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4则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4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28K 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也是台州学院郑友霄教授定位的实用文。所谓实用文,“大致相当于与文学对举时所称的‘说明性’文章”,因此,实用文阅读的性质也根本区别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着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百科知识那样。”一句话,实用文阅读的任务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获取意思”,知道它“说了什么”,直接汲取知识营养!实用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获取意思”、提取知识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识信息的方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4则

但我并不十分赞同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这类文章的意思都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为任务,我们完全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说明性的材料,也许可读性不强,但对意思的把握还是比大段抒情描写要来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们何必要多余的去化时间删除信息呢?再则,将一篇文笔优美的报告文学就只发挥获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点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时候,就设计了兼顾两者的方式。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几个任务:一、积累字词字音,包括四个字的词语。二、句子积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写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学生能够对罗布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做好一定的积累。从学生的作业来看,他们对文章的意思已经有所把握了,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课堂上讲授什么呢?

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书上的信息,记住几个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最后呼吁环保,学生兴趣是没了的。于是,我尝试从学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了。在教学设计中,第一步亮出题目,问学生假如这个题目我们来写会怎么写?学生提到了罗布泊的过去美景和现实的丑陋,那就顺势亮出罗布泊过去的图片和未来的图片,让学生针对每一幅图片说上几句,做句子接龙的游戏,最后将所有的句子连成一段文字,成了学生当场写作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紧接着跟课文进行比较,先找出课文中有,而我们自己没有写到的,找出来读一读,加入这些有什么好处?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对比描写、有排比句的运用,有历史资料的引用,有许多数据的'说明。顺便有许多的字词进行正音、分析。

最后出示罗布泊世纪老人的照片,设置情境,假如你是这样一位老人会对后备子孙说什么呢?

纵观整节课,自我感觉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主要的遗憾在于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讲透。再则如果能够再出示一段平实的文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手法进行改写的话,效果会更好,这样就是从外进入文本,又从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较中完成文本的解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遗憾之处:由于时间的紧迫,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朗读品味课文内容,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部分——“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力不够强。另外,图片展示较多,显得重复繁冗。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调,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同时也基本适应了自我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拥有一定的一定分析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向环保这样的话题,学生并不陌生,应该有话可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同时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兼有新闻作品叙述上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叙述上的艺术性,这对学生欣赏本文提出了挑战。我在备课初把这一点作为教学难点去处理,打算结合课下对本文的一句介绍——本文获2001年度最佳报告文学作品这一荣誉。来引导学生对本文语言表达及材料安排上的特点进行概括。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探究罗布泊的前世今生,以及罗布泊之所以消失的原因,还有体会本文明确的情感倾向。打算用一到两个课时完成对课文的教学:先整体把握文意,然后突破重难点,最后拓展归纳。如果第一课时不能完成任务,就将难点突破与拓展归纳放到第二课时进行。

在第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解读题目,启发他们审视题目,挖掘题目里面隐含的信息。学生找到了三点信息:

第一、罗布泊是一个湖,根据是“泊”字和“湖”字;

第二、罗布泊非常美丽,是人间仙境,根据是“仙”字;

第三、罗布泊的美丽已经荡然无存了,根据是“消逝”二字。

查现代汉语词典,对“消逝”一词的解释是:动词,消失的意思。用消逝一词,其实也隐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即作者对美如仙境的罗布泊的消失倍感痛心。题目里面隐含着的信息何其大!

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面对题目发问,提出自己想明确的一些困惑。学生积极相应,主要提出了一下困惑:

第一、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

第二、罗布泊现在是什么样子?

第三、罗布泊是怎么消逝的?

这三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本文的内容要点,第一个问题可以转换为“原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

接下来,我告诉他们他们所想知道的答案全隐藏在课文中,调动他们阅读文章的积极性。在他们开始阅读之前,我提醒学生边阅读,边用笔画出文中的疑难字词,并画出自己所找到的与以上三个问题相关的答案信息。学生开始投入到全身心的阅读过程当中。

在让学生写出文中疑难字词后,我让他们谈出他们所找到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并适当板书整理。学生对文中描写罗布泊的原来和现状的句子和词语很容易就找到了,我引导他们先概括罗布泊的今昔景观特点,然后再引导他们寻找罗布泊的今昔称呼变化。学生很容易就明确了答案:

罗布泊过去的景观——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热闹繁华、美丽、水面像镜子一样、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罗布泊曾经的称谓——仙湖、生命绿洲。

罗布泊如今的状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罗布泊如今的称谓——死湖、干湖。

这样以来,今昔对比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强烈的视觉落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罗布泊怎么消逝的?这就自然过渡到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答案:

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与罗布泊类似的悲剧还有哪些。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青海湖与月牙泉的事例。我启发他们思考明确:青海湖与月牙泉的水位与水域面积都在急剧下降和减少。这也说明了人们破坏环境的普遍性。

至此,对教学重点的突破基本完成,但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并未落实,这是不应该疏忽掉的一个环节。可以将这一环节安排在对罗布泊今昔对比的探究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心理变化,并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有关段落,找出饱含情感的语句进行讨论明确。教师适当引导,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很明显的——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这一遗憾只能留待第二课时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