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手抄报 > 2016年地理手抄报资料

2016年地理手抄报资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9K 次

学习地理能让我们感受山河的壮丽,自然的魅力,更能丰富我们的见识。以下是本站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手抄报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2016年地理手抄报资料

  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宙是空间、时间无限的物质世界,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叫做总星系,半径约150亿光年。总星系中约有10亿个星系。星系有大有小,小者有几万颗恒星,大者有上千亿颗恒星。太阳所在的星系叫做银河系。

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天体和电磁波等物质组成的,天体常常聚集成一个个天体群或集团,通称为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如地球与绕之运转的月球、小行星、人造卫星等组成较低级的地-月系统,太阳与绕之运转的地球及其他行星则组成较高一级的太阳系。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是太阳系内唯一发光发热的最大质量天体,其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对地球和整个太阳系都有着极大影响。行星是环绕恒星运转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太阳吸引着九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距离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50颗卫星、2000多颗小行星以及600多颗彗星绕其运行(图21)。

九大行星体积大小相差悬殊,最大的木星比最小的水星大73500倍;与地球相比,水星体积相当于地球的0.056,木星则为1313.5。按特征可把九大行星分为两类: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物理性质与地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它们体积较小、密度较大、卫星较少,表层为固体,重元素较多;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物理特征近似木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体积大、密度小、卫星较多,无固体表面,轻元素(特别是气体元素)较多。冥王星距太阳最远,其物理性质尚不甚清楚。太阳系目前以冥王星轨道为边界,直径为118108km,太阳发出的光需要5.5小时才能穿出太阳系。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半径为1738km,质量为7.35l022kg,平均密度3.34103kg/m3。分别相当于地球的27.1%、1.2%、60.6%,距地球38.44104km。月球上没有水,大气也极稀薄,还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10-12,因此没有生物,也没有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在地月系中,像月球如此之大的卫星是绝无仅有的。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地球运动多方面受着月球的影响,地球上的天文地理现象,如日月食和潮汐,也主要与月球有关。

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自转和公转。地球绕着通过地心的地轴的旋转称为自转。地球自转会产生一系列后果。其中最显著的是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其次是与运动相关的一种惯性力,称为地转偏向力或科氏力。一般认为,地球公转就是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事实上,地球公转既是地球和太阳环绕日地共同质心的运动,也是地球和月球环绕地月共同质心的运动。地球上的潮汐,主要是在月球和地球的相互公转过程中发生的,没有公转也就无所谓潮汐现象。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与太阳系密切相关,自18世纪以来,先后提出过30多种地球起源的假说。有些假说因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不能圆满解释太阳系存在的客观规律,大都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但有些假说,如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康德的微粒假说、施密特的俘获假说、霍伊尔的新星云假说等,对认识天体形成和演化曾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要解决地球起源问题,必须圆满解释太阳系所具有的主要特征,特别是角动量分配不均问题。同时,立论必须建立在太阳仅是宇宙间极其寻常的一颗恒星这样一个基点上,把地球与整个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联系起来,并充分重视近代天体演化上已被证实的客观存在的几个基本事实:(1)万物源于氢;(2)气尘弥漫于星际空间;(3)恒星在不断形成与消亡之中。现将当前较流行的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假说综述如下:

大约在50~60亿年前,在银河系所在部位存在一个巨大的气体尘埃星云,叫作太阳云。一开始它就在不稳定地自转,同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进行收缩,使大量物质聚集于中心部分(图24A)。根据旋转体角动量守恒定律,体积缩小导致自转速度加快,离心力随之加大,太阳云逐渐变扁成圆盘状。太阳云在收缩过程中,密度、压力加大,导致温度急剧上升,于是产生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通过向外强烈辐射释放出巨大能量,于是光芒四射的原始太阳就此产生(图24B)。原始太阳经过一个不稳定阶段,抛射出大量物质。太阳抛出的物质参加到围绕它旋转的圆盘中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盘状星云赤道面上,尘埃物质作为气体凝聚的核集结成一个个大小团块,并沿赤道下沉,形成一圈圈有规律间隔的尘环。环内物质在不均匀引力作用下,大质点吸引小质点,逐渐聚结成为行星胚胎(图24C),最终形成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