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件中心 > 四年级课件 >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精选14篇)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精选14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2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课件,无论哪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那么优秀的课件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精选14篇)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相互的关系。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一、自学反馈:

1、引入: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2、小组活动:

出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学生根据自己发现三角形的特点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3、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只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只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你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4、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 1)、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

(2)、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是89o,这个三角形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

(3)、一个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4)、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是80o,另一个底角也是80o。( )

(5)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

(6)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

2.课本87页第5、6、7题。

四、思维训练

1、你们手中都有一个正方形,将它的对角对折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按边分它既是什么三角形?按角分它又是什么三角形?三角板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拿出来看看,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者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吗?请!(折、剪、划线)

学生展示成果。

(五)、总结

这节课我知道了……懂得了……学会了……

(六)、课后作业:剪一剪

剪一个三角形。为什么确定剪这样一个三角形?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剪的?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 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 0.8+0.8 0.2+0.2+0.2 0.4+0.4+0.4 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2、算一算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4

教学重点: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出示例题图)问: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习P7练习一1-2。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7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

②倒立梯形

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图片;钉子板、七巧板、剪刀、平行四边形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漂亮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所漂亮的学校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所学校。

(出示课件)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所学校,你能找到哪些图形朋友?

(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图片。)

小朋友找的这些图形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陈老师想来考考你们,(课件)这是刚才小朋友找到的长方形,你能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现在老师要来变个魔术,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图形朋友。

(板书课题)

请小朋友再观察一遍,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变化?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变倾斜了,它们的对边还是相等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2:我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但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准确呢?你们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实验要求:篮子里有一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活动角等工具,想办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看能不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其它秘密,比一比哪一组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小组实验。

汇报:小组派代表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1:我用笔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画在纸上,再用它的另一条对边去比,发现了两条对边重合在一起,另外一组对边我也用相同的办法去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真聪明,真是一个好办法。

生2: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剪一条细线下来,再用这条细线去和它的对边相比,发现这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另外一组对边也用相同的方法证明相等,是吗?(生:对)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用尺子量,也发现了对边相等。

生4:我用剪刀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下来,变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发现了它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也相等。

师:太棒了,这种方法不仅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谁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角的特点?

生5:我用活动角先量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再去量另一个对角,发现它的对角相等。

生6: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把这个角和它的对角比,发现两个角重合在一起,另个一组对角也用相同的方法来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师:能想出这么棒的办法来,真不简单。

生7:我用铅笔把一个角画在纸上,再拿它的对角来比,它们也一样大。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

(板书:对角相等)

小结: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先观察推测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再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并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师:看来小朋友已经和平行四边形交上朋友了,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看屏幕(课件):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老师随意指到一个图形)如果你认为是平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如果不是平行四边形,小朋友就做这个手势,比一比哪个小朋友的反应最快?

围平行四边形。刚才小朋友不仅反应快,而且判断准确,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每个小朋友在钉子板上围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边围边想围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什么?

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展示自己围的平行四边形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围的吗?第三条边你是怎么围的?

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

小朋友喜欢玩七巧板的游戏吗?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3.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白老师课前了解到我们学校图书室藏书约有4万册,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比我们图书室大的图书馆,你想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读一读图中的信息?

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

师:看到这条信息,你有什么话想说,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十万册是多少?

生2:这个图书馆的书太多了。

生3:书这么多,查资料肯定很方便。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在网上查到的其他图书馆的资料(课件出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指一名学生试读,生面露难色,眉头紧皱。

师:怎么了孩子,有困难吗?

生:数太大了,读不出来。

其他学生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师:看来大家在读数时遇到困难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像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建立数感

1.感知十万

师:十万是多少呢?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你认为十万是多少?

生:十个一万;一百个一千;一千个一百;……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十万是多少,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那你想不想亲自感受感受十万有多大啊?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不同的材料:有每盒1000个的订书针;一小袋大约有1000粒,一大袋大约有10000粒的绿豆;报纸;大约有1000张纸的词典;还有正方体。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估计,推想,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十万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汇报交流,感受十万。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十万有多大?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带着材料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推想出十万的,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描述的清楚,哪个小组听的认真?

生1:1小盒订书针是1000个,10小盒是一条也就是10000个,(学生边说边数)10条就是10个1万个是10万个。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个订书针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数的过程,学生跟着数)(课件演示)

生2:1小袋绿豆是1000粒,10小袋是一大袋是10000粒,10大袋是10个1万是10万粒。

师:你们估计一下像这样十万粒绿豆堆在一起大约有多少?(学生估计)

生3:这一块区域的文字大约有1000个,这一面报纸大约有10块这么大的区域也就是大约有10个1000也就是1万字,这样的10面大约有10万个文字。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这位同学来感受一下十万个文字有多少?

学生演示一面,两面,三面,四面,五面铺开大约有多长?

师:现在是多少字了?(五万)好,再放上五面,是多少字了?(10万个文字)

生4:一本词典大约有1000张纸,这样的10本词典大约有10000张纸,100本词典大约有10万张纸。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

生:6、7米高。

师:我们借助教室的高度来感受一下,教室大约高3米,也就是说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两层楼)

生5: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这一个大正方体有10层也就是有1000个小正方体,这样的100个大正方体有10万个小正方体。估计可以放十张桌子。

师:现在你感觉十万这个数怎么样?

生:很大

2.自主探究新的计数单位

师:以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我们用到了计数器,那十万在计数器怎样表示呢?

生1:万位上拨10个珠。(说说你的想法)万位上一个珠表示1万,10个珠就是10万。

师:十万用10个珠子表示,那11万怎么表示呢?

生:十万位上拨一个珠,万位上拨一个珠(说说你的想法)这是十万位,拨一个珠表示一个十万,万位上拨一个珠表示一万,一共是11万。

师:你怎么想到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的?

生: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万是十万,所以这里拨一个珠表示十万。

师:我明白了,这位同学借助以前认识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推导出10个一万是十万,所以他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这样(揭开纸条)你看同样是一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板贴)。

师:在你手中的计数器上找到十万位,在什么位的哪一边?

生:万位的左边是十万位。

师:现在请你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一个十万

师:再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二十万

师:拨一个五十万,谁来说说什么位上拨几个珠?

生:十万位上拨5个珠表示五十万。

师:你们是这样拨的吗?像刚才那样继续往下边拨边数,看看还能找到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学生分组操作计数器。

师:谁来说说你们又找到了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生: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

师:你们都是找到了这些吗?谁还有不同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打乱顺序板贴计数单位。

师:你认为老师这样排列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谁来帮老师排列?

学生演示排列的顺序。

师:你为什么这样排列啊?

生:按照以前所学的个十百千万(师贴上)之间的进率,万再往前是十万,百万,千万------

师:我明白了,他运用了以前所学的满十进一的知识解决了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师:大家同意他的方法吗?

生:同意。

师:还有比十亿大的计数单位吗?

生:百亿,千亿------

师:所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感知一亿。

师:同学们已经在计数器上数到了一亿,一亿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一组信息来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师: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多少时间。让我们跟随秒针跳动的速度来数数看。

生:1、2、3……(一口气数了60下)

师:感觉怎么样?

生:有点累,快坚持不下去了

师:大家只是坚持了一分钟,也就是60下。如果让你不吃、不喝、不动,像刚才那样数上一小时是多少下?(3600下)如果要数一亿下,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说)

生1:3个小时

师:还差得多

生2:5天

师:我们一起看看有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三年多。

师: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师:你现在觉得一亿怎么样?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亿?

生:中国人口十三亿

三、回顾整理,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在原来所学的个十百千万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新的计数单位。(板贴:计数单位)接下来老师有几道题目考考你,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1、拨一拨,说一说

四十万七十万九十七万(学生拨数说理由)

六百万三千万十三亿(学生把计数器推到桌子中间,想在什么位上拨珠说理由)

学生说十三亿的拨法,教师演示:十三亿

师:现在揭开手中计数器上的纸条,看看你们发现的计数单位是这些吗?太棒了,你们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2、想一想,填一填

(1)与十万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 )位和( )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和( )。

(2)从右边起,亿位在第( )位上,与它相邻的是( )位和( )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和( )。

四、走近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指板书)新的计数单位,还感受了十万和亿的大小。我们借助这些知识,大家就会很容易的读出课开始时的这些大数了。课件出示: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课下与你的同伴试一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其实像这样的大数生活中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感受大数,把你的感受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1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再来看看以一些用“亿”作单位的数。(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生1: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画1亿个点,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大约要画3年2个多月。

生3:正常人的心脏一年约跳4200万次,那么,跳1亿次要多久?

100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1亿次大约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以“万”、“亿”作单位的大数。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二、探究,经历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方案了解1亿有多大。首先选定你们小组需要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们组想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生2:我们组想看看1亿个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们组想知道1亿粒米有多少。

生4:我们小组想知道1亿个字有多少。

师:难道我们想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就要真的拿来1亿张纸进行测量吗?真的要找来1亿个小朋友站一站吗?真的需要这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试验、测量,然后就能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测,得出结果。

师:这个办法不错,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你们的实验测量吧,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情况:

生:我们测量出100张纸约厚1厘米,那么1亿张纸的厚度就是100000000÷100=1000000(厘米)。

师:1亿张纸折叠起来高约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亿张纸叠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生:我们实际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为度,发现1平方米内站4个小朋友。这样1亿个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平方米)。

师:1亿个小朋友要占25000000平方米,相当于站满1000多所我们这样的乡镇小学。

生:我们测量了1克米,数一数发现1克米约有53粒,这样1000克米就有53000粒,1亿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师:1亿粒米大约2吨,我国有13亿人口,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1天就要节约13亿粒米,约26吨,用载重量为4吨的货车运送,要运7次!因而,我们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积少成多、利国利民。

师:如果以一年365天来计算,若每天读5000个字,则1年可以读完1825000个字,那么读1亿个字要100000000÷≈55(年)。这就是说,一个人每天看5000个字,要坚持55年才有可能读完1亿个字。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初步感知了1亿有多大。把我们这节课知道的结果回去讲给家人听。简单地说,1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数字乘1亿,都会变成一个大数目;如果用除法来算,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我国的铁路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铁路长度却是世界上最短的,还不够一根烟长。最后,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有关“亿”的数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从广度(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面积)、深度(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1亿个字有多少)、多维度(1亿粒米的装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对象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学生们还是对1亿张纸叠起来大约有10000米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积、1亿粒米大约重2吨等概念难以获得实在的表象。

2.我课前从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周围的实体模型,让学生获悉: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1亿个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积,1亿粒米要用多辆大车来运载,1亿个字要用毕生的时间来读。这样,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呢?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的物体或图形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知道它的面积,如果是大的长方形,比如黑板、教室地面、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这种方法就会很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同学合作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想怎么测量就怎么测量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3、同学们的测量方法不相同,可是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是这么回事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习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最近有人请王老师卖装修材料,她告诉我她的房间地面长12米,宽4米,你知道王老师需要买多少木地板吗?

4、还有一张床面积是300平方分米,我只知道宽是15分米,你们知道它的长是多少吗?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第二个因数十位时积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1、口算。(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123×2=、123×30=、324×7=、324×20=、112×4=、112×3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用竖式计算。(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23×32 24×27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后集体评议。

教师: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学生说出: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就从那一位写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课件显示)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二、探究例1,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张阿姨32时共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学生2: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以上两个问题)

2.初步尝试

(1)尝试口算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出算式:123×32。(课件显示算式并板书)

教师:如果要口算123×32,你觉得该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口算123×2=246,再口算123×30=3690,再把246+3690=3936。

(2)尝试笔算

教师:是不是感觉口算起来很困难?也容易出错?如果数字再大一些,我估计就有同学吃不消了。为了让计算更准确,通常我们用竖式来进行计算。你能仿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用竖立计算123×32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做完后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进行交流。

教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讲讲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学生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怎样写,最后又怎么办。(课件显示结果)

(3)探讨难点

教师:其实啊用竖式计算123×32和我们刚才口算123×32有相似之处,都是把123×32拆成两个部分来计算,先算123×2,再算123×30,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只不过用竖式计算第二步123×30的时候,积的写法有所不同。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同学刚才所列的坚式,123×30这一步,积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计算123×30这一步时,由于第二个因数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与123个位上的3相乘,就得9个十,也就是90,所以9应写在十位上,个位的0省略不写,因为9写在十位上就已经能表示9个十了。也就是说123×30的积要从十位写起。

3.再次尝试

教师:现在请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一下第2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二),完成后指名上台汇报,重点说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课件显示第二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

4.总结算法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你觉得它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样,只是多乘一位。

教师:那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用竖式计算呢?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的各个数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就从那一位写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再把几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课件显示,学生齐读)

5.提炼数量关系

教师:刚才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用到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1:每时采摘的千克数×时间=一共采摘的千克数。

学生2:每天包装的筐数×时间=一共包装的筐数

教师:其实啊这两个问题都是与做工有关的问题,每时采摘的千克数和每天包装的筐数都是工作效率,那么能不能把两个数量关系合并成一个通用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量关系都可以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课件显示)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1.数学书79页课堂活动(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可让学生边板书边汇报;也可指名4名学生板演,完成后结合竖式介绍自己的算法。)

2.数学医院(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判断后,说出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3.数学书81页练习十五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答案。(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玩篮球吗?(屏幕出示)看,四(1)班的一、二组同学正在进行投球比赛呢,规则是每人投10次球,看哪组投的准?今天,我们班同学来给他们当裁判,好不好?第一次,每组出一人,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投中的个数(多媒体出示第一组投中7个,第二组投中6个),哪组投的准一些?生判断:第一组投的准一些;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二次,每组出两人,(多媒体出示第一组两人分别投中6个、7个,第二组两人分别投中5个、9个),哪组投的准?生判断:第二组投的准;

问,这次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三次,两个组所有同学都参加比赛,(多媒体出示第一组四人,第二组五人及成绩),这次又是哪组赢呢?预设:

生1:第二组赢,第二组投的总数多;

生2:我觉得比总数不公平,因为第二组多一个人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先自己思考,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师:你能试着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1、先合再分(多数学生都会先想到计算的方法)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个),28÷4=7(个)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这样我们求出了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反映了第一组投中的平均水平。

那你会计算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9+8+5+3+5=30(个),30÷5=6(个)。

问:刚才第一组用总数除以4,到了第二组,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为第二组是5个人)

通过算平均成绩,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第一组投得准一些还是第二组投得准一些了吗?(出示:答:第一组投得准一些。)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第一组投球成绩统计图)我们再来看第一组同学的投球成绩统计图问:谁还有不一样的、更独特的方法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预设:二号和四号本来就是7个,把一号的8个移1个给3号,最后大家都是7个。(生答,师演示)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出示第一组、第二组投球成绩统计图)同学们,不管用哪种方法,刚才我们都得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这个7就是8、7、6、7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个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师:请问这个6(第二组平均成绩)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交流;

师:是的,孩子们,平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它不仅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能进行不同组数据之间的比较。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想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本不公平的事情,老师真替你们骄傲!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同学们是不是都会求平均数了呢?挑一个你喜欢的数据读读,并说明它的意义吧。(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统计表),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几个塑料袋;

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而是虚拟的数)

平均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1、解决问题。

小熊冷饮店的进货问题。

2、问题讨论。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20厘米”?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平均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平均数=总数÷个数反思:能够让学生学会了平均数的求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做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足:放手还不够彻底,学生参与率不高,板书过于随意,以后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在教学中要参考教师用书,吃透课本,讲到位,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准确性,学生回答要用数学术语。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