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说课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说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8W 次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说课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说课稿

  说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我国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散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历了高原风雪、雷轰点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在青海高原上巍然撑立着一株柳树的高大形象,热情赞扬了柳树不屈的生命力与顽强的精神。全文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托物抒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获取文化、精神营养的很好载体。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本人的“朗读指导策略研究”的小课题研究,给本文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重点默读课文的5、6、7三节,感受柳树形态的神奇,成长的艰辛,从而体会柳树不屈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2、通过教师悉心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将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引领学生从文章走向作者,从更高的层面上来体悟柳树的精神,作者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的感染,思想的升华。

 说教法

朗读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表达情感体验,陶冶审美情趣,增加语言积累进行语感训练的最重要的犯法,虽然目前语文老师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但是朗读训练缺乏具体的方法,所以,在本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紧扣“神奇”通过对柳树形象及生长过程两个方面的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柳树的“神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身处逆境,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和艰难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因此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教学时围绕“朗读指导策略研究”的一次探索和实践。具体的教学步骤是

 教学过程

一、 读好课题,初步感受柳树的神奇

出示课件,让学生读课题。强调“一株柳”、“青海高原”这两个词语。从而说明这一株柳的特别和它的生长环境,从而引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让学生初步感受柳树的神奇,同时为下文的学习中奠定了基础。

二、 朗读,感受柳树的形象

首先让学生朗读第5节,并提出朗读要求:文中的哪些词引起你的关注,你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后说出关注的词语和感受,同时重点指导学生将感受到的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体现教师朗读方法的指导,例如:(1)学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一句时,如果学生没有读好,教师可以相机这样评议:我觉得这株柳树绿得还不够苍郁,不够深沉,听老师朗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读时重读“苍郁”和“深沉”,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方法;(2)学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一句时,可以这样评议:我觉得你读的只能称得上“巍然”,离巍巍然还有点距离。接着再范读这一句(范读),读时突出“巍巍然”一词,让学生再读感受。学生读好后,教师相机总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长得如此茂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比如“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巍巍然”等词语,同时学生在读中感受了柳树的形象。)

三、 朗读,感悟柳树的精神

让学生朗读第6、7两节,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柳树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了哪些磨难?在感受最深处写批注。交流反馈中学生读出相关的句子,并说出感受,并且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环节中,同样重点体现教师朗读方法的指导:(1)以第七节为例:首先教师范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然后问学生: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吗?通过学生对范读的理解能更好的理解高原环境的恐怖,又能感受这株柳树生长的艰辛。接着让学生练习朗读,在指名朗读时教师可以相机这样评议:我觉得高原风雪还不够残酷,这株柳树的复苏过来的过程还不够艰辛。评议的同时再读,师生可以分角色再读,最后教师配乐朗读这一节,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朗读方法,也感悟柳树不屈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抗争精神。读到最后再总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长得如此茂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学完这两个环节,我在此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一实一虚把柳树的形象写得如此丰满,在语文教学中学会应用这种写作方法。

四、对比柳树,再悟“神奇”

课件出示家乡灞河的柳树,学生欣赏并自由读一读。思考:这株柳树的形象已经这么丰满了,为什么作者还要描写家乡灞河的柳呢?

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比较再次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神奇”,难怪作者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

五、走进作者,实现思想的升华

语文教学需要更加宽泛的视野。联系作者的生平,我们发现,作品融入作者陈忠实本人的人生感受,可以说,高原柳的顽强精神正是作者历经磨难却顽强不屈的精神体现。作者在文章中倾注了他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从这个意义上,引导学生从这一篇文章走向作者,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将学习的空间有效拓展,因此我在教学最后安排了“走进陈忠实”这一环节,首先简介陈忠实,出示陈忠实的个人资料:陈忠实,当代著名作家,1942年出生于陕西农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酷爱文学,虽然贫穷的现实打碎了他的大学梦,却没有打破他的文学梦,高中毕业后,他白天务农,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坚持读书写作,经过长达18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创作出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小说发表后在文坛引起轰动,1994年荣获中国文学的最高奖——矛盾文学奖。陈忠实用他的艰辛和顽强为自己开辟了一片壮美的天地!读后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高原柳的顽强精神正是作者历经磨难却顽强不屈的精神体现,接着再问学生:你从高原柳身上还看到那些人的身影?学生回答后齐读最后一节。读后总结: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出示名言)

以上就是本课的教学预设,当然,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统一的过程,预设的过程是否可行,指导朗读的方法是否有效,还要在课堂实践中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