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农村人赶集散文

农村人赶集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9W 次

说起赶集,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农村人更为熟悉。那么什么叫赶集呢?一般在县城以下农村,为方便购物与交易,规定一个集中买卖的市场和时间(例如:每月逢五、十是集中买卖日)人们去市场买东西,俗称赶集。

农村人赶集散文

一般城市人口密集,住宅集中,相应的服务设施齐全。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能够在居住区附近就可购买。即便需要买更高档、更大的物件也可以到正规的大型商场去购买。相对与农村来讲就没有城市那么方便。农村地处偏远,人口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人们生活过日子、劳动生产,得需要购买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另外农民自己的农副产品也需要销售出去。这一买一卖,去哪里得以实现?所以唯一实施的途径就是赶集了。

这集市的地点不是随处可就行。作为商贸交易的场合,必须选择人口较密集,经济较发达,还有一些政府机构存在,有利于人们办理事务的地方,如:乡镇、县城等。在一个地方成立集市,是项重大的活动,形式很隆重的。首先要立集的村镇得请剧团唱几天大戏,引得人们来观看,就此告知人们集市的成立。另外利用广告效应吸引一些摊贩,来此进行贸易活动。立集之时,商贩的一切税费可以全免。这叫养集。等集赶得有些规模了,管理部门再向商贩另行收费。

作为农村人,我没少赶集。年纪小一点的时候,赶辛店集。辛店现在是个镇,过去叫公社。每月的阴历一、六是集日。赶集,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诱惑力是极大的。因为平时极少出门,见不了多大场面,除非集日。集日这天,我们可以瞧热闹去。赶上父母开恩给几个零钱,买点小吃食,更是一番意外的惊喜。

记得最初赶集是在八岁吧!腊月二十六,我和五岁的二妹非闹着父母去赶年集。父母禁不起我们苦苦哀求,终于答应,并给了我们俩一人五角钱。我们带着这五角钱兴奋地出发了。集市离我们家足有六里地。那时候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我们姐俩跟从赶集的'人群一路走了下去。刚刚下过的雪还没来得及融化。我们踏着积雪,穿过荒凉的洼地,一路走,一路听着人们谈笑风生。初次赶集的我们只顾了兴奋,竟没感觉到路远,更没感觉到累。

不知走了多长时间,渐渐地显现出村庄的轮廓来。一条并不宽敞的马路横在我们眼前。过了这条马路,我们隐隐约约地听到嘈杂的人声。走过一个土岗,一家没有院落的民宅出现在我们眼前。门前那块空场上,放满了自行车车辆,周围用一根绳儿圈起来,人们告诉我,这是存车处。不远处传来骡马的嘶鸣。往前走,我们看到许多的牛、羊、骡马集中在一起,任由它们主人牵着,等待人们来买。原来这就是牲口市。紧走几步,更大的噪声扑面而来。啊,赶集的人真多!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不过。并未出过门的我们,从没见过这么多人。出门赶集的人衣服都穿得齐整,头发梳得纹丝不乱,脸上不擦什么脂粉,却也洗得干干净净的。赶集的人们脸上是兴奋的。要过年了,谁不买点年货回家过年?日子艰难,钱不富裕,却也抵挡不住人们购买欲望。一年到头,狠狠心,买个欢喜。两面的摊贩不住地吆喝着。有卖布的,有卖鞋子的,有卖瓜子糖块的,有卖蜡烛香火的,有卖苹果、梨、橘子等水果的,有卖牛羊肉、鸡蛋、青菜的,有卖小孩玩具的……另外有缝纫机摆摊做衣服的、修鞋的、修钥匙拉链的、还有专门给鞋上底的(原来的手工鞋子,上鞋底得用锥子弯钩针之类的工具)……我和二妹关心的不是这些,吸引我们眼球的是那些色彩艳丽的绢花,还有那一团团的桃红、玫瑰红、大红的头绳。老俗话怎么说来着,“过年了,闺女要花,小子要炮”。当然作为小姑娘的我们不喜欢鞭炮,就盯住了这些花和红头绳儿。红头绳扎小辫啊!买它几尺梳上,一定很美!花买上几朵,插在头上,一定漂亮!

集赶得差不多了,我和二妹才想起来回家。这时我们才发现,站在拥挤的人群中,再也找不到我们熟悉的身影。我们和同来的人走散了!我和二妹随着人流走出好远,望着陌生的匆匆赶路的人们,心里有了恐慌。莫不是迷路了?看看这条路,再不是来时的路。我拽着二妹,不知何去何从,很茫然地停在那里。正在迷茫之际,只听耳边有呼叫声:“喂!你们俩这是去哪儿?”我随着喊声望过去,不由一阵惊喜!哦,见到我们村里的人了!他们是我们本家两个哥哥!我俩赶忙追过去。其中年纪小的才哥笑着对我们说:“走迷路了吧!我们看见你俩像是迷路的样子。要不是我们及早发现,你俩还指不定走哪去了呢!”说完拉起我俩的手,把我们护送到家。回到家里的我们,看着那双新的小花棉靴湿了多半截,怕母亲责怪,只字不敢向母亲提我们迷路的事。

再次赶集是在十岁。那时的父母什么都放心让孩子干。家里的几只老母鸡下蛋,积攒下了不少。父母没空去卖,我竟突发奇想,向母亲提出我去卖鸡蛋。母亲竟痛快地答应了。我看见过集市上卖鸡蛋的:提个小竹筐,筐里放着鸡蛋,找好地盘,放下篮子,然后往下一蹲腰,就静候着要买鸡蛋的人。最好亮起嗓儿来,吆喝几声,招揽买主。我挎着盛着鸡蛋的小竹筐,跟随同去卖鸡蛋的邻居大嫂,找到卖鸡蛋的地方,静悄悄地蹲下身子,等着要来买鸡蛋的人。初次卖鸡蛋,我实在还有些不好意思。“卖鸡蛋哩!”这几个字在嗓子眼绕了好几个来回,也没喊出口。可这总不是个办法啊!看着人们不断地从眼前走过,也有人好奇向身旁人打听多少钱一斤,见我是个孩子,竟没人来搭理。我一想,总不能白来一趟,把鸡蛋再提回家去吧!于是连忙向身边人打听,“鸡蛋多少钱一斤?”有说一块一的,有说一块二的。好了!我心里有了谱。再有人打问鸡蛋多少钱一斤的时候,我开口说道:“一块钱一斤!”这下真有买主了,一个中年妇女买走了我的鸡蛋。当我携着空竹筐走的时候,还看见诸多在那里等候卖鸡蛋的人们。我凯旋而归!跟我一起去卖鸡蛋的大嫂告诉我,集赶到后半截,那鸡蛋的价钱一块钱都没卖上去。呵呵,我心里这个高兴啊!初次做买卖,顺利得出奇!

等到自己能骑自行车了,赶集就延伸到县城里去了。经常去赶盐山集。这时的我已经大了。赶集再不是只为玩,而是购买一些生活用具。我会自己给自己买衣服,不但如此,我还会给弟弟妹妹们购买衣物。买回来,还保准合适。我会跟伙伴们一起去赶集,会去照相馆照几张满意的照片,会在街头的小吃摊子上,喝羊肚汤、吃老豆腐,会在影院跟同伴们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赶集成了一种乐趣,周日没到,早就算计着哪天去赶集。待到周日,一溜烟儿地奔了去,把兜里的钱花干净,心满意足地回家!

集赶得大一点,就是赶会了!一年到头,春秋两季总有那么两次赶会的机会。其实称之为会,就是外地客商、本地商贩一起聚拢来,共同举行的一次商贸活动。会期一般五天。在赶会期间,会请来大型剧团唱戏,歌舞团演出,民间杂耍等来给大会助兴。往往这几天,最不爱赶集的人们也会走出家门,带领老人和孩子们,玩一玩,乐一乐!这时的集日比往日热闹许多,商品交易收益极为可观!

等到结婚,家住在了县城。有了大把的赶集的机会,我却对这集日越发得淡漠了。赶集只为买点菜,生活零用品,然后急匆匆地赶回家。一点儿也找不出当年赶集的兴致来。某一日,得知娘家门口也有了集日,才知道现在的集已遍布各村。稍微大点的村子就能立集。现在的农村已不是以前,超市、菜市场、服装店、化妆品店星罗密布。人们不出家门就能买到可意的物品,对赶集也不那么热衷了。偶尔一次回家,母亲携着篮子出门,问几个我们带去的孩子:“你们几个去不去赶集?”几个孩子立刻精神起来:“去,我去!”于是我又找到了我们小时候赶集的感觉来!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集,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那当年对赶集的渴望与热衷,却始终是我消逝不掉的记忆。难忘那赶集的岁月!难忘赶集给我带来的欢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