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上册《雾凇》说课稿范文

四年级上册《雾凇》说课稿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9W 次

  一、说目标

四年级上册《雾凇》说课稿范文

《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探究的极好凭借。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 通过多种形式去理解词语,进而去感受雾凇的美丽奇观。2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奇异景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雾凇的“美”与“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二、联系实际说策略

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三、教学互动说流程

 第一步:激趣导入

1欣赏中国的四大自然奇观。通过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云南石林的“奇”是“千姿百态的石林”,长江三峡的“奇”是“壮丽河山”,桂林山水的“奇”是“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最后介绍雾凇,设疑“那雾凇的奇又体现在哪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欣赏雾凇景观,教师边描述边播放图片,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为学生下面“说说雾凇给你留下的印象”提供例子。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雾凇给你留下的印象,从而引出课文的学习。

 第二步:感受景观的“奇”

1 雾凇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作者是如何把刚才的画面描绘出来的吗?请同学自读课文并找出描绘雾凇的词句。

“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图描绘的方式理解“洁白晶莹”,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银光闪烁”。在这里让学生感受到理解词语的方式不是只有查字典这一种方式。

老师过渡,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霜花,美得动人心弦,难怪作者会说霜花“美丽动人”。从而理解“美丽动人”。学生通过对词语的理解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B理解“十里长堤”,辅助图片。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很少用“里”这个单位来形容路程的长短,所以在这里重点理解“里”这个字的意思,让学生知道1里就是500米,10里就是5000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十里长堤都是洁白晶莹的霜花是非常壮丽神奇的景象。

2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提出“琼枝玉树”。A 用注释的方式理解“琼枝玉树”。十里长堤上所有的树木都被霜花覆盖,像玉一样晶莹剔透。B用寻找近义词的方式理解“千姿百态”。

通过理解“千姿百态”和“琼枝玉树”这些词语来感受雾凇的美丽奇观。从而明白“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十里长堤上所有的树木都被晶莹剔透的霜花覆盖,就像千万朵梨花盛开一般,异常美丽。不是一般的美,进一步感受雾凇景观的神奇。相机指导朗读。

 第三步:探究形成的“奇”

当然,雾凇的神奇不仅仅来自它给人的视觉感受,还有它形成的独特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学时与学生一起做实验,看视频,读文字来探究雾凇形成的“奇”。

1 首先了解雾凇形成的特定季节“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通过字面感受“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词意。

2 看视频,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岸边结冰,只有松花江不结冰。)教师适时补充小资料“松花江流经市区之前结着冰,流经吉林市区之后又结着冰,偏偏在吉林市这一段非但不结冰,还弥漫着阵阵雾气,也就是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水温之下才能形成这漫天雾气。神奇。”从而明白“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不结冰。”

3 当水温明显高于当时的气温,松花江流经市区时,非但“不结冰,”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用实验来证明水温高于周围环境时,会有雾气产生。(将热水倒入杯中,杯口便有阵阵雾气产生。)让学生观察,看到什么?(雾气)请生用捂住杯口,去感受,发现手上明显湿湿的(这就是空气中的水汽。)用实验的方式理解雾气就是空气中的水汽。

4 再读文,通过“弥漫”“涌”“笼罩”“淹没”等词语感受松花江上的雾气多,从而理解“饱和”的意思。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词意。

形成雾凇奇观首要条件便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

5 要形成雾凇奇观还要什么条件?(遇冷)。冷到什么程度(0下30度)空气中的水汽遇到极低的温度便会凝结而成。这与水结冰的道理是一样的。

6这漫天雾气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自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从“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等词中体会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并辅以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感受。7 通过男女生的赛读,进一步感受雾凇形成的奇。

第四步:感受个性化的赞美

1 播放视频带领学生走近雾凇。

2在此基础上,通过读将人们对雾凇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3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什么?假如你是小音乐家,你会唱些什么?……这一环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在赞美中升华感情。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当做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来赞美雾凇。

 第五步:引导课外探“奇”

抓住学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趁热打铁,以课堂为支点,自然向课外拓展延伸:出示彩虹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简单说说彩虹的“奇”,形成条件等。

进而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深入地去探究大自然中更多神奇的自然景观。

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小论文、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探究成果,表现景观独特的美。如此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必然会在综合性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