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印象会泽散文

印象会泽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6W 次

要迷上一座城市,或许是因为一些人一片风景,或者一个故事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而我对会泽的痴迷,却是因为在这座古城里分明流动着的一种古韵和节拍,那是悠悠的历史变迁和岁月悄无声息的流逝,所孕育的能滋养人生的一种情怀。

印象会泽散文

去会泽,第一次,应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那时,和几个朋友,在会泽创办一份《苦竹》杂志。忙着一些筹建的事宜,趁着闲暇,就在会泽古城的街上逛来逛去,看到一片风景,就生了一份痴迷。因了这样的一份痴情,记住了会泽。影像中,会泽就是沧桑中踏磨得光溜凹凸的一条路的风雨,一座山的生机,一条河的荡漾,一座寺的神秘。

假使在一座城市,有一条古朴的石板路,那这座城市,必会有一段沧桑的历程,也必会有一段沉郁厚重的气息。在会泽古城,就有着一条这样的石板路,在落日的照耀下,长长地长着一些浓郁的韵味。假使一座城市,有一座山,长了苍松翠柏,藤缠如龙,肯定能滋生一片怜爱的情义。而这座山,在会泽,人们管它叫金钟山。人在山中,鸟语蝉鸣,曲径通幽,金钟滴翠,顿觉这是会泽人的福分。会泽的河,印象最深的就是以礼河,碧波荡漾,映了两岸花影、蓝天、云朵,想象中,以礼河就是一条妩媚温柔的河。而“西来寺”,就在会泽县城,红尘繁华的世界,暮鼓晨钟,声声木鱼。也许正因如此,会泽“西来寺”给我留下了一些神秘的印象。

最能勾起回味的,是会泽一种叫“毛豆腐”的食物,一块一块的,上面长了长长的绒毛。像宣威的臭豆腐的外形,不同的是会泽的“毛豆腐”,里面有一些水豆腐的新鲜味道。用油煎出,软软嫩嫩,油而不腻,佐上一点蒜泥,于我而言,却算得上是一种美味。

最近一次,是沿了嵩待高速,一路直奔会泽,有一些急不可耐。不仅是因为那里的故旧知交,不仅是因为那里的风光旖旎,也不仅是它的厚重的历史,浓郁的风情。还因了一座“西来寺”,一块“毛豆腐”,我就披了一路风尘,匆匆地,去到会泽。

一路尽是好天气,一到会泽,却下起了雨,雨不大。一条长长的石板路,从古城的这头走到那头,街两侧古色古香的老屋、老店,古朴古润,有一些烟熏火烤的味道。一个人,在古城的石板路上走着,空气湿漉漉的,有一些雨后的阳光,恬静地照着,行人熙熙攘攘,却迈着不急不缓的步履。也能见到几个裹着小脚,在窗檐下晒了太阳的老女人,顶上戴了一块花布头巾,或是用黑纱布做成的有几个角的帽子,搬了小凳子,在屋檐前,眯着眼,坐在阳光下,祥和的目光中,看了过来过往的人。偶尔也能见到一两只猫,慵懒地蜷在木楼青瓦上,闭了眼,那种不许风雨,安然而卧的神态,让人顿生情趣。石板路的一头,木房居多,有一些沧桑,正契合古城的韵味。卖小吃的,卖铜器的,卖古玩字画针头线脑的,就在那些低矮的屋檐下,带了一些淳朴,溢着小城的人情风味,弥漫着古城街道浓郁的人文气息。而另一头,却较为繁华,满街的叫卖声,卖电器,卖服装,很有一些时尚的元素。一条街,两种风景,两种情调,相比于其他旅游城市,这倒是不多见的风景。

因为是重回故地的缘故,到会泽,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西来寺”。中国的寺院,大多是依山而建,景象幽深,适于方外清修,“深山古刹,平川佛堂”。就其原因,应是源于出家人空空如一的心境修造。可“西来寺”却地处繁华闹市,我想,这怕是因了佛家普度众生的初衷,闹中取静,红尘历练的意思吧。我去的时候,寺里正氤氲了浓浓的沉香味道,几个出家人安详地敲着木鱼,诵经礼忏,香烟缭绕。寺中有一鼎,厚重古朴,有着斑斑的痕迹,印证着岁月苍痕。殿内宝相,一双佛眼,看着芸芸众生,携红尘凡心,焚香而拜,倒让人觉得过往尘客,身披人间烟火,又岂能明心见性,万念皆空。看庄严之态,睁眼闭眼,看着凡夫俗子从寺门进进出出,又焉知度了红尘几人。故人如我远道而来,双手合十,却未必是红尘梦醒。木鱼声里,又有几人在一缕佛音中能把持一份修为,一份空灵和静美呢。踏出西来寺的大门,一步跨入烟雨红尘,回首再望,唯寺后青山巍巍,斜阳依旧,一座古寺依然尽在风尘之中。

从西来寺躬身而退,在古城的一酒肆内,一人独坐,点了一盘毛豆腐,一碟花生米,一盏茶,一锺酒,想了二十五年前与会泽朋友相聚而饮的情趣。看着石板路旁青瓦屋檐,房草萋萋,而今却是物换星移,再也吃不出当年毛豆腐纯正鲜美的味道。无数感慨,无言无语,看着门外淡淡的阳光,心中就有一些淡淡的失落。

那天晚上,有故人来,一杯淡茶,说着片言只语,却温了二十多年来,一份有关会泽的记忆。就在那间旅馆里,从门窗看去,我又看到了一抹淡淡的月色,一抹淡淡的星光,有一些凄迷,却依然美好,只是也长了一份淡淡的情怀。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在十字街,吃了会泽特有的稀豆粉,口感很好,有一些清香味道。那是我从来没有吃过的一种小吃,好像会泽人吃的很多。朋友告诉我,去会泽,一定要吃一碗稀豆粉,说是有解暑清热的功能。

天气好,吃过稀豆粉,沿着山间石阶,我又一次登上了会泽的金钟山。据说,会泽人把金钟山视为福地。山上古树参天,虬枝苍劲宛如皤龙,生机盎然孕育出一山的葱绿秀丽,一座山就成了一座会泽城的天热氧吧。相传文昌曾以一铁锅扣住在会泽兴风作浪的九条蛟龙,时日久远,锅成了一座生绿育翠的山,因锅形与金钟相似,故名“金钟山”。听说,“金钟夕照”是会泽最美的景象,我是没有看过。但是金钟的.早晨,我上到山顶的时候,一座会泽城还是云遮雾罩,金钟山上却已是沐浴晨风,霞光闪闪。人在山顶赏日,云蒸霞蔚如同仙境,一座县城却如仙女披纱从山下缓缓而出,诗情画意处,曼妙飘逸,美不胜收。后人感于文昌盛德,于金钟山建了一座文昌宫,由境内乡绅筹资所建。山上有戏台魁阁、书房亭榭、殿宇花廊。在文昌宫东侧,有一碑坊,上书“登峰造极”,其背写有“珠星朗耀”,俱为红底金字,富于神韵。从山脚到山顶,有石阶数百级,弯弯拐拐,宛如盘龙隐约于山腰。

作为古城,会泽自有厚重的历史。明代东川府铸钱局开炉铸造的纪念币“嘉靖通宝”,成就了会泽“钱王之乡”的美誉。据《东川府志》记载,从清雍正五年到宣统三年近两百年的历史中,会泽向京城总计运铜八十多万吨,是世界上时间最长、运量最大、距离最远的运铜工程。铜业的繁荣促使了会泽各种行业的兴盛。至今,会泽古城仍留存会馆、寺庙、祠堂遗址尚有百余处,被誉为云南古建筑之首。其中“江西会馆”堪为精华,飞檐斗拱青瓦红墙,颇具特色。会馆内有戏台,“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的楹联,却蕴含了人生如戏的深刻道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会泽这块土地上,涌现出了很多历史名人。譬如侠肝义胆,忠烈报国的唐继尧,“护国讨袁南天一柱,治滇兴教东陆独尊”,高度地概括了其一生的丰功伟绩。潇洒飘然的梅宝康,可谓会泽域内的风流才子,被人戏称为会泽现代版的唐伯虎。著名的施莉侠女士,曾有诗盛赞其才情:春生秋老话南施,昔日花都第一枝。六载欧游惊碧眼,半生漂泊尽成诗。可怜一代才女,境遇凄苦,曾一度靠拣拾垃圾、着破衣烂裳艰难度日。虽然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施莉侠女士被安置在云南省文史馆工作。其才其情让人仰敬,其悲其苦却让人唏嘘感叹。

一座城,因风景而名,因故事而名,因历史而名。走进会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大海的草甸鲜花、蓝天白云、溪流羊群,不仅是念湖的山峦风光、盈盈湖水以及那些灵动的精灵,也不仅是雨碌地缝的奇险幽深,更有娜姑白雾的会馆教堂、寺庙道观。那天,在朋友的引领下,我们从念湖回来,就顺便造访了白雾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白雾,其名,让人有一种飘逸的灵动,因东川府铜运古道穿街而过,白雾获得了“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历史美称。街上有太阳宫、三圣宫、祠堂义仓、戏台教堂等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太阳宫,由山门、大殿、配殿及两厢房组成,史料记载,太阳宫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大殿原供奉太阳、太阴与禹王塑像,东西配殿供奉伏羲氏、神农氏。太阳宫又称“通海会馆”,因通海人建造的缘故。整个建筑大器辉宏,古朴庄重。白雾的三圣殿,又称文庙,在文庙里,供奉的不仅有孔子,还有关圣、文昌塑像,一室三圣,故称“三圣宫”。这种供奉,在国内其他地方甚是少见。白雾曾有“一街三进士、满村六贡生”的故事,这也正好说明了白雾厚重的历史文化。

从清晨走到黄昏,从古城走到念湖,从念湖走到白雾,从古色古香的小店到沧桑的牌坊殿宇,从乌檐黛瓦的房子到光滑的石板路。那天,从白雾归来,就觉得会泽是一块玉,印着一山秀色,一水温润,一河风流。一座县城,就这样的傍山依水,靠山而卧,枕水入眠。我尝试着在这块风云山水中读懂会泽的厚重,会泽的深遂,可我却不能用语言来诠释这一份厚重的历史和绵绵的深邃。石板铺就的悠长悠长的街道,映衬着沉寂。光影在屋檐下斑驳,深深浅浅,隐隐让人想起旧时古城的繁华,一个人坐在茶楼酒肆,泡一盏清茶,喝一杯淡酒,悠悠闲闲,看过往的行人,看恍若隔世的小城人家。清清淡淡的风物,浓浓郁郁的汁味,在一幅画中悠悠散开,一种古朴静美和灵动时尚的感觉,就在会泽的山山水水中绵延开来。

一个外乡的游人,来到会泽,看山,看水,看寺,看阳光,看人,淡然地守着岁月,品了一份幽远和宁静。但一座城的精妙,浸透了古典的韵味,我又怎能去诠释这座城的灵魂呢。只能任一缕思绪,在一阙评弹中,在一茗香醇里,感染着这魂灵的谦逊和婉,淡泊宁静。就让一种因会泽而悸动的温暖,因会泽而含情脉脉的沉醉,在一帘幽梦中燃烧出姹紫嫣红;就让一份尘世朦胧,一份痴情娇艳,在零零碎碎的记忆中浓缩成一曲相思魂魄,辗转在会泽暗香弥漫的季节吧。

会泽归来,在烟火从容的夜晚,于是,我与会泽的朋友说,我去会泽,是看花开花落,不诉红尘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