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三年级教案 > 苏教版第五册《8、蒲公英》教学反思

苏教版第五册《8、蒲公英》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6W 次

  《蒲公英》教学反思第一篇

《蒲公英》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情节性强,结构特点很明显;语言优美形象,叠词和四字词语反复出现,对话描写更是生动而富有个性,寓理深刻。

苏教版第五册《8、蒲公英》教学反思

基于这样的文本特点,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我打算借助教材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抓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感悟寓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第一课时从预习出发,立足读准、读通,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解决生字的识写;第二课时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对典型人物对话的朗读,借助创情境、评价等途径指导学生读读议议,读读演演,读读说说,摒弃了繁琐的分析,以读见悟,以悟促读,有利于积累、吸收文本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课时猜谜揭题后我先让学生介绍蒲公英,一方面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另一方面这也是检查和激励学生坚持做好预习的有效手段。接着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学习第1自然段,图词、图文结合,不仅分散了识字写字的时间,简化了教学环节,还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声像结合,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语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依据本课生字比较集中的特点(基本在第2自然段)以及孩子已有预习基础,我采用随文识字,不仅可以简化教学环节,而且把字词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词义,学习运用,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能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阶段目标,我采用填空方式引导学生逐段概括段意,为后面把握全文内容作好铺垫。

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先引领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此基础上,用填空的方式为学生搭好“脚手架”,不仅降低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也使故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轮廓,为复述打好了基础。

最后我留了8分钟给学生进行写字训练。

不足之处:

1、没有按照第一课时的基本模式,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就进行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2、谜语出示后没有让学生整体读一读,培养孩子对童谣的兴趣。

3、学生在交流收集的蒲公英的资料时只会照着资料读,不能化为自己的理解,没有加以引导。

4、字词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本课中有一些有规律的词,如“金光闪闪”、“银花朵朵”等ABCC的词,如“黑黝黝”、“金灿灿”等表示颜色的ABB的词没有放在一起系统训练。“绒球”的“绒”字,学生不理解怎样的东西是“绒球”,应该用扩词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丝绒”、“绒布”。“小降落伞”的“降”没有讲明它是多音字。在随文识字后没有把所有的词语再集中起来一起读读。在理解“嘱咐”这个词时没有点明这应该是长辈对晚辈的,引导学生造完句后不应该出示句子,这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作本上造一造,以此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5、朗读训练不够到位,如第二自然段中太阳公公对小种子们的嘱咐没有进行深情训练。太阳公公对小种子们是非常有感情的,种子发芽要靠三个条件:阳光、温度和水分,学生不了解怎么能体会到太阳公公的深情嘱咐呢。

6、填空出示的太多了,应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就出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借此考察学生对课文感知的能力,而不是采用填空方式引导学生逐段概括段意。

7、分析课文不到位,如第一自然段中“绒球”和“小降落伞”都是指蒲公英种子,聚在一起是绒球,分开是小降落伞,用了比喻。

8、教学生字时板书得太低了,导致学生看不清楚。

9、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时字体太小。

10、第一课时应该把第1自然段分析完,而不是对课文的零敲碎打。

基于本堂课如此多的不足之处,我重新反思了我的教学,并对如何上好语文了进行了深思,并在网上学习了《十位名家看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获益匪浅。现把薛法根老师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简约之美

--我的好课设计观

●薛法根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

  《蒲公英》教学反思第二篇

歌曲《蒲公英》是一首3/4拍的歌曲,短小、富有梦幻色彩的儿童歌曲。旋律起伏跌宕,抒情优美,蒲公英被风儿一吹,打起了瞌睡,做起了美梦,引发学生天真的想象。孩子的梦可能是甜美的、愉快的、也可能是离奇的、怪诞的,但音乐里的梦总是充满幻想的。所以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指导学生在演唱中发挥想象,在编创中得到发展。

(一)、音画结合,情境体验

课件展示洋娃娃的梦画面,背景音乐《洋娃娃的梦》,用孩子喜欢的洋娃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想象的积极性,通过看、想、说等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梦的美。“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伙伴,它是谁呢?谁又能说说看它在干什么呢?”新的音乐课堂里更强调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二)、歌曲体验、行知相融

《蒲公英》是一首三四拍的歌曲,节奏平缓,旋律优美。在教唱环节中,我用轻柔的声音:“蒲公英边飞边唱起了歌,那快乐的歌声感染了我们,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轻轻的摇晃着身体也想来唱一唱,那么请小朋友用la来哼一哼旋律”。把学生带到天空、白云的情景当中。良好情境的设置,激起了学生演唱欲望,他们很感兴趣的轻轻地哼唱,为学唱歌曲做准备。在教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蒲公英妈妈,变成一个个小伞兵满天飞,这一过程中我转变角色,和孩子们一块变成天空中的小伞兵,在蓝天上尽情的歌唱。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来配合歌曲,用打击乐器来给歌曲伴奏,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上来表演。

(三)、自主合作,创作表现

编创环节中,运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引入,激起学生编创的兴趣。我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小动物睡觉的形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时孩子们都想参与到游戏当中,最后让他们在聆听的时候,跟着音乐来一一扮演,无形中创立了一种自由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得孩子们大胆的参与、充分的表现。

课后我与相关负责老师认真听取了教研员的点评意见。这堂课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她的充分肯定,如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以及基本功的展示都表现得不错;当然,教研员也针对本堂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何听辨乐器的音色及体现三拍子歌曲的音乐性、如何整合课时内容等方面。如在教唱环节中,我在学生会唱歌曲后,让学生听辨三角铁、碰铃和双响筒的音色,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朱老师提到了讲解打击乐器要慢慢的渗透,贯穿于歌唱教学中,充分了解各学段的内容标准。

《蒲公英》是一首以“愉快的梦”为主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音乐活动中分享梦中的情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来配合音乐节奏,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用线条表现音乐的旋律走向。那么怎样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不显单一呢?聆听的音乐和歌曲教学如何去找他们的共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聆听《洋娃娃的梦》和教唱《蒲公英》他们都是在描述的梦境,都是三拍子的歌曲,那么在感受三拍子摇曳的韵律之后,歌曲的色彩,旋律走向等等都是我们所要了解的横向的共同点。

通过这次的“牵手名师、智慧成长”的活动,让我在教学上有了引路人,让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有机会像前辈学习,感谢愿意教导我的老师们,让你们费心了。

俗话说“学无止境”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充电,才能将新的理念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们,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的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才能不断去追求理想中的音乐课堂,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会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引领我的学生们畅游在音乐艺术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