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日志 > 心情日志:批评的态度

心情日志:批评的态度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8W 次

人生一世,总是不免要批评别人,也总是不免被别人批评。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完人是没有的,正所谓“金无足赤”。所以批评与被批评就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甚至已故去的人虽已不能批评别人,但仍然被批评的也是常有的现象。

心情日志:批评的态度

我觉得批评的要义是批评者持怎样的态度,有“态度决定一切”之说,看来人们是把态度当作顶顶紧要的事来看待的。

就我个人理解,单从字面上理解“批评”一词,我甘愿这样分析与解释:“批”者,披露也,意在指出事物的缺点,让公众看得分明,观得仔细,悟得明白;“评”者,评价也,旨在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并且要紧的是指明正确的方向与标准。(恕我才疏学浅,目前对“批评”只能做这样的判断,但我已经冒了贻笑大方的危险了)。

但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批评态度与现象,那就是很有一部分人很欣然于揭别人的短处或马脚。但揭短的目的不是帮别人提高或帮自己提高,而仅仅是嘲笑,羞臊,奚落。如网络上总是见到所谓“XXX穿帮之镜头大观”,大抵就抱的是这么个态度。

诚然,一部浩大的剧作中由于编导与演职人员一时的疏忽,或许总是难免出现些很可笑的镜头的。比如,有一个大约是描写清朝的什么片子上,有几个群众演员的长袍底下却露出了时髦的牛崽裤和“阿迪达斯”旅游鞋(运动鞋?)的痕迹,想来是很可笑的.。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致命的缺陷,因为这个“缺点”于表达主题与主人公的情感并无什么实质性的妨碍。只要你不拿着“放大镜”或则“显微镜”去吹毛求疵地“观察”,是不太容易发现这小小的瑕疵的。比如普通的观众是很难发现这种情况的。

可偏偏却有“好事者”一不赞赏片子的成功,二不欣赏演员的功底,三不欣慰作者的文才,四不在乎剧作的现实意义,而一味地用“放大镜”或则“显微镜”去“精研”所谓的“穿帮”画面。我每每总疑心这是那成功作者的对手给他释放的冷箭,那意义分明是:你高兴什么?你那作品上的毛病多了去了!

但我少见在揭露所谓的穿帮之后一些善意的指引与帮助,因此那“作者”批评的目的是在“批”而不在“评”了,就仿佛发现了人家的隐私,欣欣然躲在角落里暗自发笑了。更有甚者,把人家的事情抖落出去,以换取自私的满足与偷窥的欣喜也是说不定的。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恐吓与漫骂决不是战斗”。那种专揭别人短处与隐私的人的做法,也不是什么批评,而只是恶意的嘲讽与耻笑罢了。所以,这种做法对与别人并没什么好处,对于自己也往往没有益处,闹不好还会引发“口水战”,弄到反目成仇、撕破了脸皮,直至对簿公堂的也屡见不鲜罢。

因此,批评者的态度尤为重要的。首先,我们需要批评者有一颗客观公正而又良善悲悯的心,他以他对事物(作品)的深刻的洞察与理解,善意地指出事物(作品)的缺点,并做深刻的剖析与阐述,使广大的读者明白这缺点的危害。之后,批评者要以对公众高度负责,对作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公众,为作者指出一条尽量明白清晰的路,一个尽量明白清晰的方向。

当然,我们也需要被批评者有虚怀若谷的胸襟,用“闻过则喜”的态度诚恳地接受他人善意的(有时甚至是尖刻的)批评,反思自己的思想与作品,采用“扬弃”的观点吸收他人的好的、有益的建议,为自己以后的创作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这是一种双赢的结局,是有利于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彼此共同成长进步的康庄大道。

我想,只有这样的人,才无愧于“批评者”的神圣的称号;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推动文学与艺术、乃至整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助推器”;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景仰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