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子》守易 子〕曰:古之為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性有不欲,無欲而不得;心有不樂,無樂而不為。無益于性者,不以累德;不便于生者,不以滑和。不縱身肆意而制度,可以為天下儀,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適情而行......

  • 《老子校释》第二章大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下句作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彭耜曰:達真、清源‘皆知善之為善’上,並有‘天下’二字。范應元本同,范注云:古本。又論語集解......

  • 《老子校释》第二十一章大纲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魏稼孫曰:孔得,禦注得作德。嚴可均曰:是從,大典作之從。謙之案:唯字,諸王本作惟,道藏王本作唯。孔,甚也。書六府孔修,史記作甚修。甚有盛義,孔德猶言盛德,此言盛德之容,惟道體之是從也。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恍......

  • 《老子校释》第四章大纲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謙之案:沖,傅奕本作盅,盅即沖之古文。說文皿部:盅,器虛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郭忠恕汗簡(上之二)沖字,引古老子作□。畢沅曰:說文解字引本書作‘盅’,諸本皆作‘沖’,淮......

  • 《老子校释》第十九章大纲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紀昀曰:永樂大典絕聖二句在絕仁二句之下。武內義雄曰:遂州本民作人,蓋避唐諱。魏稼孫曰:絕聖棄智,禦注智作知。謙之案:遂州本、傅、範本亦作知,範本棄作棄,下二句同。又莊子胠篋篇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在宥篇......

  • 《莊子集解》外篇第十三天道大纲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釋文:積,謂積滯不通。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宣云:神與化俱。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宣云:至誠無息。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釋文:六通,陰、陽、風、雨、晦、......

  • 《老子校释》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嚴可均曰:禦注、河上作跂者不立,王弼作企者不立。羅振玉曰:企,釋文:河上作‘豉'。案豉殆跂字之訛。禦注、廣明二本亦作跂。廣明本此上有喘者不久句。吳雲二百蘭亭齋金石記校廣明本云:諸本皆無喘者不久四字......

  • 《老子校释》第十二章大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五味令人口爽;謙之案:牟融理惑論引首二句同,文選七命注引第二句同。七發注引作五味實口爽傷。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正義引:五味令人口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文次稍不同。又莊子天地篇曰:且......

  • 《列子集釋》卷第二 黃帝篇大纲 〔注〕稟生之質謂之性,得性之極謂之和;故應理處順,則所適常通;任情背道,則遇物斯滯。〔解〕此明忘形養神,從玄、默以發真智。始其養也,則遺萬有而內澄心;發其智,則化含生以外接物。故其初也,則齋心服形,不親政事;其末篇也,則贊......

  • 《庄子》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 《老子校释》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錢大昕曰:案河上公注本道可道以下為道經卷上,上德不德以下為德經卷下。晁說之跋王弼注本,謂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不知陸德明所撰釋文,正用輔嗣本,題云道經卷上,德經卷下,與河上本不異。晁氏所見者,特宋時轉寫之本,而翻......

  • 《莊子集解》外篇第十一在宥大纲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文選謝靈運從宋公戲馬台詩注引司馬云:在,察也。宥,寬也。蘇輿云:在不當訓察,察之則固治之矣。在,存也。存諸心而不露是善非惡之跡,以使民相安於渾沌,正胠篋篇含字之旨。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淫,......

  • 《庄子》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囗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

  • 《庄子》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三十二 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赍其所患。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无多余......

  • 《文子》守真大纲 老子〔文子〕曰: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污之心無由生也,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不以越行求之,誠達性命之情仁義因附也。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澹然無事,勢利不能誘,聲色不......

  •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大纲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的意义是什么?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篇一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

  • 《列子》力命第六大纲 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于物,而物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

  • 《庄子》庄子?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

  • 《庄子》庄子•外篇•骈拇第八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是故骈......

  • 《庄子》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

  •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的意义是什么?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篇一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

  • 《庄子》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

  • 《抱朴子内篇》葛洪撰述书目表大纲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抱朴子内篇序。抱朴子外篇自叙。隋志作二十一卷。今存。抱朴子外篇五十卷自叙。隋志作三十卷,并云梁有五十一卷。今存。碑颂诗赋百卷自叙。晋书本传颂作诔。仙苑编珠引陈马枢道学传同。军书檄移章表笺......

  • 《庄子》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 《抱朴子内篇》卷十七 登涉 或问登山之道。抱朴子曰:"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入山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