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一双球鞋的故事的散文

一双球鞋的故事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W 次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生活一直都是挣扎在贫困线上。可能现在的孩子们不会相信,我那时想穿一双球鞋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至少是在我二十岁之前没有实现。至今说起这件事,母亲还是觉得对不起我。

一双球鞋的故事的散文

众所周知,公元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的元旦社论都有这样几句格式化的语言:“物价稳定,市场繁荣;既无外债,又无内债。”“既无外债,又无内债”我不敢否认,但这“市场繁荣”,我实在是不敢恭维。

客观地说,是“市场匮乏”,物质缺乏到连人们日常生活用品都供应不上来。就拿纸张来说吧,我们的作业本都是用包装纸——又黑又粗又不整齐的毛边纸——草纸装订的。订出来的本子不知道是什么规格,既不是三十二开,也不是三十四开。

所有货物都是限量供应,凭票供应。每人每年五尺布票,一斤棉花票,一两线票。没有这三票,你就别想穿衣服。还有粮票,没有它,你就别想吃饭;二两粮票,一角六分钱一个月饼,没有粮票,你就是给人家两块钱,售货员也不敢卖给你一个月饼的。而且粮票又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两种。内蒙古粮票到河北省就是一张废纸,除非你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方可使用。

煤油一户每月半斤,所以大多数人家晚上是不点灯的。记得小时候,每天前半夜,母亲在地下借着月光或干脆摸黑干活——焖猪食、喂猪,我们兄妹几个围着被子,坐在炕上听母亲讲她童年的不幸,讲外公的不成器,讲外婆带着舅舅、母亲从口里出口外,母子三人相依为命的故事,讲村子里的奇闻异事……

国强民穷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我家的'生活因为种种原因,更是拮据。我在二十岁前,一直是穿着母亲做的家做布鞋。这种鞋的鞋底用浆糊把旧布片粘到一起,用麻绳实纳,为了结实耐久,往往是几十层布粘起来,足有两厘米厚。鞋帮也是用浆糊粘布,针线实纳的。所以又厚又硬又重,穿起来割脚,走起路来费劲。母亲既要参加集体劳动,又要操持家务,特别忙的,所以一双新鞋做成,大约需要半年时间。鞋子做成了,我的脚又长大了。我也奇怪,我的脚怎么长得那么快呢?十二三岁时,我就穿42码鞋,所以我的脚始终受着委屈。夏天有时候干脆光着脚丫满地跑。这样好像比穿着鞋子舒服一点。

听说球鞋柔软舒服,我便萌生了买一双球鞋的念头。于是我开始积攒零钱,卖骨头、拾破铜、烂铁……这其实也是很难的事情。一斤干透的骨头二分钱,一斤生铁三五分。关键是没有可以捡拾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它有用。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生产队杀牛,我家没有分牛肉,而是分了一颗牛头。我精心拨料,一颗牛头骨卖了二角钱。这是我那四块两毛钱中最大的一笔收入。

也不记得是经过多长时间,我终于攒够了一双鞋子的钱——四元二角。我怀揣着零零总总一大堆钱,一路口哨连天,想象着鞋子的颜色,憧憬着穿到脚上的舒服劲儿。那个时候,我觉得天也比平时的蓝了许多,天上的小鸟似乎也在为我高兴。踏进供销社门的那一刻,我的眼睛一直在摆放鞋子的货架上搜索。货架上只有三四双鞋子,感觉没有我要买的那种。可我还是不死心,问了售货员,人家说卖完了,我才悻悻离开。

这些钱只好贴补家用吧。这些钱主要用于给弟弟妹妹们买乳粉。母亲一生生了九个孩子,因为没有奶水,只养活我们兄妹五个。其实乳粉也同样买不到,只能买到一些代替品——藕粉。我们大多数兄妹都是吃面糊糊长大的。

母亲答应我,等供销社来了鞋再给我买。可当供销社来了这种尺码的鞋,我母亲又怎么会弄来这四五块钱呢?只有眼睁睁地看着鞋子被别人买走,我也只有望鞋兴叹的份了。母亲也很是着急,想方设法为我积攒这四五块钱。每次都是我们有了钱,人家供销社没有这种尺码的鞋子,供销社进了这种鞋子,我们又没有了钱。如此反反复复多次,我始终没有穿到这双球鞋。

如今,国强民富。我的生活也富裕了,百元以下的鞋子,妻子是不会给我买的,我脚上一双凉鞋,就是三百多元。三六一度,意尔康,奥伦,奥康等名牌鞋,穿在脚上既轻便又舒服。

穿着西装革履,想起当年苦寒的日子,十分酸楚。每当我想扔掉一双旧鞋时,就想起这“一双球鞋的故事”,我便告诫自己,生活好了,可不要奢侈、浪费啊!我便住了手,拿到修鞋匠那里再修修,还是当好鞋地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