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实用】说课稿九篇

【实用】说课稿九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2W 次

【实用】说课稿九篇

【实用】说课稿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本单元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这篇略读课文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课文的教学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让学生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本课学生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有三个:1、认识1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按阅读提示,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下面我就说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是师生谈话,导入课题。首先我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听说过‘长生果’吗?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并板书“长生果”这三个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会自由发言,谈自己对长生果的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部分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部分共设计三个环节:首先进行过渡,问学生们读了课题以后,会有哪些问题?指名回答后我用课件出示初读课文的要求是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流利并标好课文自然段的序号。2、把课后的12个生字的字音读准确,读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一下生字认读情况。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自由读文。最后通过课件出示12个生字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在这个环节我采用指名读、齐读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部分是细读课文,感情体会。

第一个环节我又一次出示细读课文的要求: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然后看一看作者写出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语句画下来。默读后小组交流讨论答案,最后是全班汇报。通过交流汇报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的“长生果”是书。

(2)读书经历:从小画片到连环画、文艺书籍,最后是中外名著。在这里我会指名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并加以指导朗读。

(3)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用了哪些词语?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会说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

(4)作文往事,包括两件事,一是《秋天来了》,二是《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在这里也会指导相关的句段。

(5)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通过读11、14自然段,师生总结出: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要写真情实感;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也要自己创造。

(6)你觉得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按老师的阅读要求自己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来理解感悟课文,并重点指导了第三和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是对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也像“长生果“一样,对我们有好处。从而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能像作者那样学会借鉴与模仿。

第四部分是积累语言,交流感受。先让学生谈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然后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给大家听,课下把这课的成语和优美句子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二)中的一节数学活动课《尝试与证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活动课在我们教学中一般都不加重视,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同样的,本节课是介于11.2说理与11.3证明之间的一节附加课程,在纯粹的数学知识上与教材的联系不太密切,但是如果上好这节数学活动课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调动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要应用现有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这对学生的学以致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这节课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今后的教学又有很大的帮助。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验说理必须步步有据,感受说理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

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的应用以及有条理的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在学习时,认为是一节活动课,对这节课的重视程度不高。

2、学生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目标不明确、讨论很随意、做题凭感觉、不会说理或者说理不严密。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添加了大话西游《视频歌曲only you》和《唐三藏给孙悟空的家书》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2、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自我介绍,并反问学生我是教什么学科的?

2、以视频歌曲only you来介绍一位人物

(目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请学生读《唐三藏给孙悟空的家书》

目的:仔细分析每句话,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推理证明中常见的错误。如:无因果关系、混淆概念、 语言不简练、啰嗦、自相矛盾等等

4、和学生一起分析史上有名的人物—福尔摩斯

之后在黑板上【板书】尝试与证明

寻找依据、联系分析、得出结论。

介绍:光是凭借推理是无法说服人的,就如同法院判断某人有没有罪是讲证据的。所以我们以后在证明时要做到步步有据。

目的:通过和学生一起努力,来培养推理的信心和兴趣,同时强调数学证明的严密性是很重要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回到数学问题中。

  二、例题讲解

由学生填空,到最后四空时。(设疑:问学生以下如何继续解题)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归类为:验证法、淘汰法、尾数判断等等。

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状况。

  三、合作交流(3题)

三题均给时间由学生自主讨论后,上黑板板书,并说明思考方法。并对每位同学的讲解进行剖析和鼓励。(黑板上分为三分,由学生板演,选择适当内容保留,作为板书的一部分)

其中第二题学生自主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各自的答案(尽可能写出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答案,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得出正确的答案,给与做对的小组掌声鼓励。

目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小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愉快的解决问题,开阔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延伸提高(20xx年泰州的中考题,但是将答案变为学生所在的学校,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的,使学生更加注重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有所用,考有所用。

  五、小结与思考

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语气平稳又充满了期待,期待每位学生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

1、证明先进行分析:寻找依据、联系分析、得出结论。

2、要学会解题的办法:验证法、淘汰法、反证法等。

3、有些题目可以借助图形进行分析。

4、说理时要步步有据、证明语言要简洁。

  六、课后练习(补充2题)

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惯性,进一步要求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完成对证明的感性认识,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七、板书设计

尝试与证明

寻找依据

联系分析 (供学生板演)

得出结论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 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 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 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 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 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 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 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平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 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平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 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习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 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平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物体所处状态为平衡状态。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一种。

2、新课教学

以二力平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平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习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

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平衡吗?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 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补充习题基础部分练习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五都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敏,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教学模式。我这节课采用的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课间和预备铃时间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听歌后的感受。老师随即深情地告诉学生:在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也有一位“妈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烛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温暖的烛光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之后是提出任务:登陆局域网,利用网络搜索《蜡烛》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这与前面老师创设的烛火的温馨情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打下基础。要求在3到5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课件上浏览相关资料,老师要及时监控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起一个保障作用。

  第二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体验。

(1)引导学生听读课文配乐朗诵,这是老师利用网络为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要求积累生字词,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听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复习并运用记叙要素这一知识点。

(3)自由精读,品味细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出令自己感动的文段,并将自己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评论的方式发表。并与同学交流。在自由精读细读品味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的是传统教学形式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口头发表,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在网络上进行评论,写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览全文, 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用利用网络来帮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是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每个小组同学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为在网络教室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先学习课文动作心理活动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实际观察写一个片段,在小组内先交流,并把同学认为不错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学习。对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的机会。

我设计这一环节大致用时25分钟,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体验,相信学生会体验到炮火的疯狂,战争的残酷,体验到老妇人对红军情同母子的爱与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爱的力量,从而树立和平的信念。并利用网络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学会用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三环节,质疑创新,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同样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同学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来,大组讨论解决。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同学的讨论中并及时地进行指点。老师预设的疑问,看学生有没有提出,没有提出的话,老师也可以将问题提交,让大家来讨论。我预设了这样的两个问题:1、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炮火、蜡烛、围巾?2、文末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在深入讨论了这两个问题,再探究文章主旨升华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有学生个别对个别的交流,有学生对老师的个别交流,还有公共平台上的共同交流。最后老师对整个过程要有个点评,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全班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 谈论,问题回答是否正确;有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问题回答不很恰当,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 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里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这一环节里,我给学生准备的创新作业是:如果那位年轻的军人的亲生母亲后来读到了这篇通讯,她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以她的口吻给玛丽育乞西写一封信。相信同学对这个作业会比较感兴趣的,也能让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并且学习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当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上网查找本课相关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后老师总结本课,并在《祈祷》的歌声中祝福世界和平发展结束本课。这个设计我觉得和开课时的歌声呼应,并且是在不自觉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使整节课余韵悠悠。

总之,我这节课是充分尊重了网络作为工具,网络作为资源,网络作为环境的三大特点来设计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让我们一起认识这篇文章(读题)。

课前同学们肯定已经看过文章了,你觉得这课题有什么特点?(引用了人物的语言)你的眼睛很敏锐.

二、教学新授

(一)初读课文,分辨真伪

1、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一句怎样的话,理由是什么,可在文中去找出。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先将课文读通顺了,然后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认真”。

生字新词是我们学习课文的交通障碍,谁能排除万难,

检查词语:流连忘返、身无分文、溜之大吉、攥着(就是紧紧握着)、茫然、枯蔫、奔向(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句话,哪里直接就告诉我们这是谎言

①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说你的理解。你能从字里行间去理解,不错。

枯蔫焦黄意味着什么?(时间很长)

有多长?(从卖马草的那天起)

你们的一双慧眼发现这是一句假话。把你的发现再读给大家听。刚才谁也发现了这句,好,再把事实告诉大家,读。

②“对不起,我这样做可能伤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么一匹马,其实——没事的,你继续看书吧。”

把你发现的蛛丝马迹说给大家听。你把你的目光锁定在了词上,很会抓重点。

轻声地跟我说一说,读。

原来这匹马是残疾青年所编造出来的,那是他的谎言。

(二)深入课文,研究细节

其实在文章里,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能感受到那说谎的痕迹,让我们再次地走入文中去寻找。

1、编造谎言

⑴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从茫然的眼睛,我知道姑娘是很不明白,家里明明没有马,为什么哥哥这么说,还要买他的马草。)把你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你读懂了姑娘的眼神。

你很会读书,已经明白了哥哥的用意。那就把他的用意读出来吧。

⑵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我进去了只会看到一堆枯黄的马草,却看不到那匹马,这样,他的谎言就戳穿了)

你真会分析,说到哥哥的心坎里了。用你的理解来读读。读书就得像他那样投入。

⑶“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你觉得当时他会怎么说这句话,再读一读。说你的理解。

刚才用行动阻止不了我,现在居然用语言来恐吓我了。

2、剖析原因

同学们,他家明明没马,那为什么要说有马呢?为什么要帮我?

从哪看出我酷爱看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

a那里是我放学后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

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就是。而且这样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是惟一的,就是那个小书摊。

一个惟一,一个流连忘返道出了我的酷爱读书

爱读书的你----读。流连忘返读得特别精彩,老师看到了你在那里驻足停留的身影了。

b偷偷地看上几眼,也能过过书瘾,十足的书虫。

c攥着来之不易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你已经基本理解了,谁还有补充?

珍惜这钱,就是珍惜看书的机会。

请你读一下,将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匆忙奔向书摊的身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d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

让我们听听你的理由。你说出了我的心声,更是你的心声。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面对知识我是如饥似渴,我面对书就像饥饿的人面对面包一样,我实在是饿啊。

这一切青年都看在眼里,于是就有了这个谎言。

3、真相大白

⑴识破谎言,心存怨恨

我们是旁观者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一切,可当时的我并没有明白青年的心,只想卖出自己的马草,只记挂着那匹马。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再来读这段话。同学们,当我提着马草走进后院之前,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当时我是什么心情?

可事实呢?

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不断的在我眼前放大、放大,我不禁自问:读

我环顾四周开始寻找:读

我在院子里到处寻找:读

我发疯似的跑遍每个角落寻找:读

⑵回顾往事,心存感激

哪里出问题了,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我停下寻找的脚步,细细回想

就在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幕幕的往事。此时此刻,我看见了……

(看见了眼神)出示句子,你读,此时我明白了,

……此时我明白了

(三)真情补白,情感升华

这时,我全明白了,我到底明白了什么?写下来。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突然之间我明白了。

你明白了青年的良苦用心。此时的你是激动万分。你是个会感恩的人。你被这样一位青年感动了,是吗?

此时的我是心潮澎湃,我扭头冲了出来。于是在我们眼前展现出这动人的场面:读

所有的感动汇成了一句话,深埋心里没有说出来,现在请你帮我大声说出来吧!

谢谢你,叔叔!(出现几个叹号)

三、蕴意提升

走进文章,走进内心,再回到课题,现在你是否对它有了更深的体会。读

(让我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希望我能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你真的很会读书。你理解的非常透彻。什么叫知音啊,你就是青年的知音。这是青年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

《别饿坏了那匹马》那是一个谎言,但却是一个善意、美丽的谎言!

四、课外拓展

善意的谎言有时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话题。在课的尾声,老师向你们推荐几篇同类型的文章:《天使的吻痕》、《最后一片叶子》、《妈妈爱吃鱼头》、《善意的谎言》、《高贵的施舍》……有心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我设计的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授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内容,学习风和太阳第一次比本领过程和结果。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段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学会本课7个生字:本、碰、自、己、巧、脱、强。理解“正巧、谁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体会,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同过情境创设,调动起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课文插图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培养和提高学生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风和太阳一开始谁也不服谁,两个人物都非常有自信认为自己能赢得比赛,以及在第一次比赛中风和太阳不同的表现。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识字写字,体会人物感情,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意在低年级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与心理状态,旨在让他们的积极情感贯穿课堂始终,因为只有调动起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的目的。所以课堂上应创设不同的、最大限度激发他们兴趣的情境。本课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让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教学中如动画再现、角色扮演等情境创设为让学生投入良好学习状态创造条件。

二、朗读体验

本课内容通俗易懂,童趣性强,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因而本文采取以读为主的学法,求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在安排学生读书时,每次都有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图文对照,边读书边思考,在朗读中,要善于抓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自己学过的语言文字,如给“正巧”换个词,“没想到”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等等。总之,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通过读,让学生自已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改和新课标理念,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人物介绍,导入故事

首先,出示风和太阳的图片,快和他们打声招呼。以图片引出课文中人物,这个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因此学生很积极参与课堂。接着:老师要考考大家,他们两个分别有什么本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风和太阳不同的本领,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基础。

那他们两个谁的本领大一些呢?引出本课要学习的课题,并在揭示课题的过程中解决第一个生字“本”的教学。这样的设计,符合随文识字的.特点。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请小朋友打开课本,先做第一件事,读读绿线格和田字格里的生字。

第二件事:把生字放入课文中,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三件事情:图文对照,读、想:课文讲了风和太阳比本领的事。他们一共比了________次,每次比赛的结果怎样?

三次朗读,每次都有不同目的,并且层层深入,一步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接着反馈学生朗读情况。检查 课文讲了风和太阳比本领一共比了_两___次,第一次太阳获胜,第二比风获胜。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接着,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今天这节课学习风和太阳的第一次比本领。

第三环节:精读感悟,体会人物感情。

1、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交流:风和太阳为什么要比本领?“他们都说自己的本领大”。引导学生抓住“都”、“自己”等词语,体会风和太阳的自信,他们谁也不服谁。并展开想象说说“风会怎么说?太阳又会怎样说?”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丰富人物形象。

接着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太阳和风比第一次比本领的方式: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就算谁的本领大。本自然段词语中帮助学生理解“正巧”这个词,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太阳怎么会想到要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正巧,前面来了个孩子”接着让学生找找正巧的近义词,“正好、碰巧”等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

2、面对太阳的挑战,风害怕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就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进入文本,自读感悟,读中体会。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风面对太阳的挑战,态度是怎样的?他怎么说?谁来学风自信地说一说?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风的自以为是。

为了能更真实具体地再现课文情景,我还运用动画演示孩子在风呼呼的吹刮下,孩子冷得将外衣裹得更紧,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懂得了风的自大和愚蠢。

这一自然段重点理解“谁知”一词,我是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风呼呼吹的结果,他原先有没有想到?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谁知”这词的意思。

3、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太阳此时的心情,并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太阳的得意洋洋的神态。接着再学生读书后交流风的做法和结果:发出强烈的光,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这样,不难看出,太阳“脱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领”要比风大。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到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板书,说说风和太阳第一次比本领的不同做法和结果,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接着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领悟文章含义。

第四环节、巩固复习。

在学生读生字词的基础上,根据课标理念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很多有趣的游戏,调动学生兴趣,比如:

1、听意思猜字。

A、 木下加一短横,什么字?本

B、 “说话”的“说”去掉言字旁,换上月字旁,什么字?脱

2、变戏法 (出示今天要学习的7个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闭上眼睛,老师要变戏法了,把己换成了已经) 让学生观察老师变了什么戏法?

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区别 ,一起总结出 “自己”的“己”不封口,“已经”的“已”半封口。

3、利用讲故事方法,巧记“巧、强”这两个字。

“巧 强 碰”这三个比较难写,需要老师范写

弓字旁写得狭长,虽:两个“口”一小一大。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三个一。

通过以上环节,力求做到扎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字型,学会写本课7个生字。

说板书

我力图通过简单的板书,突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梳理思路,便于学生背诵。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第二十三课《学与问》。

2.教材简析:《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利用教材引领学生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还有人说,阅读课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性,这节课正在努力实践着这一思想。最后,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说教法】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学与问》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练,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对学生有启示,我就利用这一点切入,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因此,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说学法】

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初读寻疑,再读释疑,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学与问

3.引导学生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初步感悟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词)不懈探求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3.我们再一起把这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住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交流。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这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读句子。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结论。(板书:得出结论)读句子。

作者又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板书:阐述观点)

3.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什么位置?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懂得了什么?

学问就是指知识。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识很丰富,我们就可以说“霍金很有学问”。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对,这就是本文的观点。

“问”是很重要的。

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把“问”比作什么呢?由此看出“问”很重要。

3.问究竟有多重要呢?下节课再学习。

五、总结本课

六、作业设计

1.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写下来。

2.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说板书】

23学与问(议论文)

提出观点

阐述观点勤学好问

得出结论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说理文。上完之后我觉得,此处可以带领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在学习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先介绍他的成就,再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等词语体会哥白尼非常喜欢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并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体会他是由好问开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学终于取得成功的。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读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启发,并再次读读第一节中的句子,体会“问”的重要。

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故事,并从文字中体会他的勤学与好问,让学生明白问不到答案时还应该多观察思考,向沈括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教学中,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质疑提问,再通过交流理解古诗。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学的。

然后,我再自然过渡到第三段的学习,(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同时补充孔子的名言,更有力的说明拜能者为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说说对学与问的关系的认识,明白只有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最后,我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问”的重要性的认识,补充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补充故事让学生谈看法,让学生从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虽有佳肴》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初中阶段的第三篇文言文。本文选自戴圣的《礼记》。先由佳肴写起,美味的好菜,人不品尝不知其滋味鲜美;世间最好的道理,人不学习也不知道其精妙。人只有不断地去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教别人才知道那些不通,明晓不足就应该自我反省,有了不同的地方才会自我勉励。教和学相互促进。最后运用引用《尚书.兑命》加以论证。严密的论证让人明白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说学情

虽然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所学的第三篇文言文,但是学生的文言积累较少,文言语感较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规定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

2、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和能力。

3、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由于文言文中的语言习惯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存在一些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学生只有做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培养语感,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读准的朗读节奏,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达到熟读成诵。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不太了解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很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

“读”,为此我准备了“四读”。

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

二读,读懂。能够了解大意。

三读,读细。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四读,读出味儿。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读懂和读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故事的味儿就是难点了。其次因为这篇文言文很接近孩子们的在校的学习生活,所以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五、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学正适合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收获。学生在这种

合作学习中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体味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一个课时完成。主要的主要任务是积累文言字词,理解内容,初步感悟蕴含的哲理,品味语言,初步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1、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伊始,我会让学生,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吃美味佳肴后的感受,在畅所欲言中进入学习状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并且能够自然导入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

2、三自六学,学文悟理。

①进行独立自学。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老师范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即速度要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然后学生自读,正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来,反复诵读。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字词。在这里老师可以就学生易犯的错误,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适当的提醒。总之,在这部分的教学当中,我让学生质疑,学生解疑,教师点拨难点的原则。

②进行合作助学。要让学生合作互学了解的大意。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部分,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虽有佳肴》这篇文言文很好理解,老师可以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基本内容,在引导他们在小组中合作地翻译每一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对照异同,并且随机地矫正自己的文言翻译。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我会就一些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引导学生品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蕴含的道理。在前面的三个“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课文非常熟悉了,对于蕴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了。《虽有佳肴》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会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让学生多发言,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的事情鼓励学生讲述文言文要论述的道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3、展示竞学。引导学生针对独立自学和合作互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以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4、精讲导学。老师针对学生前几个环节中的问题,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具体的讲解、引导。

5、小结评学。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相关环节进行点评总结。着力从知识能力方面,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方面,个人学习情感、共鸣学习态度、价值观。

6、检测固学。总结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并运用类似的论证方法练笔,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精义,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说课稿 篇9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生独立识字12个;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第四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2、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初读质疑

3、细读解疑

4、总结延伸

设计意图;

新课改以来,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提高。学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非常明确的阐述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面的、综合的、持续的,突破了原来封闭的课堂教学发展论,就“语文课程”的解释隐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言语能力的层面、文化浸润的层面和审美熏陶的层面。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改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使阅读教学成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实施过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组教材、改良教学结构、突出学生实践”为突破口,进行“块状推进,整合优化”的实践,以期达到减少头绪、强化综合、丰富阅读教学内涵之目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在处理教材上“炼真金”,洞悉各类课文的个性,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大胆剪裁,精心重组,可以将课文转化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块式材料”,以专题性的块材料,替代以篇为特征的语言材料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头绪、构筑张力点,取点成面,也便于引导学生凭借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进行自主实践,探究性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意义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对学习意义探寻与创造的过程,成为积淀语言、培养习惯、发展智力、人文熏陶的过程。

在此理念指导下,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感知,了解全文,提出问题。

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感知大致把握后,为他们在部分中的学习搭起一个认知背景面,并为部分学习时紧密联系整体找下底座,使学生的学习更趋丰富。

教学前加强了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始初读,正确连贯的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该解决的问题,设定学习目标。当然学生所提问题很可能是离散的、肤浅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随即解决一些比较独立的单纯问题(如知识性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筛选,使问题集中到与课文主要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焦点式的一、二个问题上。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颜色为什么会变?”“为什么蒲公英的花瓣会合拢、张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集中在课文的重点段——第四自然段。因此我将抓住这些重点问题,以学定教。这样不仅促使学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