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父亲故事散文

父亲故事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4W 次

让我不至于羞辱您吧,父亲,您在您的孩子们身上显现出您的光荣。

父亲故事散文

——泰戈尔《飞鸟集》

那天,上高二的女儿问我:“老爸,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啊?可别说‘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啊,特俗!”我笑了,不加思索道:“我最崇拜的人是你爷爷。”女儿乐了:“哈哈,我爷爷有神马可崇拜的,就一老头……”我一脸严肃:“孩子,等你看完你父亲记述他父亲的这些文字,你就会明白的——”

下面就是父亲的故事。

我的父亲是位扎根农村基层的教师。和他的许多同龄人一样,是身属公家,根又在农家的“两栖人”——他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两种形象:一是温文儒雅的知识分子,二是灰头土脸的农民。而且,这种角色转换非常快——昨天还衣冠整洁的站在讲台是侃侃而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呢。也许今天就卷起裤腿,两腿泥巴,在田间地头和乡亲们抽着纸烟,谈论着天气和今年的收成哩。记忆中的父亲就是这样忙碌着,寒来暑往,兀兀穷年。

不谦虚地说,父亲是村里的能人。偌大的村子,他的同龄人之中,跟他一样吃国家粮的人屈指可数,父亲也就成了他人学习的榜样。当然,也招致了别人的嫉妒。甚至是上天的嫉妒,上天总是格外垂青与他,屡降磨难给父亲。父亲以他超常的毅力和能力,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从未屈服过。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曾感叹——人啊人,韧,忍,仁……而纵观父亲的风雨人生,他正是以自己的坚韧,容忍,仁爱,把“人”字写得浓墨重彩,堂堂正正,漂漂亮亮。

父亲的青少年时期,正值举国上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寒时代。大家如此,小家的日子不言而喻。更何况我家家底本来就不殷实。受尽苦寒的爷爷执意让父亲要学有所成,出人头地。奶奶更看重眼前利益,偏偏要父亲下学挣工分。不挣工分,就别想吃好的。于是乎,吃饭时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挣工分的姑姑喝面条,上学的父亲喝面汤(那时喝面条,可能相当于现在吃肯德基了);姑姑吃棒子饼子,父亲吃糠窝窝。父亲还是上学去了,去离家几十里地之外的学校读初中。

每到星期六下午,父亲从学校走着回来,到家时已是暮色苍茫,吃完饭,他要马不停蹄地推碾子——给家里备好棒子面,地瓜干面,给自己磨完一周所需的糟糠,有时是棉花种。星期天上午,父亲要帮家里干活,下午夕阳西下,才和同学们一起踏上远去的归程。夕阳的余晖里,几个衣衫褴褛的学子在负笈前行,渐行渐远……几十年后的我,隔着岁月的烟云,遥想父亲远去的背影,总是哽咽不语,泪眼模糊。对于那个年代的艰辛,我只能去感同,而不是身受。父亲是身受了,或许比我感受的还要困窘,还要悲凉。

据说有一次,父亲因故未回家,托同学捎干粮——一堆谷糠捏成的窝窝(根本拿不成个儿,吃时,只能喃着吃)。同学见有棒子面的饼子,趁我奶奶没注意,顺手塞进书包里几个,撒腿就跑。奶奶见状,追了出去。同学人小,没有个子大的.奶奶跑得快,到村头,还是被追上了。奶奶硬是把那几个饼子夺了回来……每每听人讲及这段旧事,我都泪如雨下。我不责怪奶奶的残忍,我只为父亲那时的遭际而痛心。父亲彼时的心境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父亲挺过来了,以他坚韧不拔的毅力挺过来了。他出色地完成学业,成为他们那个时代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吃国家粮的人。那时的父亲,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我时常凝望父亲二十几岁在北京天安门前的这张黑白照片:父亲留着分头,穿黑色的中山装,手里握着几本书,笔挺地站着,微笑着,心中也许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的,父亲热爱生活,富有激情。他兴趣广泛,敏而好学。他会识简谱,会吹笛子,是学校了文艺宣传队里的骨干。尽管生活窘迫,尽管艰难无比,父亲依然谈笑风生,谁能说这不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呢?

父亲师范毕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而后和母亲结婚,几年后,家里又陆续添了我和弟弟两名新军。父亲的人生之旅该是一马平川,飞栈连云了吧?可是没有。纷至沓来的婆媳矛盾,邻里嫌隙,暗算挑拨……一幕一幕,一波一波,此起彼伏,构成了父亲跌宕起伏的人生画面。

毋庸讳言,在乡亲们淳朴善良的品行之外,还有农民固有的狭隘,势利,恃强凌弱……你比他强一点,他嫉妒你;你比他强一大截,他奉承你;你不如他,他鄙视你,踩你……因为祖上几代单传,家势孤单,父亲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压力和挑战;因为是养子,父亲要躲避许多无聊的暗算,中伤和挑唆。父亲忍耐着。即使对待曾经刁难过他.在他脚底下使绊子的人,父亲也从不去计较。在外人看来,也许有些懦弱。几十年后,我感受到父亲的智慧与胸襟。忍耐不是怯懦,不是畏缩。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大谋”是责任,是义务,是担当。

记得在奶奶的丧事上,有那几个人作梗,还起了不大不小的风波,父亲一言不发。事后,有人对父亲挑大拇指:你真有气度,要是我就……父亲微笑着,还是不语。我泪如泉涌……父亲是一棵大树,自己枝繁叶茂的同时,又为家庭撑起一片没有风雨的天地,而他自己,栉风沐雨,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在父亲的字典里,还有一个字,叫做——仁。仁,仁慈,仁爱。学校里,父亲是仁慈的师长:这一点可以从学生赠给他的笔记本的留言中可以感受到;可以从学生和他单独一起的合影中能够看到。在家里,父亲是仁慈的家长——我们兄弟俩,对父亲从未产生过诸如老鼠见了猫的感觉。自小到大,父亲从没骂过我们,更没有动过我们一手指头。他对我们从不正面说教,而是默默关注,在侧面予以启发和警示。话不在多,点到为止;意不在深,醒悟为佳(不象现在的我,整天跟女儿絮聒没完,惹得她烦烦的)。

我上学时喜欢读书和写作,父亲给我订阅《少年文艺》,还有《诗刊》,给我买书。然而不肖如我,至今的写作水平还停留在中学生阶段,实在是有孚父亲厚望。父亲不责不怪,任我自由发展,当面不做表示,背地里,却在同事面前夸我文笔好,这实在令我汗颜。我知道,父亲始终对我们兄弟是恨铁不成钢的。他用自己坚强,隐忍,仁厚的性格,这些做人的“碳”元素,默默加注在我们兄弟身上,以期把我们锻铸成一块钢,一个有用之才。惭愧的是我至今文不成,武不就的,没能出人头地,做出一番能让父亲津津乐道的事业来。

在附近十里八乡,父亲有些名望,有的一家两代人都是父亲的学生,我内心引以为豪。可是却羞于说我是他的儿子(虽然我没做见不得人的事),我怕辱没父亲的名声……父亲对我的爱一如往昔,在他眼里,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我永远是最优秀的。这就是我宽容、仁慈的父亲。

父亲的仁爱在弟弟身上得到极致的体现。

弟弟曾是父亲的骄傲。他学有所成,工作三年,一年一个台阶,然而天妒英才,一场大病夺走他年轻的生命。——还记得当年的凄风苦雨:弟弟病卧在重症监护室里,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几次找父亲谈话,说明病情,提醒继续治疗下去的徒劳无功,并善意暗示不如放弃治疗,以免人财两空。父亲百感交集,却始终不说放弃二字。是的,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是砸锅卖铁,哪怕是倾家荡产,也要救回儿子的命,这是父亲执着的信念。然而二十天的呼号奔走,六万余元的借款,却没能挽回弟弟的性命……

当医生宣布他们的无能为力后,父亲恨恨地说:他不是儿啊,养老送终才是儿啊,临走临走他还坑我一下子……父子一场,决绝的方式竟是这样不堪!父亲哪里是恨,而是痛啊。在一旁的我痛哭失声:为年轻的弟弟(他撒手尘寰,也是身不由己啊),更为功败垂成的父亲——他所有的颠簸辛苦,换来的竟是难以抗拒和接受的死亡!这让人情何以堪?那一刻,父亲是如此的悲壮苍凉!

是的,父亲的爱像大地,像阳光,无私奉献,不求索取。对弟弟,他仁至义尽,无愧无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以后的许多日子,我曾无数次地追问过自己:倘若有一天,父亲或者母亲病卧在床,我能像父亲当年救治弟弟那样义无反顾,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吗?我,能吗?

俱往矣——那些或悲伤,或痛苦,或幸福的往事。

如今的父亲,苦尽甘来,他退休在家,身体硬朗,家境比起几十年前,已是天壤之别。他每天上网看戏听歌斗地主,很是惬意。每月和几个老友小聚小酌,谈天说地,可谓悠哉悠哉。父亲老有所乐,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子里的事务,父亲积极参与,红白事上,他都是当仁不让的账房先生。他以自己坚韧不拔、宽容忍让、宅心仁厚的人格魅力,赢得乡亲们的赞许和尊重。于我,除了尊重,更多的是感恩:感恩他给予我生命,感恩他给我一个温暖的家……

六十余载坎坷历程,沧海桑田,宠辱不惊,把一个“人”字写得顶天立地,这就是父亲;四十多年父子情谊,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把一个“爱”字贯穿始终,不离须臾。大爱无疆。为人子者,又如何一个谢字了得?

——行文至此,我的孩子,当你了解了你爷爷的经历,你应该找到爸爸为什么崇拜你爷爷的答案了吧?你难道不对这个打小就照顾你饮食起居,有求必应的爷爷肃然起敬吗?你的爸爸不该崇拜他的爸爸吗?

文章最后,我想写首诗给父亲,无奈才疏学浅,写出来的诗句很蹩脚,也很矫情,只好作罢。还是说句话吧,说那句我一直想说却从未说出口的话——

老爸,你是我的骄傲。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