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苏武传》教学反思大全5篇

《苏武传》教学反思大全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9W 次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苏武传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苏武传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苏武传》教学反思大全5篇

  篇一:苏武传教学反思

《苏武传》对我来说是一篇新课文,在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依然像以往一样是先处理文言知识。在讲完一节课之后,我发现这样的课堂太枯燥,学生表现得无精打采、死气沉沉的。我一直埋怨我班学生的沉闷,到这节课我突然意识到,学生的沉闷,老师是有责任的。满堂灌当然会造成懒惰的大脑不活动的学生。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改变了策略。教学设计为三课时,思路大概如下:知识和能力要求:1.了解《汉书》及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2.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3.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4.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过程和方法: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第一、二课时:1、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对字词句探究质疑,并初步解决问题。2.教师作为辅导者,参与学生的学习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学习进行深入。第三课时:本课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首先课文中的主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不容忽视,在第二课时结束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在文中找出虚词“以”和“因”,并分析用法和意义,在本课时,以选择题的形式检验作业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效果不错。

其次,总结概括苏武的主要经历,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提高概括能力。第三,也是本课的主要环节,了解传记的特征“真实性”和“生动性”,重点在“生动性”,如果48个字能说明白苏武的主要经历,为什么班固要洋洋洒洒写了2207个字呢?学生很快打出来是因为有细节描写,那细节描写表现在哪里,又有什么作用呢?

这个环节,把机会和时间留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来分析,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在以往的古文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唱主角,教师是古文教学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的记录者,

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在文言知识处理完之后,我继续运用《廉蔺列传》授课时候的一个环节:写对人物的感受与认识。我结合对颁奖词的特点讲解,让学生写给苏武的感动中国颁奖词。教后总体调整后感觉较好,不过也有不足之处:在写的过程中给的时间不够,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发挥出来。以后应该把写作小训练落实到位,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个目标还有些差距,日后努力。

  篇二:苏武传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学生比较难以进入情境。在讲课之前,我督促学生做了课前的译注准备工作,让学生们自行翻译课文,并将难以理解的实词词义、虚词词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点结合《名师一号》自行地标注在书本上。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我觉得便于学生更熟悉课文,而且能使自己的课程不再停留于字词句的释义层次,可以深入去挖掘课文内涵。这项课前准备作业我已经实验了一个学年,效果较为不错,只是有时候学生会抱怨作业量过大,我应当在日后加以改进,对于篇幅较长的古文,应当酌量酌情。例如《苏武传》,我完全可以布置几个重点段落的翻译作业而非全文。

这节课我还进行了一项创新,就是在串讲课文的时候,我不再是让学生读一句原文,讲解一句,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联系句与段,其间贯穿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但是很可惜的是,我铺叙得过于详尽主观,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学生思考讨论的部分被极大程度地压缩了,而且使得这堂课的重点——对比凸显人物性格特点也未能突出。于是课堂显得很是沉闷,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没有能够展开讨论,这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很不利。虽然这次创新失败了,但是我想在日后的文言文课程中,我可以适度地运用这一形式,挑起学生的听课兴趣。最重要的是,我得先弄清楚学生需要学什么,更不要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让自己一个劲儿地重复学生本已明白的问题,而应相信学生,让他们放胆发言,哪怕与自己观点不符,只要言之成理,皆当鼓励,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自己所应担任的角色应当是疏通他们阻塞的思想,连贯他们断续的语言,点拨他们不解的疑惑,提供他们未知的问题,领涉他们未及的领域,概括他们思索的结论。这样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另外,在学生饰演角色朗诵对话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大弊端:学生读得太少,文言文语感未能培养起来。我经常为了赶课而省略掉了他们课堂上朗读课文的环节,其实这样学的效果事倍功半。我的导师告诉我,教师讲上20分钟课,不如让学生自己读上15分钟,教师再提点性地讲上5分钟。如果学生连课文都不熟悉,都还没有读出自己的理解,那么在听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学到些什么。所以,以后要多让学生读,多让学生说,这样,自己也上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活跃。

优点还是有的,备课非常细致,教材把握准确,教态自然,语言流畅。只是我还需要改变自己的一种观念: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要先准备一桶水;但是教师准备了一桶水,就千万不要试图将一桶水都灌进学生肚子里去。

  篇三:苏武传教学反思

本单元编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为精读课文,《张衡》为略读课文。

这三篇课文也都是古代传记名篇,在写作技巧上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它们都出于正史,基本上都是按正史列传常用的写法来写的,但每一篇又各有特点。《廉颇蔺相如列传》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重点叙述,故事情节的推进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进行,集中表现了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势的形象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凸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优秀品质。《苏武传》运用人物传记常用的手法,以顺序为主介绍苏武出使、被拘匈奴十九年,最后终得回国的全过程。以一系列事件和场面描写,刻画了一个面对威逼利诱而能坚守节操,历尽艰辛,不辱使命的爱国志士形象。《张衡传》概括记录了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方面的诸多成就,记叙全面,有条不紊,却有重点突出。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第一步,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生字读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同时要注意文言现象,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第二步落实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学习探究;拓展延伸。根据每课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重难点是: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特殊句式的方法;欣赏个性化的对话描写。《苏武传》重难点是: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句式,特别是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张衡传》重难点: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体会凝练简洁的语言。

课文学习结束,进行单元复习,比较分析,总结人物传记的写法,并写一篇传记或人物感悟。

总之本单元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体的教学理念,将读与思、读与写紧密结合,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落实。

  篇四:苏武传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