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是什么?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是什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8W 次

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

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

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

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

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

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

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

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

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

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

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

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

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

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

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

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

  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

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

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

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

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

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

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

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

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

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

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

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

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

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

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阅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

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

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

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

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

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

…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

…,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

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怎样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

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

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

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

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

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

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

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多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并不是读得多就一定会提高阅读能力,

还要注意阅读方法。在读的过程中多多注意人家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而且,自己也要多进行写作练习,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

读,每次读都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多读书,多思考,读散文这样的,少读和你同年级的作文选。

多看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