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手抄报 > 孝德感恩手抄报

孝德感恩手抄报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2W 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孝德文化源远流长。以下是小编带来孝德感恩手抄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孝德感恩手抄报

屠女守坟

南齐朝时候,有一个姓屠的女子,因为父亲双眼失明,加上母亲罹有痼疾,因此经常受到村民的欺负,于是她便带着父母亲迁移他处。她白天到山里砍柴,晚上在灯下纺织,拿赚来的钱供养残废的父母。后来父母都死了,还亏她亲自掘土造坟,才把父母给安葬了。有一天她忽然听见天空中有声音说:“这几年来,你的孝行令我们山神感到非常佩服,从今天起,你可以替人家医病,我们会在暗中帮助你,从那时候起,你必可因此大富起来。”

起初,她不以为意,直到后来有一个邻人中了毒,她试着帮他医治,才发现她真的能帮人医病,从此她就替人医病,经她手里的,没有一个医不好的。于是她的生活便慢慢的富裕起来,甚至后来村子里也有人来向她求婚,但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她感念可怜的双亲一辈子吃苦,却无法与她共享富贵,于是发誓要终身守着父母的坟墓,绝不嫁人。

各位,故事中的村人,初则欺负人家贫穷,继而见人发达,又贪图人家的财产,真是无耻,令人感叹。反过来再看看屠女,能不畏艰难,独立奉养父母,生养死葬,才德兼备,真不愧是女中豪杰,令人敬佩,难怪连山神都愿意为其效命呢!(《古八德全书》)

孝德感恩手抄报 第2张

贤孝门的故事

魏县历史上以“德孝之乡”享誉中原大地。在魏县提起贤孝门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明代,魏县城西十里有个仕望村,仕望村有户人家主人叫王合合。王合合早年丧妻,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王怀仁。王怀仁年长18岁,娶妻张仕望村张氏。张氏虽不识字,但通情达理,精明能干,里里外外都是把好手。小两口相亲相爱,对王合合非常孝顺。过了几年,张氏生了一双儿女。一家人和和美美,小日子过得虽苦亦甜。

然而,好景不长。这年冬天,全家人都感染上伤寒病,因缺医少药,娇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只留下年过花甲的公公王合合和年轻守寡的媳妇张氏,还有一个嗷嗷待育的小孙女。一些好心的邻居和亲戚纷纷上门劝她改嫁,趁年轻再找个好人家过时光,但都被她以“伺候年迈公爹”为名,婉言谢绝了。从此,她与公公相依为命,惨淡度日。

王合合经不住晚年丧子的打击,病倒了。儿媳妇守在病床前寸步不离,精心伺候,感动得王合合老泪横流。一次,公公要大便,说什么也不接媳妇递过来的便盆,用手指着,坚持上厕所。媳妇见公公受罪,心里不忍,便一不做二不休,背起公公解手。不料回屋时,被外人发现了。于是“儿媳妇背公公上厕所”的闲言碎语便流传开来。然而媳妇听说后,不但不介意,反而对公公伺候的更上心了。

公公听说后,气的病情加重了,一连几天不吃不喝,眼看就不行了。焦急的媳妇无可奈何。这一天,小孙女将手伸进嘴里,哇一声哭起来。媳妇抱起孩子喂奶,公公见小孙女吃的香,不由自主地用舌头舔了几下干裂的嘴唇,将头扭向一边。细心的媳妇见状,赶紧放下孩子,转过身去,将奶水挤在小碗里喂公公,公公还是不动嘴。在媳妇的`百般劝说下,终于开口喝了一下。之后他渐渐地能吃一些东西了,病情也好起来。

这年闹饥荒,媳妇只好背起孩子,拉上棍子,拖着三寸小脚去要饭。她回来后拣好的食物给公公吃。公公年老,牙口不好,对讨来的又凉又硬的干粮咬不动,儿媳妇便嚼烂去喂。她对公公可以说是百依百顺,老人有时心烦气燥,吵上几句嘴,她总是立在一旁一声不响,默默承受。

孝德感恩手抄报 第3张

又一年夏天,老天爷连降大雨数天,王合合家仅有的两间破土房倒塌了一间,公公无处栖身。万般无奈,儿媳妇硬逼着公公搬到一块住。这一来,事闹大了,街坊邻居风言风语,说什么的都有:“老公公和儿媳妇在一坑头住,叫什么事!真是败坏门庭,羞没先人。”她听了毫不在意,依然如故。穷人家,夏天好过,冬天就难熬了。到了冬天,家里烧不起炕,媳妇就给公公暖被窝,等公公睡下之后,媳妇就抱着孩子在炕角过夜。

就这样,张氏含辛茹苦,顶着风言风语孝顺公公十几年。后来,公公病故,女儿长大嫁人了。而张氏却因长年操劳,未老先衰,头发花白,背也驼了。乡亲这才消除了对张氏的成见,真正体察了她的良苦用心。他们见年老家贫的张氏干活越来越吃力,时光越来越难过,就纷纷接济她财物,帮她做活,使她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张氏的“孝行”感天动地,传遍了四邻八乡,人们提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盛赞她是“古今少有的好媳妇”,并以此教化子女。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信阳进士董威任魏县县令,他崇尚礼义,为官清正。当他听到张氏“坚志励节,贫苦守孝”的事迹,深为她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他上任不久,就亲临寒舍看望张氏,嘉奖其孝行。为了改变她的生活困境,他当众拿出官银50两抚恤,用以建房置用。两年后,张氏亡故。董县令闻讯,亲自到王家吊唁,并从多年积蓄中拿了10两纹银助办丧事。丧事完毕,董县令上报朝庭,为张氏立贤孝牌坊,曰“节操范俗坊”;又建一所“贤孝祠”,以示旌表。张氏因贤孝受到褒扬,村人引以为荣,遂改村名为“贤孝门”,至今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