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鼎湖山听泉》课文学习

《鼎湖山听泉》课文学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35K 次

 课文学习

《鼎湖山听泉》课文学习

1、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变换观察对象,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作者把自己的行踪线索交代的十分清楚,请找出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明确:作者登鼎湖山路线的顺序是:从江轮挟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赶到了鼎湖山时,已近黄昏。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登四百余阶达庆云寺。为了整合材料和体现观赏景物的背景,还略约交代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我们可以把游踪(空间变化)看作纬线,把时间推移看着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纵横交叉式的结构。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在不同时间里景物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移步换景”这种表现手法。

2、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明确: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

3、进山以后,作者如何见泉而由爱女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明确:作者步入山中,不由联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绕膝爱女。山泉与人,本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是泉的踪影不可捉摸,显示出的“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似乎与调皮的爱女有着相通之处。这样,由爱女而爱泉,由一般的品赏、出于好奇心的探究而萌生爱意转入用听觉去领略和感受泉声,就显得自然了。鼎湖山是古老的,但因山泉而显得“年轻了许多”,处处透露出一股“童稚的生气”,显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深化了,移情于山,山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使游山者“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隐隐点出山泉是鼎湖山之魂。

4、作者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中心?

明确:这样写没有偏离中心,其作用有二:一是蓄势,就像登山运动员在向顶峰冲向顶峰前积蓄体力,准备一鼓作气冲上去一样;二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前人也有“听泉”一说,鼎湖山就有一个景点叫“伏虎听泉”,那是善男信女们从泉中听到佛音,而作者要听的是生机万类的带有时代色彩的泉声。从鼎湖山之变写出作者听泉的独特感受。

5、作者如何写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的泉声中得到的人生感悟?

明确:雨后,山涧的水势更大;夜间,万籁俱寂,白天浑然一片泉鸣,如今却能分辩出许多层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疾徐,节奏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文章由辨声想像出声音产生的具体情境: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合的山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卵石,让我们神游山间。接着,作者又把这些泉水汇集起来,组合起来,比之为交响乐——各种乐器交融在一起,并且描写了乐曲的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的领悟。听泉的过程无形中就成了自我心灵的净化过程。作者和鼎湖山之旅,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华,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