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语文教学反思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1W 次

  1)《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教学反思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陷入了“教师泛讲、学生滥练、死记、硬背其文本”的误圈。如何改变这呆滞的课堂,构建富有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三克镭》一文中的几点做法:

  一、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课标》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落实这一理念精神,为了彻底解放孩子们,教师还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合,共同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基于平时的教学我都鼓励孩子们说:“老师,这句话我读不懂,我想请某某同学告诉(帮)我。”“老师,这个问题我不明白,能和某某同学一起研究吗?”还给孩子们创造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的机会。所以孩子们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这一环节中,能自主寻找伙伴共同学习。有的选择同组同学,有的选择好朋友,有的选择老师,尔后互教互学,互读互评,真正形成了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我惊喜地发现,这种“新颖”的课堂组织方式,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爱好相投,感情相融,开放了课堂教学过程,构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景观,孩子们在积极投入阅读实践中,其个性、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二、自主交流阅读感受

《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体验、理解和独特感受,使课堂涌动着生命力的火花。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

在教学第五个环节“回顾全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中,我让孩子们反复认真读居里夫人自传中的一段话,引导他们从“阅读具体段落的内容”“联系学过的旧知识”“结合身边的生活实例”“运用课外收集的资料”等角度去想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每一位学生都想参与,也都说得非常精彩,有的想起雷锋的感人事迹;有的想到学过的课文《古井》、《为人民服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有的联系身边的事例,邻居做围墙养鸭子占用了通道;有的介绍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有的联想到当今社会上许多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择手段的人;有的谈到老师呕心沥血,为学生倾注心血……这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2、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在“总结全文”这个环节中,我询问孩子们喜欢居里夫人吗?他们纷纷畅谈喜欢的原因和理由;突然有位男生说他不喜欢,因为他觉得“居里夫人很傻,为什么不申请专利以致要继续研究才找不到镭,结果花费许多时间去募捐,影响科学实验的进程……”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巧妙地抓住这一课堂亮点,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无疑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剂良药。如果我们都这样尊重学生的见解、珍视他们的独特体验,那么学生的创造力、探究能力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三、自主探究语文外延

《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课堂知识的学习应与课外实践的运用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这也是学语文的最终目的。针对此,我设计了“快

作业(自由选做)”①阅读《居里夫妇传》,更好地了解居里夫人;②将你收集到的资料有选择性地剪下来,做成剪报;③和学习小伙伴们合做一份以“科学的魅力”为主题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特长??喜欢读书的选择第①项;喜欢画画的选择第②项;善与人合作的同学可以选第③项;喜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可以选第②项。改变以前作业抄抄写写的弊端,使孩子们更乐意去完成,去探究,真正达到了“在玩中学,在乐中做”的效果。

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交流阅读感受,自主探究语文外延,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快乐过程。

  2)《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称其为“读”。所以,“读”并不光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默读整体感知,也有齐读集体感悟;既有文字的欣赏,又有默默的品味。通过主体的“阅”,学生才能将文本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把别人的东西装进自己的“仓库”。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找答案,然后再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精神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3)《三克镭》教学反思

《三克镭》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居里夫人一生中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即使为了科学,也不能讲科学研究成果据为己有。这是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作出的另一种贡献。《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体验、理解和独特感受,使课堂涌动着生命力的火花。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学生阅读的角度不同,体验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在教学第三个环节“回顾全文,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中,我让孩子们反复认真读居里夫人自传中的一段话,引导他们从“阅读具体段落的内容”“联系学过的旧知识”“结合身边的生活实例”“运用课外收集的资料”等角度去想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说得非常精彩,有的想起雷锋的感人事迹;有的想到学过的课文《古井》、《为人民服务》;有的联系身边的事例;有的'介绍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有的联想到当今社会上许多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择手段的人;有的谈到老师呕心沥血,为学生倾注心血……这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指出: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交流阅读感受,自主探究语文外延,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快乐过程。

  4)《三克镭》教学反思

  一、备课反思

从最早接受这次教研任务到今天完成三克镭的教学,我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心灵洗礼,四十多天的时间里,我在文字、图片、影视作品中感受着

里夫人、在上班、吃饭、做车之余揣摩着居里夫人、甚至不止一次在睡梦中问自己,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在专利书上签字?这并不妨碍她人格的伟大啊……上教研课不是第一次了,可是《三克镭》的备课却越来越让我泥足深陷、不能自拔。这是因为,《三克镭》上教研课前的三次试讲都不尽如人意。

第一次试讲的失败源于我的懒惰,因为这一次试讲的教学思路完全是套用我在五年前使用过的一次校内评优课的老路。最初敢碰《三克镭》的原因也恰恰是因为我觉得以前讲过,心里有底。而这点老底没料到却成了这次备课中的硬伤。

其实现在回想,学生在第一次试讲时反应平平,甚至到最后对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的理解也不冷不热,正是我一味的牵引,大量的追问和高深的讲解的所致。可惜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所以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我也只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大改细节,而对课堂的主动权却仍就牢牢抓住不放。这导致了第二次试讲的索然无味,刘老师在导课中问我,你觉得这节课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触动了学生吗?是啊,无言以对的同时更多的是汗颜。那时那刻,居里夫人不光是离学生很遥远,连我都觉得她伟大的已让人无法触碰。

痛定思痛,我开始重新细细品读这篇文章,大量的查阅相关资料,没想到的是,当眼花了乱的课程资源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当居里夫人那么多的事迹、名言萦绕耳际的时候,却让我深深体味到了那种什么都想采摘、什么都难以割舍的迷茫。刘老师第二次来听试讲时,我甚至因为这种求全求深的面面俱到而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只讲了二克镭就草草下课。这让原本已经陷入认知眩晕的我对《三克镭》的教学变得更为迷离和恍惚。那一段时间,三克镭占据了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它让我觉得苦闷,让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是选错了课,或是根本就不会上课了。

我的第四次试讲灵感是在刘老师的一个设想中完成的,刘老师说:“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献身科学,关爱全人类的伟大女性,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她的聪明才智少有人及,可惜她一生在物质上困顿,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她的科学研究。我读文的时候就有许多疑问:比如,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在专利书上签字?这并不妨碍她的伟大啊?还有那些十八年后因镭的提纯技术而富甲一方的人,他们的腰缠万贯和自己的如此困顿相比,居里夫人难道就没有一点的心理不平衡?这些疑问学生在读文的时候也会碰到,能不能大胆的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居里夫人的生命故事,从而真正对她的大公无私的人格有所感悟呢?”我品味着刘老师的话,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让学生一步步走近居里夫人的生命故事,于是有了今天在居里夫人的内心走上一个来回的教学设计

  二、课堂反思

1、对学生在读文后的想开去方面的指导不够,课堂上想的面不够宽。

2、对自传中的那段话,感觉读的不够透。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课堂的高潮。

最后,我想说几句心里话:今天,从上完课到现在,脑海中一次都盘旋着大家都读过的一个小故事,说爱因斯坦小时侯,老师布置了制作小板凳的作业,一周后检查,其他同学做的都很好,当看到爱因斯坦交上的小板凳时,老师用略带嘲笑的口吻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爱因斯坦很有勇气站起来说:“有”,说完便从书桌里掏出两个做的更糟糕的板凳来。他对老师和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交上去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那只板凳差些,比起这两个要好些。”如果现在有人问我,还有比这节课更糟糕的设计吗?我也会很有勇气的站出来说,有,我的第一次试讲,第二次试讲,第三次试讲……

《三克镭》的教学让我明白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每一个人都是有潜力,人要在失败中学会成长,要学着制作属于自己的小板凳,就象当年的爱因斯坦一样,只要你对那小板凳倾注了汗水,它就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