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描写年味的散文随笔

描写年味的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4W 次

撕开的日历纸随风起舞纷飞,新闻主播口中的倒计时,大街上商家斑斓的促销条幅,人群拥挤的购物热潮,路边摊大红灯笼中国结,一切的一切都在宣告着年的临近。

描写年味的散文随笔

已过而立之年的我,追忆似水流年,中国年在我的口中咀嚼出不同的味道。

小时候,年是甜蜜的,温馨的,多少年过去,回味起来依然会唇齿留香。那时年味是吃出来的穿出来的。泥水里滚大的孩子最美不过过新年。家里人口再多,父母也会从自己的口粮中省出一部分钱来,为每个孩子扯上几尺布,置办一身新衣裳,纳上一双新的千层底。而他们自己,有时可能仅仅买一双新袜子,来代替新鞋子。他们暂时放下一年的劳碌,赶着杀年猪,留下猪头肉和一点猪杂,做成一顿荤腥“大餐”,喊来左邻右舍共享,其余的部分则会卖了贴补家用。等到下次谁家杀猪,又轮番回请,淳朴的村民们以他们最质朴的方式传达着浓浓的乡情。每家每户还会自制一些米糖、花生糖、芝麻糖等,企盼生活甜蜜。

年三十上午贴上村里文化人代为书写的春联,就开始准备晚上的年饭了,长辈们会包好红包,几角到一元不等,晚上吃饭时在孩子们的祝福声中拿出来分发,孩子们就把红包揣在兜里“压岁”,到第二天再交给家长,或作为学费书本费之用,尽管只捂热了一个晚上,我们依然会兴奋不已。开饭之前,大人们会在门口画一个圈,点燃纸钱,引燃爆竹,然后念着列祖列宗的称呼,做出请的姿势,好像请他们入席开饭,象征性的多摆上几双碗筷,留好上席,再稍等片刻,示意祖宗们先吃孩子们才可以动筷子,若是馋嘴的孩子先尝了一口,大人会念念有词请列祖列宗大人不记小人过。然后我们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只有一盘整条的鲢鱼谁也不能动,得余着。吃完饭则是孩子们的世界了,我们打着油纸做的灯笼从东家窜到西家,交换着彼此收集的糖纸火柴盒什么的。

据说守岁一般是不睡觉的,那时电视是稀罕物品,村里头只有几家有,我们带上凳子,嗑着瓜子,排队坐在人家门口,人家的电视摆在正厅门口,我们像看电影般的守在那里,直到零点的钟声敲响。我们回家看大人们燃放初一凌晨“开门”的响炮。初一早上,大人小孩挨家挨户送祝福,我们每到一家,说完吉祥话之后,家家都会拿出摆满食物的攒盒,抓上花花绿绿的糖果和家中自制的美食,一溜走回家,我们的口袋都是鼓鼓囊囊的,装满了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午饭前门口会来一些送“财神”的,舞龙灯、踩高跷的,唱戏卖艺说好话的,我们不管来路,总会递上几个毛票,大过年的谁不愿意买个吉利?供桌上的酒杯和饭菜会摆到正月十五,烛台香气缭绕,过了十五,一串鞭炮送走祖宗。“吃着年饭,望着田畈”,年味渐渐散去,人们回归到自己的轨道,我们则巴巴地期盼来年。

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生活好了一点,年味是响出来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添了唱片机、录音机,不停的播放过新年的乐曲,孩子们口头的童谣、老人们哼着的黄梅小调,噼里啪啦的砸炮、焰火、爆竹,响彻了大街小巷。连一些迎新的人家也纷纷在过年时凑趣,贴上大红喜字,吹吹打打,炮乐齐鸣,迎娶新人,给过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谁家来了新上门的儿童,也是烟花爆竹迎接,远远地等候他们的到来,快到门口时,挑起一根裹满红爆竹的长竹竿,点燃后经久不息地燃放着。大街上的商铺前也摆放着硕大的音响,喊广告的,唱新春歌谣的,音调此起彼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放大着音量赶趟儿似的,生怕输给了谁便寡淡了年味儿。开门鞭更是接力赛似的响起,你一万响我两万响,你两万响我四万响,仿佛听到了人们新年里追寻好日子的决心谁更绵长悠久。

年味还是贴出来的。年画成了商店的抢手货,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之一,春联也丰富多彩起来,原来以手写为主,还要放到地面压好晾干墨迹,后来有了印刷的带金粉的镶上年鱼富贵图案的,应有尽有。老年人更热衷于贴“福”字,买来倒着印的福字,同样表达“福到了”的美好愿望。别具民间风味的是连厕所、猪舍也贴上春联,应景写上该说的话。走亲戚时送的拜年货上面甚至也贴上红纸,寄予红红火火的美好愿望。年味还是用盛情堆出来的。家里面办的年货丰富起来,年底从外面做活的亲朋回来给娃娃们带的食物变多起来,档次变高起来,大人们给的红包变厚起来,走亲戚的礼包变大起来,祭祀祖先用的物品也“时尚”起来……

后来,读书的务工的创业的渐渐多起来,年便成了一种守候。沉寂的乡村,留守的父母或儿童,亲情凝结成一根根电话线,你这这头,我们在那头。端午和中秋可能被忙碌的节奏忽略,唯有农历的中国年,能把思乡的儿女从那头拽到这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漂泊的游子无论是衣锦还乡,还是两手空空,家永远会向他们敞开温暖的怀抱。游子们则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雨雪霏霏,都不会停下回乡的脚步。火车站旁人流拥挤,家门口亲人翘首期盼,卸下行囊,“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还记得去外地读书的第一个寒假回家,火车站人头攒动,个子矮小的我连车门也看不到就别人挤到了人流外,眼睁睁看着列车驶出我的视线,改签下一趟列车可能就会到第二天才能回家,而当时是农历的小年,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多么清晰地知道家的意义,年的召唤!曾几何时,围炉而坐,共话家常竟成了一种奢侈。邻里的问候变成了“你家的谁谁可回来啦”,谁家的回来得齐全了,似乎年味也显得比别人充足。年味于我们,是一种叫做圆满的东西。上上下下老老小小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是幸福,希望在每一年年夜饭的餐桌上,一个也不能少,在回家时能听到熟悉的乡音和熟悉的唠叨,是门前永远的凝望和电话机前永远的守候……

现在,虽然日子好过了,天天如新年;人们有闲了,时时搓小牌;家家有网络,不用蹭电视;环保意识增强了,不乱燃乱放了,有人可能会以为年味变淡了,但我要说不会的,一条条诚挚的短信祝福,一声声电话问候,一桌桌华丽的筵席,一下下推杯换盏的酒令,一盏盏火红的大灯笼,一个个许下愿望的孔明灯,永远不变的《难忘今宵》,无一不在飘荡着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