的悲意。

热闹是闹出来的,没有闹,尤其是孩子的疯闹就没有过年的气氛,就没有感人的一幕幕快乐而温馨的场景。

想想自己小时候过年多好啊,记忆中永远是一伙伙的孩子一个个兴高采烈地穿着新衣,小脸通红、气喘吁吁雀跃着走东家窜西家地拜年,口袋里塞满了了每家大人慷慨施予的糖果花生等,兴冲冲地捡地上没有燃放的鞭炮,边走边不时地鸣放几声,别提有多满足和高兴。

其实那时候最浓的年味在除夕。

小时候住在妈妈厂里分的家属院,前后共六排平房,每排十几户。从东排最东,一眼可以看到西排最西那户人家在院子里的情景。除夕下午大人基本是忙着张贴对联、挂红灯笼、剁饺子馅、炒肉等最后的冲刺工作。扫除一新的旧房子贴上花花绿绿的年画,象一个招人待见的女孩一样令人喜爱。那个年代的年画除了领袖像外给人的感觉真是花花绿绿。

心急的孩子会提前把新衣服穿在身上,引得别的孩子一阵羡慕。那时候新衣服可是孩子过年最大的期盼,一年中除了“六一”,也就是唯一的一次可以穿新衣的机会。70年代末,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百姓的生活还很穷苦。假如你的衣服料子很好,款式很新,那你注定会象一个美丽的小王子和小公主一样令人注目。

夜色降临,年味在房檐下的大红灯笼下愈发浓烈起来,门前的对联被灯笼映照得更加喜庆。院里的男孩女孩象逛花街一样挨家挨户欣赏每家的变化,装饰格外漂亮的那家一定会引起他们一阵夸张的嘘叹之声。大排房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袅袅炊烟,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饺香。那时候没有春晚,只有孩子不绝于耳的欢笑声和大人在厨房里梆梆地切案板的声音。

除夕吃饺子前是有讲究的,煮熟饺子要先给祖宗牌位献上,美味要先让在天的祖宗品尝,这其实也是中国孝道的一种体现。然后点燃三柱香,虔诚地磕头祭拜,求先祖们保佑来年幸福安康。敬献过祖宗后,就是男孩子最幸福的时刻了,因为这个时候可以燃放爆竹和烟花。早已按捺不住的大孩子象勇士冲锋一样把千字头的鞭炮提在手里就点燃了,神气地在院门口来回移动引来一群孩子围观。胆小的把鞭炮拴在长棍上高高地举向天空。几乎是同一时间,院里院外鞭炮声此起彼伏。这时候砰的一声一颗响明珠从后院直射天空,瞬间变化为一颗彩球,流光溢彩四散开来,把夜空装点得灿烂夺目。又听得“咚”的一声脆响,一朵巨大的金菊天女散花般在空中盛开。孩子们发出一阵啧啧的惊叹声,一窝蜂似地拥向焰火升起的地方。

大人们的娱乐活动就是在收拾完锅碗后,把房子打扫干净,包好初一早晨的饺子,聚在一起甩扑克牌或抿点小酒。老家有个习俗,就是大年初一太阳升起前人们不去动菜刀和扫把,寓意是一年中生活轻闲不受劳苦。

鞭炮声渐渐稀落之后,大人会把自己的孩子找回家。除夕有守岁的习俗,但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是被大人逼着回去睡觉,尽管恋恋不舍还得乖乖从命。初一早上有争头炮的习俗,如果你争到了预示来年工作学习折桂夺冠事事顺利。谁家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回家也不寂寞,大家躺在床上兴致盎然地设想明天的精彩,互相叮嘱一定准时醒来,不能落后。妈妈把新衣服新鞋子新帽子放在床头,我们在美好的憧憬中带着倦意进入梦乡。

毕竟是孩子,每次都是在别人的头炮声中惊醒,一个激灵清醒过来,大声惊呼又睡过头了,一看表5点已过,一边责怪父母睡得太死,一边象战士紧急集合那样动作迅速地穿衣。错过第一,不能失去第二或第三,打开门,冒着逼人的严冬寒气,先点三个出门炮,再把长长的鞭炮吊在院子里晾衣的铁丝上噼哩叭啦的放响,然后开心地看到邻居家的灯一张张亮起来,听到他们大人叫孩子起床的声音。

小伙伴们越聚越多,大家汇集在大院门口比赛放炮,二踢脚、电光炮等等一应俱全。记的那时侯鞭炮的包装上画着孙悟空手持金箍棒脚踏祥云,金黄色的斜体大字“浏阳鞭炮”赫然显目。新年的早晨在孩子的清脆笑声和连绵不绝的爆竹声中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春节那天最隆重的'事就是去电影院看电影。大孩子们不喜欢跟父母在一起,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结伴走了。我们年龄小只好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电影院门口是小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卖票的窗口前总会排着长长的队伍,一天几场下来,座无虚席。街上也是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人都朝这里涌来,人群那真叫是摩肩接踵,有的是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是相好不错的人相跟着,还有的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面一样感人,充满着甜蜜和温馨。年轻人永远是朝气蓬勃,按现在看那时穿的真是朴素,但是不掩青春的润泽和美丽。调皮的男孩子会把爆竹点燃丢向扎在一堆的漂亮女孩,一声炸响令她们一阵惊叫,然后坏坏地讪笑着在女孩的指责声中鼠窜。

记忆是永恒的,这一切将永远铭刻心中。在那个清苦的年代过年其实是幸福的代名词。而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吃的穿的不再发愁,年却越过越没劲。终其原因是这个社会对金钱的狂热崇拜,造成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情感失落、人心不古。不要跟陌生人讲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少和谐和睦的人文环境,再富足的生活,心灵也难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