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实用的说课稿三篇

实用的说课稿三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8W 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三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是来自广州体育学院代表对的参赛选手黄龙精,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篮球单元第2次课双手胸前传球;对象为水平四初二4年级的学生。

根据<<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及水平四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有强烈的自尊心、好奇心以及较强的表现欲望,而推篮球对于增强体质,特别是发展躯干和上下肢力量有显著的作用。为此,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85%的同学熟练掌握双手胸前传球技术要领。

2.通过原地和移动传接球练习使同学们对传接球有更深的认识。

3.通过分组练习、教学比赛等,培养同学们竞争意识、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的重点为:掌握双手胸前传球的技术要领。

本课的难点为:正确用力顺序。

为了达到以上所述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

准备部分:

课堂常规、教师带领同学进行热身操,充分拉伸为防止上课时的运动损伤,并使同学们的身心达到上课的最佳状态。

基本部分:分为4点

1、教师请一名值日生出来展示上节课所学的基本的技术动作,并在该名同学的带领下,进行全班徒手练习,教师巡视并纠正同学们的动作。

2、进入这节课内容的学习,先进行原地传接球练习,两人一组对立,相距5米,传球速度由慢到快,重点掌握正确的手法。

3、进行移动传接球练习,两人一组相距5-6米。左右相距3-4米,一人原地传接球,一人左右移动传接球,交替练习。

4、组织同学分为4组,进行俯卧撑、单足跳接力比赛,发展同学们的身体 素质以及团结合作精神。并决出1.2名进行表扬。

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同学进行放松操,充分放松同学们的紧张肌肉,达到放松身心,为

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并小结本课的上课情况。

本课的上课平均心率为125分次,练习密度为45% 报告评委,我的说课完毕,请指示。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结构。

(2)品味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 诵读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 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数蛤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数蛤蟆》是一节听唱课,是花城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9课第2首歌,歌曲为2/4拍,F调,是一首活泼风趣、地方色彩浓郁的儿童歌曲,是四川民歌。“花儿梅子希”是具有地方语言特点的衬词,歌曲用歌唱、算算的趣味方法赞颂了太平盛世。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展现自我,求知欲浓,已经具有参与意识和交流愿望,获得新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因此,本课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巩固和提高音乐表现力,拓宽视野,增强多元化教育。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认识到生活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参与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本课以培养儿童即兴创造能力为切入点,激发儿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儿童热爱音乐的情感。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数蛤蟆》初步感受四川民歌的音乐特点。

2、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编歌词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编一编等系列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而教育学生应该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童谣《数蛤蟆》。

难点:听辨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相同的乐句。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的原则,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2、启发教学法:我对学生不确定的问题给予方法和内容上的引导,进而解决教学

难点。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歌曲的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结合“聆听”“感受”“演唱”等要素让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部分,我通过谜语导入、聆听新歌、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完成。

(一)第一环节——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谜语,让学生直观的想象,从而导入新课

(二)第二环节——聆听新歌

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在欣赏过程中,要求学生随音乐哼鸣。这样,既完成了简单的发声练习,又熟悉了旋律。欣赏完后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后,我给予肯定与客观的评价,然后我进行总结。这样,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及特点。

(三)第三环节——学唱歌曲

1)引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加深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掌握。向学生解释难懂的句子。

2)让学生跟着琴用wu模唱,熟悉旋律。再跟琴学唱乐谱,提高学生读谱能力。

3)带词演唱。让学生跟琴试填歌词,我对错误之处进行纠正,启发学生带着情感歌唱。

4)进行分组练唱、对唱、全体学生合唱。在分组练唱过程中,我将在学生中间进行单独指导,询问他们学习的难点并与学生一起解决,然后适当提问个别学生。在唱熟练歌词的情况下,我和学生一起唱旋律,并分析讨论旋律特点。最后,通过小组唱或个人唱形式进行演唱评比,提高学生演唱热情。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还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做了铺垫。

5、再次聆听,为了培养学生表现的意识和能力,我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探讨比较合适的演唱情绪。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整首歌曲的情感,师生共同讨论歌曲的情感处理,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次演唱全曲。

(三)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编创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最后,小结本课。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自始至终都将“聆听”放在首位,凸现音乐学科本体。但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3—6 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的要求,在完整欣赏和演唱了歌曲《数

蛤蟆》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编创两小节歌词,为歌曲伴奏,以表现这首活泼诙谐的四川民歌。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