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2W 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视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捕捉,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探究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试验表格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1.读书预习:认真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音和字(词)的意思;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词各抄写两遍。

2.搜集资料预习: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对仿生学的.认识,分享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

3.带着问题预习:蝙蝠能在夜间飞行依靠的是什么?

课堂教学:

一、揭题。( 5分)

1.猜谜语: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睡觉夜间操劳,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师板书:蝙蝠

2.出示蝙蝠课件(1)简介蝙蝠: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3.出示雷达课件(2)同学们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叫雷达。师板书:雷达。简介雷达: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4.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课题却用一个“和”字将它们联系起来,师板书“和”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蝙蝠和雷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0分)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另外标出自然段。课件(3)出示读书要求。

2.学习生字新词。课件(4)出示词语。

捕捉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A.抽生读词语,订正读音错误。(读到生字时,应出示生字的读音)

B.全班齐读词语。

C.解释“障碍物”的意思。随机板书:障碍物 (课件出示意思)

D.相互提醒容易出错的字。(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红色的生字,哪些生字容易写错,请你帮同学们提醒一下。教师板书容易出错的字“揭、避、荧”学生跟着书空)

E.课件(5)出示容易写错的字,学生写字。(要求:身正,肩平,足安)

过渡: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后,我想同学读课文一定也会畅通无阻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这里的填空。

3.学生默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课件(6)出示:课文主要讲( )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 )在夜间探路的秘密,从中得到启发,给( )装上( ),解决了( )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理解蝙蝠夜间探路的原理。(20分)

1.一只其貌不扬的蝙蝠究竟有何超强的本领呢?

(1)抽生汇报。

(2)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课件(7)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A.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说说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抓住“夜里”区别于“白天”,“还能捕捉”说明有特异功能;“无论……从来……,即使……也能……”说明夜间飞行本领特别高超。)

B.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蝙蝠吧!抽生练习说话。(蝙蝠,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飞行家。蝙蝠,要是你能开飞机就好了,乘客就不会担心有事故发生了。蝙蝠,我要是你就好了,停电的夜晚我也不用担心会被东西碰着。)

C.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同学们应该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情感?(钦佩之情)请同学们带着钦佩的感情来朗读这句话,谁来试试?教师随机表扬。

2.课件(8)出示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科学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进行了试验。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4、5、6自然段,完成表格,探讨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3.课件(9)出示表格:

A.同学们,你们认为“蒙上眼睛、塞上耳朵、封住嘴巴”中的这几个动词,能调换位置吗?(不能调换位置,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准确,中华民族的语言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具有魅力呀!同学们,我们在写习作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用词要准确。)

B.通过三次试验,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抽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10)——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结论。教师随机板书:嘴巴 耳朵

4.质疑:学到这里,老师想知道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课件(11)出示问题,谁能告诉老师。生回答,出示课件(12)蝙蝠是从嘴里发出声音,声音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教师随机板书。

5.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可是,科学家揭开这个秘密容易吗?(不容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出示课件(1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你是从这句话中的那个词体会出科学家的不容易?(强调反复、终于两词)

四、课堂小结。出示课件(14)(3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着科学家的足迹,去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探索科学的奥秘。出示课件(15)

五、布置作业:(2分)

抄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嘴巴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及部分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4、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与执着。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但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二、根据自读提示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批注。

三、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师:为了把“贫瘠的土地”变成“翡翠似的菜园”,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预设:

交流一: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开辟新菜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当时的神情是“诧异”,是“疑惑”。可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的父亲现应承担起这一份责任啊!)

交流二: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起一担柴草回家来。

(父亲起早贪黑地劳动,一干就是一星期呀!我想,父亲的勤劳肯吃苦,坚韧不拔的品质不用我多说了!)

交流三: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一个“丢”字,一个“冲”字足以看出父亲很在乎他的菜园,尽管现在下着暴雨,他也要出去看一看。可见,他对这块菜园是如此地热爱。)

交流四: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多么顽强的父亲呀!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大雨冲毁了菜园,却冲不垮———父亲的决心!)

交流五: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父亲很自信。只要认准目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交流六:春天到了,父亲在他的新菜园里,种上了豌豆。没过多久。菜园里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就在我做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的美梦时,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我有些疑惑不解。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同学们,作者这里有一个字用的非常好,“翻”,你们觉得这一“翻”翻掉了什么?(翻掉了父亲的辛苦和努力,翻掉了作者想吃炒豌豆的美梦……)

那这一“翻”又为以后翻出了什么?(翻出了土地的肥沃,翻出了全家的期盼和希望,翻出了以后全家幸福的生活,翻出了父亲菜园的更好的收成)

四、探讨课题的含义

师: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将这个菜园命名为“父亲的菜园”,而不是“我家的菜园”“我们的菜园”了吗?(师在题目上打个问号)

预设:

这块土地倾注了父亲的爱。

这块菜园全是父亲的付出。

父亲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片菜园

正是因为父亲的精心侍候,才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这个菜园布满了父亲的汗水还有他的心血。没有父亲,也许这个菜园根本就不会出现。

五、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 (如;执着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六、布置作业

积累语言选择你最受感动的语句抄下来、

板书设计:

28* 父亲的菜园

每天早出晚归 不怕苦

暴雨过后重建 不气馁

丰收之后肥地 不只顾眼前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的方法,感受梅雨潭独具特色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移步换景)

3、体会文本优美的语言,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板书课题)齐读。

二、品读课文: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作者是在哪些地方进行观察的呢?我们一同来回顾课文,指名分段读文。学生听读回答问题。(板书:梅雨瀑、山边、梅雨亭)

2、作者在山边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想: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预设:①介绍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②我知道了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小结:这一段的前两句话告诉我们梅雨潭与梅雨瀑的关系及梅雨瀑的位置。

③我还知道了作者“走到山边,便听到呈现于眼前了。”(出示句子)走到山边,便听到呈现于眼前了。

仔细读读这句话,梅雨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白而发亮)小结:由于这里温度大,岩石上布满了暗绿色的青苔,远远看去,暗黑的岩壁与洁白的瀑布形成鲜明对比,瀑布显得尤为白而发亮。

瀑布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气势,长)

引导理解“带”这个词,“带子”有什么特点?(长、细、易飘动),“一带”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瀑布狭长飘逸的动态之美。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山边,望着这洁白鲜亮,流动飞泻的瀑布,你最想做什么?把你们的这种感受送到文字中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过渡语:这白而发亮,灵动飘逸的梅雨瀑深深吸引着我们,我们不由得想看看它的全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梅雨亭更好的观赏梅雨瀑。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①介绍了梅雨亭正对着梅雨瀑,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②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

(出示句子)“这个亭距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浮在天宇中一般”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方法?你能用动作做做展翅的雄鹰的样子吗?梅雨亭的样子是不是像你们做的那样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梅雨亭图片),再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梅雨亭的样子。指导朗读这句话。

过渡语:坐在亭中,望着三面青山,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小结:身处这悬浮半空的亭中,眼望那飞泻而下的瀑布,我们仿佛成了这亭的一部分,这水的一分子,这美妙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让人心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动的感觉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4、过渡语:读了作者对梅雨亭的描写,我们不仅赞叹造物主的神奇,同时也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传神的描写而叫绝,但更令人称奇的还是作者近看梅雨瀑的描写,现在,就让我们快快走进第三自然段,去细细观赏梅雨瀑吧!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①边读边用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

②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语言。

重点感受:“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从“冲、扯”中,你感受到瀑布什么特点?(水流急,下落迅猛);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引导:“作急剧的撞击,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感受“飞花碎玉”“晶莹而多芒”的美。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白梅”的形态,进而感受水花飘落的动态美。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美的感觉。

引导:看到这飞溅的瀑布,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引读最后两句话)抓住“送、钻”两个动词,体会水花飞溅时的可爱和作者对梅雨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③这美丽、迷人的瀑布,你们想不想见一见?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领略那神奇的梅雨瀑吧!(配乐朗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来进一步感受梅雨瀑的美)三、总结升华: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同欣赏了梅雨潭的绮丽风光,那悬浮的亭子,飞溅的瀑布,一泓静而深的潭水,已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回顾这节课,除了诗情画意般的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还有哪些收获?

预设:收获了作者优美的'语言。

小结:是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着意描写,层层渲染,把梅雨亭、梅雨瀑描写得神形兼备,妙趣横生。这种细腻准确的描写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收获了写作方法(观察顺序)

小结:作者从山边远看瀑布的样子到走近梅雨亭近看瀑布,这种以地点转换的方式描写景物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移步换景”法,这样描写,使文章则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文章题目为“梅雨潭”,可内容却重点介绍了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篇课文是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原文中,的确是以梅雨潭为主的,课后有时间,大家可以读一读原文。

板书设计:

梅雨潭

移步换景

山边(远看)梅雨亭(近看)

一带↘梅↗几绺儿

雨飞花碎玉

白亮↗瀑↘晶莹多芒

白梅、微雨

喜爱、赞美

 教学反思:《梅雨潭》是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传神。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梅雨瀑狭长飘逸、水花飞溅的动态之美。教学中,我力求通过优美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再造想象,感受梅雨瀑的秀美。但是,由于太过注重引导学生抓词抓句去感悟,反而破坏了文本的整体美,学生独立阅读品味的时间不多,对文本的悟读少了,学生变得沉默了,课堂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达到阅读教学的这一理想境界,我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吃透教材,关注学情,合理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让学生欢悦地、投入地、感性地走进文本,在潺潺流动的语言文字中进行体验,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4

诗人用一句话改变了老人的现状,可见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有魅力的句子。

一、

(板书:魅力)这个词语大家还记得吧?对,魅力。那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很漂亮,很时尚,很有吸引力),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都觉得哪些事情很有吸引力呢?(冬天下雪的时候,飘飘洒洒的)对,这是大自然的魅力(爸爸给你买了一本书,很吸引你)这是书的魅力,(你觉得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很有吸引力,看了一遍还想看)对,这是艺术的魅力。其实啊,有时候语言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语言的魅力》(板书)

二、

大家都读过课文了吧,那现在谁愿意再读给大家听,展示你朗读的魅力呢?好,请你,其实,这三位同学这种积极勇敢的态度也是一种魅力。其余同学在听的时候也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好,谁来交流一下那诗人写了一句什么话,使情况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你能在文章中划出来吗?好,你说说看,你认为呢?大家都同意是这一句吗?好,我记下来那老人原来写的是什么呢?对,我也记下来(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路上的行人看了老人这句话,有什么表现呢?(大家都无动于衷。)好,这个词用的好。(板书:无动于衷),那你从哪里能够看出人们是无动于衷的呢?(人们淡淡一笑,便走开了。一上午,老人一分钱也没有收到。)好极了,你看,我们通过读书弄懂了一个词语的意思,这就是读书的魅力!大家还愿意再读书吗?好,我们自由地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谁来说说?(哦,你觉得第一句太直接了。第一句没有感情。你认为第二句就像诗一样。)怎么就觉得像诗呢?(哦,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那么,你都有哪些联想呢?(春天很美,可是老人看不到。春天五颜六色的,可是老人看不到。)

三、

是啊,春天,该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下?你听他那甜甜的声音,美美的表情,真的是陶醉了。谁还愿意读?嗯,简直把我也陶醉了。我们也试着读一下,陶醉一下。好,谁能美美地读,把大家也给陶醉在春光中。哦,都想读呀,行,那就一起读吧。我这还有一段音乐,谁觉得自己是朗读水平最高的,来给大家配乐朗读。好,请你来。我们在听的时候也可以闭上眼睛,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师读)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看到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在悠悠地飘着。你看到小草钻出了小脑袋。你还听到了河水哗哗地流着。)是呀,这蓝天白云,这绿树红花,这醉人时刻,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真叫(板书:良辰美景)就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吧(放录像,突然黑屏)

四、

现在,你看到了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一片漆黑)是呀,在我们眼中的良辰美景,有一位老人却什么也看不到,我们眼前万紫千红的春天,老人却是一片漆黑。那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瞧,这位同学读书多细心,马上就找到了这段话。但是要注意这个词语,读衣衫褴褛。(板书)(课件)你看,就是这位老人,他衣衫褴褛,你看他——。谁来补充一下呢?(你看他穿着一件又破又旧的棉袄,已经脏得不成样子了。你看他衣服皱皱巴巴的,有几处还露出了里面的棉花,胳膊上还有一个大大的补丁。)

是呀,就是这样一位可怜的老人,可是他却一分钱也没有收到,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老人的话。(嗯,我听出了一种无奈,叹息。还有一种深深的悲伤。)不过,老人一天都这么悲伤吗?哦,没有,后来收到了很多钱,就笑了。那你能不能笑着读读老人收到钱后的话呢?听出来了,是收到了钱,但好像不多。谁能把钱读得更多一些。哦,这回多起来了,又多了一些,这回真是多极了!

五、

你看同样的一位老人,同样的巴黎大街,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呢?哦,是因为诗人那句有魅力的话。假如你就是经过老人身边的'一位行人,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又能联想到什么?(课件)(春天来了,桃红柳绿,莺飞燕舞,我可以看见这万紫千红的春天,可是老人一生都看不到这良辰美景,这多么令人心酸呀!)说得多好呀,你身上带钱了吗?你会给老人吗?为什么?你很同情他。是呀,正是诗人的一句话,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同情心,让更多的人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诗人用一句话,帮助了老人,但他仅仅帮助了老人吗?(是的,因为他使盲老人收到了很多的钱。你认为不是,他还帮助了行人),为什么这么说,哦,你觉得行人读了这句话,才唤醒了他们的爱心。是呀。哦,你还想说,你还觉得,诗人帮助了全世界。因为这篇文章被人们读了,读的人也会被打动,也会有爱心,这样,世界就充满了爱。说的多好呀,让世界充满爱。打动人心,震撼人心,启迪人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六、

那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这种能打动你或是震撼你或启发你的话呢?哦,也有,谁来说说看。你觉得感动中国的颁奖词都很有魅力,那能给大家说一句么,对,这是给千手观音中邰丽华的一句话: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舞蹈。你还有,你看到公园草地上写着:小草正在睡觉,请勿打扰。对,给人以激励,给人以委婉的提醒,这也是语言的魅力。

七、

那么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也可以试着给咱们学校的水龙头、绿化带、班级墙壁等写一些有魅力的语言。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2、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xx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于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cS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三)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四)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二)、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

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一)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二)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三)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3、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布置思考作业

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五课时 展示台

课前准备

1、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各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报或黑板报。

b、“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c、“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p语交际、习作”进行)

2、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好各组小组长的作用。 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推介成果

教师向相关少儿报刊推荐学生的习作与创意,抓住各级各类“科技节”“发明创新大赛”等时机推荐学生的突出成果。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习作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学生误以为直接把所搜集的大自然现象搬到习作里就完事了。因此,在上课前,我们四年级的几个老师一起集备,确定本次单元习作指导的重点在于“从在自然现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着重指导学生从这些现象或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什么想法。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理解体会其品质。

2、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阅读想象能力。

3、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内在品质。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谁能说说你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是呀,你们都拥有一个充满快乐和幸福的童年,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一些孩子失去了父母,成了孤儿,在他们当中,就有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那么他的命运又如何呢?今天,让我们共同的走近这个孩子,他的名字叫小珊迪。(板书:14小珊迪)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了解小珊迪的童年生活呢?(生回答:)想读就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1:旅馆可怜掏钱孤儿目不转睛纠缠流露上当又薄又破先令便士)

师:有声的朗读是一种表达,无声的朗读有助于思考。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

三、细读课文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1、体会外貌描写:

师: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篇课文与其他写人的文章一样,开篇就描

写了小珊迪的样子,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珊迪外貌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体会记录在句子的旁边。

(1)自由读:体会小珊迪的外貌描写。

(2)指名读:思考,从他的外貌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就是这样一位可怜的小男孩他徘徊在街头乞讨。

(3)生齐读:(课件出示2: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

问:从珊迪的外貌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可怜)

问:哪些词语让你更加体会到珊迪的可怜呢?生回答:(课件出示:又薄又破、瘦瘦的、冻得发青、赤脚、冻得通红)

师:我发现,咱班同学关键词语找的真准啊,老师很佩服你们,不过能找出来还不行,还要透过这些关键词语把小珊迪的可怜形象读出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师评。

2、体会对话描写: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呀!这么冷的天他在街上做什么呢?(生回答:卖火柴)

师:是呀,小珊迪在不停的请求我买一盒火柴,那文中主要写了小珊迪的几次请求呢?请同学们找出小珊迪与我们的对话部分读一读,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自由读:体会对话。

(2)指名读:问:在这段对话中写了小珊迪的几次请求?(生回答:三次)

(3)师生分角色读:问:体会一下,在小珊迪的乞求中你发现有什么变化?(生回答:一次比一次急)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师: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速度来读小珊迪的话呢?谁能来试一试?

(4)指名读:(课件出示3:先生请买盒火柴吧——————————我可以给您换零钱。)

师:小珊迪的话语由请到请求最后变成了乞求(课件出示:请—————请求————乞求)

问:“乞求”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就为了这仅有的一点希望乞求着。

(5)生齐读:(先生请买盒火柴吧——————————我可以给您换零钱)

师:在小珊迪的那苦苦的乞求中让我们看出他已被饥饿、寒冷折磨到无法容忍的程度了。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于是我猜想可能怎么了?(生回答:可能上当了)但是从那孩子流露出的使人信任的神情中我又做出了怎样的判断呢?

(生回答:他不是那种人。)

问:那种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生回答: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坑蒙拐骗)

问:既然他不是那种人,为什么还没回来呢?(生回答:因为他被马车撞了)你是从谁的话中得知的呢?(生回答:小利比)

四、展开联想,体会小珊迪的可敬:

1、指名读小利比的话:

师:这样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在换好零钱回来的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爱丁堡的那条街道去看一看,看看小珊迪在回来的'路上究竟遇到了什么?(课件出示4:音乐)

2、展开想象

(1)、体会得到钱的喜悦

师:小珊迪握着刚刚换回来的12个便士高高兴兴的往回跑。(课件出示:他想————)

(2)体会小珊迪的遭受到的痛苦

师:可是,就在这时,前方路口,一辆马车极快的奔来,小珊迪来不及躲闪,被马车撞倒了,那马车(课件出示:不但—————————反而—————————)

(3)、体会小珊迪的坚强

师:小珊迪挣扎着坐起来,忍着疼痛,用手四处摸索着。他在找什么呀?此时此刻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4)、体会小珊迪对弟弟的亲情

师:太阳快落山了,小珊迪的腿断了,他无法站起来,只能依靠着双手向前一点点爬去,他要爬回家,(课件出示:因为————————所以—————)

(5)、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可敬。

师:就这样他在几个同伴的搀扶下回到了家,迎面扑来小利比,惊慌失措的喊着,哥哥,你怎么啦?哥哥告诉他发生的一切,小利比说:我们拿着钱去找医生吧,,一定会治好你的腿!可是小珊迪仍然坚持着说——————小利比说:“你的伤那么严重说不定你会死!小珊迪仍然摇了摇头说———————

3、感受小珊迪的可敬

问:通过这一段的情境,你有看到一个怎样的小珊迪?(板书:可敬)

五、体会情感,丰富小珊迪的形象。

师:我随同小利比来到了小珊迪的家,推开那破旧的门,映入眼帘的都是什么呢?(课件出示5:图片。)

师:这时,小珊迪用他那奄奄一息的声音又对我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小珊迪的话。

(1)自由读小珊迪的话:问,从他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回答:(他非常关心他的弟弟)

师:就在这样的时刻,他仍然想着弟弟,想着对先生的承诺。小珊迪用他那奄奄一息的声音对我说:(课件出示:生齐读:我换好零钱—————————————)

师: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我,想到的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这就更加证实了我开始对小珊迪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绝不是那种人!

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诚实守信)

师: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的是可怜的,可敬的小珊迪。作者深深的同情他,我们也深深的同情他,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对他说:(生齐读: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师:面对这可怜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许下重重的承诺。(生齐读:——————————)

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可敬、诚实、守信的孩子死了!

5、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我真不愿意用“死”这个字眼来形容珊迪最后的结局,但是,珊迪是真的死了。他静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唯一的亲人。

师:孩子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小珊迪说吗?

六、情动辞发,总结全文。

师:说的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那些钱,但他绝不是那种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把它遗忘吗?永远不会,我们忘不了这个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又怎能忘记他给我们带来的无数的启示。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课件出示6: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我们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积累并运用语言。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小珊迪的品格。

3、认识“馆、纠、轧”三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当”,会写“旅、薄、零、孤”等14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感受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准备:

小黑板、写话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由己及彼产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了两年了,不知道你们对我的印象如何?你们能用“()的老师”来形容一下我吗?

(2)、我也想听一听你自己了解的自己,或者是你的同桌、朋友,你的同学等,现在请同学们用“()的***”说一说!

2、导入新课,在情境中初步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从刚刚的谈话中我看到了快乐的你,幸福的他,淘气的男孩子,爱唱歌的女孩子……这一切都告诉老师,你们生活在幸福之中,你们的生活是甜蜜的。可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以前的英国,有很多孤儿没有衣穿,没有饭吃,不得不流落街头靠卖火柴勉强度日。你们还记得童话大王安徒生笔下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在他们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幸福,没有甜蜜,有的只是饥饿、寒冷和无穷无尽的痛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中的另一个,他的名字叫——小珊迪。(板书课题)

“珊迪”是他的名字,那么作者为什么又在前面加上了一个“小”字呢?透过这个“小”字,你想到了什么?

珊迪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他的世界去认识一下他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清楚,把句子读通顺。

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4课,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

你们都知道,课文中有很多新朋友,不知道通过预习你们认识他们了没有?

(出示生字卡片。)

3、边读边思考,初步感知小珊迪的可怜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呢?

(板书“可怜”)

三、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1、抓住外貌描写

(1)、快速浏看课文,看看课文中那些词语或句子让你体会了小珊迪的可怜,把它画下来。

(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如:“又薄又破,瘦瘦的,冻得发青,赤脚,冻得通红”。

(3)、在理解的基础上引读,进一步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①、出示小黑板“他穿着()的单衣,()的小脸冻的(),一双赤脚()。”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啊,他身上(生解读)……

③、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小男孩,他徘徊在街头乞讨着,他身上只传了一件(生解读)……

2、体会对话描写。

(1)、抓住关键词语朗读体会对话

①、在这点对话中,那个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小珊迪的可怜?

②、他在请求着什么?(一点点钱)

③、他还在请求着什么呢?(一点点生活的希望)

④、你能请求着读一读吗!

(2)抓住“乞”字的字形进一步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①、他为什么要乞求?不仅仅是他饿,还有谁饿?是啊,家里还有弟弟在等着他,等着他带回一点点吃的、等着他带回一点点希望。他是在为自己乞求,也是在为弟弟乞求。,为这一天一丁点的希望乞求着。你能乞求着读一读吗?

②、大家看这个“乞”字,你看到了小珊迪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珊迪似乎都要跪下了,他就那样拉着我的衣襟苦苦的乞求说(引读)……

(3)、去掉提示语,直接进行对话,再次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4)、过渡

①、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他拿走了我的一个先令后却始终没有如约而至,这勾起了我很多的遐想:我猜想(生接读)——“我猜想,可能上当[dàng]了。但是当我想到那孩子的面孔,想到他那流露出的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我为什么如此断定?小珊迪不是哪种人?

四、展开联想,体会小珊迪的可敬。

1、读小利比的话。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我不愿意相信小珊迪是哪种人,可是他却真的'没有带着那一个先令找回来的零钱来见我,他没有如约而至,究竟发生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再去读一读课文,如果你找到了答案,就请你多读几遍。

指导朗读:“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到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2、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回到那故事中去吗?让我们一起我看一看在小珊迪回来的路上,究竟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情景(1)、体会得到钱的喜悦。

小珊迪握着刚刚换回的12个便士,高高兴兴的往回跑。他想……

情景(2)、体会小珊迪的痛苦。

就在这时,在前方的路口处,一辆马车飞奔了过来,小珊迪来不及躲闪,被马车撞到了。那马车不但……,反而……

情景(3)、体会小珊迪的坚强。

此时的小珊迪已经浑身是血,他用手四处摸索着,你们知道他在找什么吗?

情景(4)、体会小珊迪对弟弟的爱。

小珊迪的双腿已经断掉了,他已经不能站起来了。他挣扎着,强忍着剧痛艰难的向前爬着、爬着,他要爬回家去,因为……

情景(5)、体会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可敬。

①、就这样,在几个小伙伴的搀扶下,小珊迪终于回到了家。迎面扑来小利比,惊慌失措的喊着:“哥哥,你怎么啦?”珊迪告诉他发生的一切。小利比说:“我们拿这钱去找医生吧,他一定可以治好你的腿的!”小珊迪却说……

②、可是小利比着急啊,他哭着说:“那位先生不会在意的,求你了哥哥,我们去找医生吧!”小珊迪仍然坚持说……

③、小利比伤心的说:“你是伤这么重,说不定你会死的!”小珊迪仍然摇摇头说……

3、通过这段情景,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小珊迪?(可敬)

他可敬是因为他……(诚实、守信、善良)

五、体会作者的情感,丰富小珊迪的形象。

1、观察图画,展开联想,激发对学生的同情心。

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推开小珊迪家破旧的房门,你们看到了什么?

2、带着你自己的情感,用心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下小珊迪在生命垂危之时那奄奄一息的声音在说些什么吧?

指导朗读:“我换好了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都断了,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

3、感受小珊迪的形象

就在小珊迪生命垂危之时,就在他奄奄一息之际,他想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想着的是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承诺,想着的是可怜的弟弟今后的生活,)此时此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小珊迪?(可怜的,更是可敬的)

(1)、面对这样的小珊迪,我们的心情和作者是一样的。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深情的对小珊迪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2)、面对这样的小珊迪,我们同情的同时也深深的敬佩他,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握着他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3)、面对这样可怜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和作者一起许下我们重重的承诺:“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六、读写结合,情感升华。

小珊迪听了我们的话,目不转睛的看着我们,似乎在表示感谢。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真的不忍心用一个“死”字来说小珊迪。我们宁愿相信他走了,到了一个没有饥饿、没有寒冷的地方去了。

小珊迪走了,但是他带给我们心情上的此起彼伏和情感上的波动却依然没有退却,他身上那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心灵,他恪守着自己的诺言,尽管在生命垂危之际,也不忘叮嘱弟弟去还钱。这是多么让人敬佩啊!孩子们,就在刚才,我们也曾对诚实善良、恪守诺言的小珊迪许下我们重重的承诺,但是我们都知道,小珊迪已经走了,小利比也不曾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那么,你打算怎么来兑现你的诺言呢?现在就请你们拿起笔,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你的日记本上!

(学生练笔,汇报)

总结:因为时间关系,也许我们不能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是,哪怕只有只言片语,那也是我们最真、最切的内心独白。就让我们用自己最响亮的声音为小珊迪送行吧!起立:“小珊迪,再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艾迪和德诺的故事中感受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了解“生命药方”的意义,感受艾迪的友谊超越了生与死的界线,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着你们响亮的问候声,看着你们鲜花般的笑脸,让我感到你们的生命是如此朝气蓬勃,如此鲜活美好。可是,当厄运到来,当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什么才是拯救它的良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德诺和艾迪的故事,感受他们真挚的友情。

二、走近德诺,感受孤独

1、德诺患了什么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学生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幻灯1:艾滋病被称为“超级癌症”“世纪杀手”,目前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

2、了解了这些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后,此刻,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十岁的德诺患上可怕的艾滋病后,他的境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透过“伙伴们全都躲着他”,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来联想一下德诺的处境。

幻灯2:课间,同学们-----------,德诺-----------;

放学了,同学们----------,德诺----------;

在村子里,大人们看见德诺走来,------;孩子们看见他,------。

(2)你想用什么词语形容这些艾滋病患者的处境?(孤独)是啊,德诺患病后,最怕的其实是孤独。面对难以治愈的疾病,面对无人理睬的寂寞,小小的德诺心中是多么的无助和孤独啊,文中有一个句子最能反映德诺患病后的的孤独和无助。

(幻灯3:一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

让我们想象一下,200亿年前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德诺就梦到自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走近艾迪,感受友情

1、德诺太不幸了,染上了可怕的.艾滋病,还因此被周围人嫌弃。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朋友---艾迪,给了他友情,给了他快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艾迪都为德诺做了哪些事?

(给他熬菊花汤、伴他寻医、送他球鞋、陪他玩游戏)

2、在这四件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这些事对德诺有什么意义呢?

给他熬菊花汤----给他治疗的帮助

伴他寻医----给他希望

送他球鞋----给他安慰

陪他玩游戏----给他快乐

四、拓展升华

1、艾迪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为德诺做了这么多。相信你们和艾迪一样善良,面对德诺,你们会怎么做呢?

2、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课文的题目:生命的药方,谁为谁寻找生命的药方?找到了吗?仔细在课文中找答案。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板书:真挚的友情)。的确,生命有时是脆弱的,但友情,可以使他坚强;疾病有时是没有药方、无药可治的,但对于生命本身而言,友情是一剂特别的药方。

3、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呢?现在,全世界已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关爱艾滋病人的行列,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组温暖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吧!(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设计:

给他熬菊花汤----给他治疗的帮助

伴他寻医----给他希望

送他球鞋----给他安慰

陪他玩游戏----给他快乐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9

教材依据:

新课标西南师范大学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家的园子》

设计理念:

本活动设计立足于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西师版教材的批读文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平台,本文语言优美,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成,让学生从课文所展示的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园子中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体,因此,在教学中,领导学生结合批读,掌握批注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用已会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做到正确读写认。

2、能用结合批注理解课文的方法学习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教师的引导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珍惜生命,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我家园子的自由和蓬勃生机。

教学难点:借助批语,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孩子,你家有园子吗?这节课,我们跟随萧红阿姨去看看她家的园子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我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并回答: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结合旁批,了解课文。

1、你们都很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这是一篇批读课文,看看别人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批语里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园子的一些情况呢?请同学们齐读旁批,然后告诉我,从旁批里你看出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2、现在请孩子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的讲述是否和你们刚才从旁批中感受到的一样?注意带音的生字词语,读的时候用笔勾出来,然后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去识记生字的音形义。

3、教师出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点名学生读,并在读中正音。

4、请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读课文的段落。其它学生评价,在学生的评价中,教师为易错字正音。

5、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次说说园子给你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学生未曾读文之前,先让学生读旁批,并让学生说说从旁批中知道了园子的什么,让学生先有一个概念:旁批原来就是把自己读文的感受写下来。)

三、再借旁批,细究课文。

1、刚才读了课文的旁批,这课的旁批写出了读者读了之后对园子的印象,现在你读了课文,能不能学着旁批?把你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记下来?请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学着批注,把你的感受也写在旁边。教师个别指导。

2、学生汇报对课文1---3段的学习,教师选择指导:

师:从课文的旁批,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一至三段写了我家园子可爱的小动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新感受没有?(学生随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重点指导这几个地方)

生一:我从第二自然段写园子里有白蝴蝶、黄蝴蝶、大红蝴蝶等很多蝴蝶,感受到园子一定很美。

生二: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园子里不只是有蝴蝶和蜜蜂,还有晴蜓、蚂蚱等等很多小动物。整个园子一定热闹极了。

生三:我想提个问题:第三自然段的“明晃晃”是什么意思?它在这一段起了什么作用?

师:看来孩子们眼中的园子不仅是美丽的,也是充满了生机的。请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读一到三自然段。

(对课文一至三自然段的学习,教师激发学生按照刚才从旁批中感受到的学着来批注,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知道批注阅读就是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批注的乐趣。)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请孩子们找一找第四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在写呢?看来这个园子里的太阳与众不同,不知道他不同在什么地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了太阳特别亮?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排比句来凸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师:(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旁边的旁批)师总结,瞧,从旁批我们又知道了,园子里特别亮、特别大的太阳带来了一园子的健康、美丽和生气。

(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主要了解排比句,学会运用排比句。对于旁批,教师只是简单点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园子的健康而有生机的动植物把园子装点得那么美。是不是人为的让他们那么美的呢?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结合旁批。看看你能从旁批中学到什么,再学着把你从课文中感受到写下来吧!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想说什么说什么,教师着重指导这几个地方:)

生一:我从文中这句话: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感受到园子里的动物和植物都很自由,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在生活。所以才装点了这么自然,这么美丽的园子。(教师在此顺势引导学生举文中的例子来说明园子里的动物和植物有多么自由。)

生二:我从这一段的旁批中知道了作者把园子里的动物和植物都当成了人来写,使园子里的一切都象人一样会动了。(教师在这儿要引导学生从旁批中学会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自然景物。)

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思考:你也是园子里的一株植物或者一个动物,你会怎么样生活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分小组自由发言。

结合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园中的一样物体,有感情的读好这一段。

(对于第五自然段,尽管是文中的重点段,但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所以,顺理成章的放手让学生去学习。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去批注。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应该完全掌握了读文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种批读课文的方式了。)

5、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引读:你看。园子里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由,那么美好,那么有活力,站在这园子里,我抬起头来: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利用旁批,结束新课。

师:教师读课文最后的旁批,问学生:你觉得课文的语言美吗?瞧,旁批还教给了我们要怎么样去积累好词好句呢。你会用这个方法吗?那快去试试吧。

(至此,充分的利用好了课文的旁批,达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的教学目标。效果应该不错。)

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结合了这是一篇批读文的特点。充分利用了课文的旁批,让学生知道了旁批可以记下读文的感受,还可以点出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教学中一步一步的实施,达到了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的教学目的。但由于在设计时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到位,本课时安排的内容稍多了一点,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有些应该落到实处的朗读训练不能到位。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0

课标解读: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材分析:

《夜莺的歌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这篇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接着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再写在“小夜莺”的帮助下游击队员成功歼灭敌人,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教学中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接受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含义。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处于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应该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同时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易形成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些对学习本课都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蘑菇、呻吟、宛转、垂头丧气、以防万一、兴致勃勃”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评价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通过本组课文的导读语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交流对“夜莺”和“夜莺的歌声”的理解。

【设计意图:导入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预习

1、交流预习中的发现,提出不懂的问题。

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设计意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有效的课前预习可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更高效。而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情,及时调整学案和教案,做到以学定教。】

三、精读品悟

过渡语: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都能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划出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体会。

学生依次交流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和读书体会。

1、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通过理解“沉寂”,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总结读书方法——联系上下文。

(2)通过“寂静”、“宁静”、“沉寂”的互换,感悟三个词语在表达“静”的意境上各有不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总结读书方法——换词。

【设计意图:把“宁静、寂静、沉寂”三个意思相近 ,但程度和侧重点不同的词语放在同一个句子中朗读感悟,深化了学生对沉寂的理解。】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检查学生对三个词语的把握。

2、通过神态描写体会“小夜莺”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1)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2)学生朗读,全体齐读。

3、通过双关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朗读带有双关语的句子,交流读书体会。

(2)了解修辞手法——双关语。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其他带有双关语的句子。

(4)男女生分读三个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对敌人的憎恨之情。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主体行为,教师无法替代。此处设计在于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文章语言,加深对句子的体会、理解,为下节课的深入交流作铺垫。】

4、通过连续地动作描写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1)学生交流体会。

(2)通过这些动作,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通过朗读再现“小夜莺”的活泼和机智勇敢。

5、读写结合训练:通过动作描写,扩写小夜莺发现敌人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会对连续的动作进行描写,可以使文章更清晰、更有条理。而且“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借助课文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连贯的动词进行描写,从一定程度上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6、通过“好像”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总结读书方法——抓关键词。

7、思考:是什么让一个和同学们年纪相仿的小男孩有如此的智慧和胆量? 体会“小夜莺”的爱国主义精神。

8、总结课文的写作手法——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紧扣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抓重点段落,品味重点语句,使小夜莺机智勇敢形象更加丰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看板书,再读课题,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回环式深究课题,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学生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心灵的震撼,达到高潮!】

五、拓展延伸

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还有许多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敌人斗智斗勇,还有更多的小夜莺为保护自己的祖国勇敢战斗着。让我们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少年英雄的故事!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把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环节,除了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达大语文观的理念,并产生大语文学习的意识。】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 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用具: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永生的眼睛》。齐读课题。 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要求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3.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详细地复述课文

(2) 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 父亲 女儿)

(4) 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二、合作交流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4.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指生认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 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 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 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交流: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 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自己默读这句话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

(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 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 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自几的理解。

四、扩展延伸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1.请你课下写一件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本文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文章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

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

(一)默读课文,思考:

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

1、受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为什么父亲能平静地说?读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依据。指名说。指导读。

(2)、“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补充资料,想象盲童重见光明会有什么美妙的事发生。

(3)、“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品味父亲的大爱品质。读。

2、受温迪的影响(随机出示)

(1)、出示: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此时的温迪会在心里对外公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2)、出示9—11自然段母女俩对话的部分: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生分角色读母女俩的对话。

师:温迪为妈咪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妈咪做了什么,外公呢?

指名回答。

从温迪和妈妈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3)、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思考:他究竟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回答。

3、品味琳达的品质。

(1)、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

同学们,琳达此时心情怎样?伤心欲绝的她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读——(继续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琳达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回答。

(3)师: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所以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你愿意轻声地读给琳达听吗?

(课件出示信的内容: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指名读信。

思考: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回答。

三、读题解题,体会品质

1、齐读课题。

2、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指名回答。

3、再读课题。

四、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琳达的一家是伟大无私的,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这种爱心的传递,永远也没有消失过,请看——

(大屏幕出示捐赠角膜的图片及资料。)

2、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

3、总结。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

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3、进行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文熏陶。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语言描写体悟人物高尚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捐赠角膜有关,课文题目是《永生的眼睛》。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题目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检查一下你对文中字词的掌握情况。

个人读(1)读准音,②带着感情读四字词语。齐读。

2、复述课文内容,可以用到上面的词语。

三、探究文本

1、琳达一家人的行动让我们感到骄傲。文中有两处出现了“骄傲“这个词,请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琳达一开始就愿意捐赠的父母的眼角膜吗?琳达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学习第四自然段。

3、此时的琳达对捐赠角膜是什么态度?那么是什么使她改变了态度?画下父亲的话,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许许多多的人像父亲一样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孩子们,我看到泪水在你们眼眶中打转,就把你们的感情带到句子中,再读父亲的话。

、就是父亲的话影响了我,在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不仅如此,这些话,这一切行为还影响了——温迪,所以温迪才会说(出示):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5、出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那还留下什么呢,谁能说一说?课前我们提出的“永生”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爱心)

四、升化主题

琳达这一家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请看:

出示:

1、邓小平爷爷逝世之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在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普通农民工郭光明在他发生车祸死亡后,家人将郭光明的心脏、肝脏、肾脏、眼角膜让北京、上海、广州的6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或重见光明。

让我们来齐读这首诗,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4

教材内容分析:

《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还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课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和热爱之情。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本课教学适宜扶放结合,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缎、涧”等8个生字,正确读记词语。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课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2.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用大屏幕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3.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4.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分配学习任务

第一组学习骑马上天山

第二组学习天山途中

第三组学习天山深处

2.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三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五、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一)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写了天山的水、树、花等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二)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要求:抓住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

走进深处——野花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设计15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1.运用媒体素材、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将媒体素材和课文有机结合,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请有实地感受的同学具体谈一谈。

2.选择部分精彩图片和一段视频素材播放给学生观看,再让学生说说感受。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体会作家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3.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4.检查自读效果。

(l)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课新词。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漓江水”。

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演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桂林山”。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桂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读课文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