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思绪挥之不去散文

思绪挥之不去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8W 次

晨风中,窗外飘着细细的雨丝,如同落进心底的那些泪水,泛着冰凉的滋味,一时不能自已。不知是被这场润泽高山大川的春雨所感动,还是被灵动的雨花打湿了尘封的思绪,一切都在瞬间变得清晰起来,触手可及……

思绪挥之不去散文

【一】

春节,历来被誉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官方高层,抑或是百姓大众,都对此倾入了最多的关注。虽然,人们不停地埋怨“年味”好比诸多情感一样越来越淡,但“团圆”的主题始终也没有更改过。每年盛大壮观的“春运”场面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南来北往的游子在这一刻都朝着家的方向前行,心或者脚。

村口站立着多少期盼的身影,等待父母、儿女、爱人的回归,那种心情应该是苦涩过后的甘甜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千百年来人间最大的爱莫过于母爱、父爱,世间最浓的乡愁也离不开父亲、母亲。出门在外闯荡天下的人们,他们所承受的艰辛和苦难是不能想象的,而家中守候的眼神也同样无法直视,令人心疼。曾经,在村子里遇见一位母亲迎接打工归来的女儿,她一直等在客车停靠的站点,连脚步都不曾挪动一下。当女儿走下客车的一刹那,有点年岁的母亲竟然飞奔过去抱住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劲地说:“闺女可回来了,妈都想死你了……”。听到这句话时,突然觉得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的那句“御用台词”,不仅仅可以逗乐广大观众,其中也浸透着炎黄子孙最质朴、最真切的情感。同样,还看见过一位倔强的父亲在公路旁等待即将回家的儿子,可能是不想让儿子发现自己,躲在路边的一棵杨树后不时地伸长脖子向行车的方向张望。每当有一辆客车缓缓停靠时,他都会加快步子走进不远处的巷子里,来去好多次,直到儿子真的走出车门。一声“爸——”之后,他竟然头也没回,只说了一句:“赶紧往回走,你妈在家等着呢”。尽管心中有数不清的念想,却不愿说出口,这也许就是父亲特有的厚重的爱,让你一生都感觉温暖而又无法偿还。

盼归的队伍里当然少不了胸怀相思的人们,有年老的,有年少的,除了年龄的差别,他们心中爱的分量没有多少区别。古人有云——“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些千古佳句把爱情描写得入木三分,就算时空已然过了千年,依然令身处其中的人儿感同身受。料峭春寒中,他或者她包裹的严严实实,翘首企盼爱人的归来。可能是不想被别人打扰,他们不会站立于一个地方,而是间隔着不长不短的距离,以保证有足够的私人空间。由于年岁的不同,他们迎接至爱之人的方式也大相径庭,表现出来有的含蓄宛转、有的直接热烈。老夫老妻们大都在第一时间接过对方肩扛手提的重物,再拍打拍打身上的尘土,相挨着回家;年轻一些的情侣们则会来一个深深的`拥抱,胆子大点儿的还会送上一个热切的吻,然后相互挽着手嬉闹着奔向家门。之前,还在眼中打转的泪水或者惆怅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相见的一秒之间就全部变成了四溢的喜悦,这或许可以证明爱情确实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吧。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与团圆总是如此短暂,有时候让人一时无法接受,就像春节晚会上所演绎的“反转”。不管是老毕说的“春节七天乐”,还是再长久一些的元宵佳节,它们都会成为一个个过去,分离,在所难免。某一个深夜或者凌晨,总会有父母或者爱人,在一波又一波的酸楚中整理着厚厚的行囊。哪怕有再多的不舍,有再多的理由,但生活就像一个个行星似的,有属于它们的不一样的轨迹,只能稍作停留。

走吧,走吧,迎春花已开遍山崖,那一定是你留下来的最美笑颜。走吧,走吧,列车的汽笛已响彻耳边,那一定是你说不出口的炙热思念……

【二】

如果有一种情谊可以历久弥新,那一定是同窗情。不得不说,从幼年时代直到耄耋老人,同学都是一生中无比温馨的称呼,它代表着纯真,也代表着真诚。随着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从最初的五六岁到后来的二十五六岁,学历涨了、年龄涨了、同学也多了。如今,步入社会打拼事业的同学们天南海北、无所不在,虽然很难相见,但也不曾忘记。

逢年过节的聚会,也许成为了再续同学缘、再叙同窗情的最佳方式。春节期间,闻听了很多熟悉之人的同学聚会,从他们眉飞色舞的叙述中就不难感受到那股兴奋之情。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走进高中以及大学的校门,所以同学基本集中于小学、初中和中专。尤其是初中时代,有幸进入过两个班学习,这样一来自然而然比别人多了一倍的同学,至今很是骄傲。临近春节前,就听说初中一个班的同学正筹备聚会,心想上次没能参加这次可以的话一定去看望看望各位老同学。然而,事情总是那么不凑巧,他们选定的日子刚好我要在单位值班,因此倍感遗憾。失落中不免回想起共同学习生活过的情景,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农村到位于县城的一所重点中学上学。十一二岁的年纪第一次远离父母,开始的一段时间连睡眠都很困难,好在同学们都很热情,让不善言语的我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了新环境。记得那一年夏天家乡连续好多天阴雨天气导致小麦发芽霉变,父母无奈去亲戚家借了麦子缴到县城的粮站,才给我换来了学校的粮票。说实话,那一张张薄薄的粮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因为父母和小妹他们吃了一整年发了芽的麦子。可能,贫寒的家境走出的孩子大多会心生自卑,我当然也没能逃出这个“魔咒”。面对城里同学光鲜的外表,只能将自己的头深深地埋进课本里,不愿与他们交流和来往。慢慢地,不知道是身上的压力所逼,还是看书的时间太充足,自己的学习有了一点起色,找我探讨问题的同学也逐渐变多。在一个个善意的眼神和诚恳的声音里,我感觉到了暖意,他们并没有嫌弃我的补丁衣服,也没有嫌弃我的土里土气。不知不觉之中,我竟然愿意说话而且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是同学们家庭般的关爱才让我不再封闭自己……可以说,我后来很多好的变化与初中同学们的帮助分不开,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他们终将是我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

春节后的一个下午,接到了一位常年在外工作的同学来电,我们是中专时候的同学,同年不同班。虽久不相见但他熟悉的声音仍然亲切,大致意思就是一天后的晚上聚会。时间如约而至,我满心高兴地与另一位同学老友前往聚会地点,有些迫不及待。也许是年岁长了的缘故,见面彼此紧紧相握,没有了年轻人的那种疯狂和高调,却是很真实,好像一口醇香的老酒。同学相聚当然少不了喝几杯,喝酒在我们北方尤甚,大有一种不喝高了就不足以表达深厚情谊的劲头。几番推杯换盏,同学们的话变多了,一起回忆学校时的情景,一件事或一位同学,言语中饱含留恋之情。闲聊中竟也得知有好几位同学已不在人世,顷刻间心中的刺痛和感慨如泛滥的洪水,而那些青春脸庞至今还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不曾抹去。如果他们都活着,今天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坚力量,就算生活会有种种磨难,也一定能够给亲朋展现鲜活的笑脸,可是……时间总是会悄悄地溜走,几个小时的相聚接近尾声,不由得想起春晚少不了的那首经典老歌《难忘今宵》。临别时,一位同学说“明年再相聚”,我笑了笑“要聚还是趁早吧,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我”。尽管,他们都责备我乱说,不过大家都清楚未来就是如此这般,没有人能够把握。或许,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珍惜相见的缘分,而相见是为了弥合离别留下的伤口,如此反复就构成了人生,直到永别。

窗外的雨还在下,因为地里的麦子正等待着拔节、柳树正准备着发出新芽。手里的笔应该停了,因为相聚的话题总也写不够、分离的伤感总也写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