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闹钟只响一遍散文随笔

闹钟只响一遍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1W 次

闹钟响了第六回,还是稳稳地错了过去,因为闹不清哪一声是自己给自己的最后一道金牌,再严密的布阵也终于成了虚设。那些记在日程本上的例行项目,多半也是一样命运。每天看到,每天挪到另一天。结果,一些原本重要的事反而不比突如其来的棘手小活儿,在优先级的排序上一再垫底。然而,与其归咎于拖延懒惰,不如说正是一个个“后路”成了即时执行的障碍。假使闹钟只响一遍,再没有第二次补救的机会,那么无论如何也会挣扎着起床。久而久之,生物钟稳定,不用闹钟到点也醒了。甚至某些要务在身的时刻,大脑会因为心里有事的警觉而提早唤醒。

闹钟只响一遍散文随笔

正如提醒是遗忘的后路,将一些人的生日输入生日提醒类的应用软件,便意味着,从这一刻起,这件事可以放心抛脑后了,反正到时候手机会提醒你该发什么短信、买什么礼物,不光来得及准备,而且做得滴水不漏。这样一来,最不想忘的可能反而最先忘记。待对方收到祝福时,应该会很开心,但也许忽然转念又想:究竟你是真的记得呢,还是只因定时提醒的服务程序才“记得”?就像电子邮箱界面里的好友生日提醒和随手发送的电子贺卡,使得被提醒得来的廉价祝福和时时处处的惦念相距甚远,而冷暖便也在其间裂开巨大的鸿沟。当人变得健忘,未必与忙碌有多大程度的相关,反而是一个又一个提供补救措施的“小药丸”让人们肆无忌惮地放下心来,以致放弃了对自我的把控。一种恶性循环是,越是记不住事,越怕耽误事而全面投降于“烂笔头”。到头来,一些原本能够记住的.或及时处理的事,也因为对提醒设置的过度依赖,再难主动上心、上手。一旦没了那一声声“叮咚”,真不知要怎样安排生活了。

方便行惯了,就是不方便。就好像一些人习惯把电脑或手机屏幕调得很亮,觉得那样看才清楚,不费力,而认为亮度低的看着费劲,累眼睛。事实恰恰相反。健康的人眼实际可以自我调节,就像晚上睡觉刚关灯时,一刹那好像处于完全的黑暗,什么都看不见,但是过了一会儿,眼睛就适应了新的光线环境,逐渐能够看清事物的轮廓,甚至下地走路也不会磕磕碰碰。而总是处于强光下的眼睛,却逐渐失去了原本的自我调节能力,被自以为的舒适环境所损伤。

人呢,本来是自我圆满的,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外力去帮衬、去弥补。而那些看似让生活更便捷的种种,加进来容易,想要卸掉它却难了。各种以人性化美名的智能工具成了人的延伸,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人一点点退化了:“如果海浪冲走一团泥土,欧洲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同朋友和自己失去家园。”英国人约翰·多恩(JohnDonne)所作的这首诗广为流传,后来被海明威用到小说《丧钟为谁而鸣》里作开篇,它所说的丧钟是个体的人从整体中被迫剥离。而今,剥离的不仅是个体与整体的相关性,更是自我的种种本能和每一寸感知,它们像泥土一样被潮水冲走,人的延伸或许正是人的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