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汇总「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汇总「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7W 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是一篇留别诗,但是作者通篇没有写留别,也没有表达与朋友的惜别之情,却大谈自己的心志,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为了向朋友更清晰地表明自己的心志,表示我此去浙江是不会去做官的,我和官场已经决裂了。我不反对这样的分析,但我倒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李白此去浙江,本来就是不带官职去的,李白是因为得罪权贵又得不到玄宗的重用而被放离长安的,你就是不说,大家也知道你此去浙江是不会做官的,要做官也不会去浙江做啊!所以,强调自己去浙江不做官似乎是多此一举。况且,即使是向朋友表明与官场决裂的心志,说说也就可以了,何必还要写上这么一大篇的文章呢?还要煞费苦心地去梦游,还要借“留别”之名来写。所以,我觉得,李白写这样的文章,一定不仅仅只是想向朋友表明心志那么简单。他写这篇文章是有目的的,什么目的?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引起玄宗的注意。注意到我李白表明要和官场决裂了,也许玄宗就会想,你要决裂?我偏不让你决裂,你,李白,回长安来,继续来给我做官。这,就达到李白的目的了。我这样说,好象有点阴暗,但我觉得这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李白在与朋友离别时候,在完全没有必要写自己心志的时候,花大量的篇幅写心志的现象。这就象机关一个小公务员,大叫“我才不想当科长呢”,你说一两次,我当你开玩笑,你见人就说,时时刻刻说,不分场合地表明你的心志,那我就怀疑,你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你实际上非常想当科长。李白还是想做官的,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思想决定了他出世的观念不会改变。多年以后,永王李磷起兵造反,李白竟然去当幕僚,就可以窥见他内心的些须隐秘心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汇总「3篇」

学习这样一篇文章,了解李白与官场决裂的心志,背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是很容易的,我希望,学生在学完这样一篇文章以后,至少学会一种看人的方法,不至于总把人看成“好人”和“坏人”两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不仅仅只有浪漫,不仅仅只有恣意狂妄,他也有痛苦,他也有烦恼,因为他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总说李白的思想因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很复杂,其实,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每一个中国人其实都受着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当然是积极去解决困难,但是,但困难大到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的时候,我们往往转而向菩萨求助;当我们努力工作却得不到认可的时候,我们不是也有一段时间会消沉,会颓废吗?当有一个人认可我们的能力,给我们以一定的重担的时候,我们有谁不愿意去尽力把工作做好呢?有谁天生不想有出息?所以,从李白身上,我们不仅仅看见了一个完整的李白,还看见了一个我们可能忽视了的自我。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2

面对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诗仙,手捧一篇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我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些什么呢?这是我抽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课题时头脑中闪现的问题。

一、我要给学生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我给出的答案。于是,这课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发问,应运而生。

学生问,“这首诗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一首离别诗,但我怎么没读到一点点离别愁绪呢”“这首诗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而写瀛洲?”“第二段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这一个个问题既是学生真实的'疑问,也切中理解本诗的要害,于是,我明白了,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我要给学生什么?学生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就和他们探讨什么。于是,这课的第二个环节就设计为:结合文本,谈谈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有的同学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奇特的想象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体味到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有的同学佩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和胆魄;更有的同学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争执不下。辩论之中竟然有同学大胆发问,如果皇帝给李白一个大官做,他还能够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吗?激烈的辩论,最后以一位同学辩证的分析结束,但我想这种争论是没有结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还在活跃着。

这更坚定了我以生为本,充分尊重观点他们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我要给学生什么?我能给学生什么呢?我反问到。即使我能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能接受吗?

与其强求给学生些什么,不如看看学生能带给我们什么。

于是,这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请你用最喜欢的形式表达真实的阅读感受。

课本诗,古体诗,诗配画,歌唱,颁奖词等等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尽情的展示,更难能可贵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形式,就展示的内容来看,既是对文本的分析,又是对文本的深化和拓展。我羡慕学生们的才情,更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提问,交流,释疑,展示。一节课下来,我能给学生什么?这个课前一直思索的问题显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节课学生给了我很多,很多……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3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

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