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渡的个人散文随笔

渡的个人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6W 次

那天游西湖正下着小雨。远处山峦雾气萦绕,水汽蒸腾,朦胧氤氲,像在酝酿着一个羽化登仙的梦境。“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可就是当年苏轼所见之境吗?正划船的小伙子说,其实你们出来旅游也并不在于景色有多美好,如果没有这些文化故事,西湖和其他的湖也没什么两样,关键是此时此刻你们在这里放下了工作生活中的身心劳累和烦恼。只此一语让我对他另眼相看。

渡的个人散文随笔

确实,房子并不在有多么宽敞豪华,关键是我们在里面得到了家的温馨和温暖;工作不在有多么风光体面,关键是我们在其中得到了追求的乐趣和快感;生活表象的完美无缺并不代表你生活实质的幸福快乐自在安详。那个表象可能就是给别人看的,可怜的是大部分人被尘劳锁住只是追求了给别人看的一个表象。

小伙子说,他36岁之前就要在西湖做船夫,用自己的真诚为游客摆渡。“摆渡”让刚从普陀这个海天佛国到此的我想起了山上高大的佛像,壮观的`庙宇,鼎盛的香火,跪拜的游客,他们是划船的小伙子不是在拜倒的那一刻被“渡”了呢?佛曰普度众生,由此岸到彼岸。此岸就是我们苦苦迎合的生活表象名闻利养,心灵被贪嗔痴慢疑所缠;彼岸就是一个摆脱尘劳的清净身心,光明无私。那么“渡”应该是一种意识行为上的唤醒,在那时那刻自身纯洁的本性被唤醒,发出了光明。此时,此岸即是彼岸,入世即出世。我们都有解脱烦恼、活得自在的成长空间。宋代柴陵郁禅师有一首悟道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中共早期领袖张闻天的家乡有一个叫钦琏的知县修筑的海堤“钦公塘”。1733年修筑,1903年遇大潮,“钦公塘”岿然不动,保护了堤西人民的生命财产,被老百姓称为“命塘”。这个事在幼年张闻天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留学日本、美国、苏联,他的第一课永远是“钦公塘”,那道塘岸使张闻天萌发了一个终生不改的志愿:做老百姓的“命塘”。

这就是“渡”。一道坚固的堤岸就给了一个坚定的信仰,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让他为国为民奉行终生。即使受苦受难,也不会尘劳锁心,因为他的身心是无私光明的。

不是塑上高大的佛像就可以渡人,不是披上僧衣就可以渡人,不是能讲一大套佛理就可以渡人。无情未必真觉悟,有爱才能度众生。能摆渡者,必是能勇为众生受苦受难者,必是能勇为众生临危授命者,必是能勇为众生下地狱者。“圣者与民同患”,唯有自身光明,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摆渡者,照亮被尘埃蒙蔽的迷茫心灵,成为慈航。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性的光明,都能成为摆渡者。你一直坚持的仁爱可能瞬间度化了一个冷漠的人,让他从此也在别人危难时慷慨解囊;你一直坚持的善良可能瞬间度化了一个有恶念的人,让他从此也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善良;你一直坚定的信念会给别人坚强,你一直不懈的追求会给别人力量……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能成为慈航,不必像圣者一样光芒万丈,功德却是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性的光明,也都能得渡。只是我们太执着于自我,为名利牵引,每一天都在拼命地加班、考各类证书、提高学历、晋升职称、提升官职……白天忙得焦头烂额,连那么多本该清静的夜晚,也被塞得满满的,不停的旋转旋转,身心浑浊,无法澄澈,越来越搞不清活着究竟是为什么。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生活?

如果我们能静下来,就像此时此刻在西湖的渡船上,沉浸在山水之间那么就不只是暂时解脱尘劳,是不是苏轼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也随清风徐来。所以不必为世俗繁华的表象所迷,拼命追求那么多多余的东西。英年早逝的复旦大学女博士于娟在那部生命绝笔《此生未完成》中写道“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车买房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摆渡,我们要用无己无功无名的自性光明去照亮别人的心灵,得渡,我们要静下心来与万物的光明沟通发现本来无欲无求追求永恒快乐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