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4W 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一:课题

《散步》莫怀戚

二:课时

四十分钟

三: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注重学生对亲情、责任以及生命感慨的把握。此文是一篇记叙性强的散文,穿插两处景物对初春田野的细腻描写。

四: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后,对景物描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体会文中朴素自然的语言。学生经过预习,能自行解决生字词,理解大概文意,对深层次的对生命感慨的理解尚需进一步引导。此篇散文语言优美,可以借此改编成诗歌,不过学生只需理解到文中的对称句当中的叙事张力以及音律上的整齐即可。诗歌创作不统一要求,提供方向给有兴趣的学生自行思考。

五:教学重点

1.学习朗读,注重朗读过程中对重音、停连等技巧的掌握。

2.探究语言特点,品味文中的回环句以及对称句。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尊老爱幼等美好品德。

六:教学难点

七:教学过程

学习生字词,将正确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二十五页的读读写写。翻开共学案,更正自己的答案,对的打钩,错的红笔更正。

读关键词解释(2min)

进入课文学习

导入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讲了个什么的故事呢?洗脚这一件家庭小事里有妈妈的孝顺还有孩子对孝道的传承。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是讲家庭小事,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3min)

首先,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课文的情感节奏。把自己代入课文的情景中去。情景不同,朗读时的语速语调也不同。遇到欢快激动的场景,语速应该是稍快,语调应该是欢畅明朗;遇到哀伤忧怨的情景,语速应该是放慢,就像放慢脚步一样,语调应该是深沉舒缓的。打开伴奏,你们就是朗读者,开始吧。6.《散步》……(7min)

课文读了一遍,加上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大概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现在给三分钟时间,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散步时出现了一次分歧,出现分歧时人物的选择又如何?(3min)

分歧:母亲,孙子,我。(我为什么听从母亲呢?孝顺尊敬,因为陪伴母亲的时日已少,前文也提到,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等等,“我”是体会到时间不等人,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悄悄地带走我们身边的人。)接着母亲还是选择走小路,那是对孙儿的疼爱和理解。(6min)

刚才我们分析《散步》中的一个关键场景,出现分歧时,大概已经了解到《散步》里家庭成员有着怎样的性格。/现在我们阅读全文,留意全文中表现思想感情的句子,透露亲情的心理、动作、语言等句子,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待会请同学回答。

(母亲慈爱亲切、儿子善良孝顺、妻子温柔贤惠、小儿子乖巧活泼)(5min)

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散步中发生的分歧,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我们了解的这一条条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呀?从原文中来,作者是用语言向我们传递信息。现在我们来更加细致地赏析句子: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比如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关注词语的含义、作用,句式,作者情感等等。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来了解文章的'深意。/待会请同学回答。(各5分钟共15分钟)

景物:学习完第一单元的《春》以及《济南的冬天》,相信大家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已经很熟悉,文章有两处写景的句子分别是?大家看到初春、新绿。嫩芽都会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前一段里作者已经讲到“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紧接着描写春天这样新的生命,也就意味着熬过严冬的母亲将获得新的活力。/同样另一处景物描写,体会到春天繁荣生机同时还有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感觉。读句子,做笔记。

句式:同学们有没有找到一些句子让你觉得有对称之感的?关注标点符号,逗号,分号。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读起来富有音律感。把句子读一遍,把赏析读一遍,做笔记,把其余对称句读一遍。(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③同学们,大家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睦等)/那么作者仅仅是写散步这样的家庭小事吗?家庭小事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在其中?比如文章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句子读一遍。从动词慢慢地你可以看出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对家人的保护,背上肩负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责任,赡养上一代老人,养育年轻一代。这也是文中其中的一个主旨所在。为什么说只是其中一个主旨呢?对这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有多种解读,比如刚刚我们讲到的尊老爱幼,中年人在家庭承担的责任,或者是初春田野里人和事物的美好和谐等等,言之合理即可。

作者讲了一件家庭小事,现在我们换成同学们来讲一下家人打动你的小事,请同学们来分享。最后作业共学案阅读。(5min)

线索:朗读/分歧/评价人物/语言(景物/句式/主旨)

八:板书设计

6.散步

莫怀戚

作业:共学案阅读题。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四、1、由一个学生读诗,然后师生一起来朗读体会。(读音、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

① 读准字音

嗅( xiù ) 闻(气味) 花瓣( bàn )

罗摩衍那( mó ,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②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明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③ 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示例:母亲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母亲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母亲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④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2、学生散读,把握整首诗的朗读基调。

你认为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感情基调来朗读?

(明确:稍快,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生朗读,深入理解,体验情感。

以下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五、合作学习,质疑探究

探究质疑: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情

探究质疑: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呢?请在文中找出我变成金色花为妈妈所做的事?并说说我为什么要“暗暗地”、“悄悄地”做这些事情?

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还瞒着妈妈。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为金色花?

金色花是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3、篇末,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而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坏孩子”: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到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一声不说就走,把妈妈急死了。

而“我”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事而高兴,还要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才好,于是向妈妈撒起娇来了。

六、拓展延伸

你还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事物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我要变作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离。

我要变作手,代替她做烦琐的家务劳动。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发卡,我要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她更加年轻漂亮。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节目,逗妈妈开心,让她笑口常开。

假如我变成了一盏灯,我要为妈妈照亮夜行的路……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伞,我要为妈妈遮风当雨……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椅子,我要让妈妈下班后坐在椅子上消除一天的疲劳……

板书设计:

三 母亲 孩子 (金色花——圣树)

纯真的母子之爱

《金色花》《金色花》次 祷告 散发香气

嬉 读书 投影书页

戏 拿灯(去牛棚) 恢复原形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总体构思】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铺开。《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习惯养成教育定位于:

1、继续学习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习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

这里习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

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平可深可浅,因而学习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习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

是,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

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

【教学板块】

一、导入

(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近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

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

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

三、质疑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

1、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2、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四、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1、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2、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3、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五、积累

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

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六、作业

1、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2、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925年1月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这次教材选编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课后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新课

a.作者简介。

b.生字释词(点击幻灯片)

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质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五、拓展

练笔: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下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二、合作探究

[设疑探究](1~4段)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课件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提示: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

③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教师小结]

①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②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③看得出神、惊呼跳跃……从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朗读研讨](5~12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学生朗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

引导问题探究,解决好如下问题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课件出示问题:

A.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B.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C.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互动小结]

这一幕,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文中“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但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体验拓展

1.阅读周粲的《满天的风筝》,将他的这篇文章和本问文做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何不同?

2.现在离周六还有X天时间,请大家抽空做个风筝,一起来操场上放风筝。

【教学感悟】

《风筝》一文,意蕴丰富,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使读者面对同样的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以人为本。教学中拟让学生反复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合作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

3、准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

4、成语积累。

【教学重点】

1、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习文言文困难的原因:

⑴ 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

⑵ 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

(语言障碍:词、句。)

2、中考文言文考点①字词解释。

⑴ 翻译句子。

⑵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针对以上内容,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

⑴ 从整体到局部。

⑵ 从熟读到理解。

⑶ 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

基本方法:

⑴ 字词的理解,要重视语言环境。

⑵ 要从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词的含义。

二、利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狼》

1、作者,文章简介。

2、朗读课文。

要求:

⑴ 语言准确。

⑵ 顺畅。

⑶ 读出语气。

3、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的诠释弄清文意)

4、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一词多义)

苫蔽:覆盖,遮盖

犬坐:像狗一样坐着,犬:名词作状语

洞:打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遂:钻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假寐:假装睡觉

(教师指导重点词的理解,学生翻译句子(提问))

⑴ 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状语后置句,如故是状语,翻译时应回原)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去:离开犬:像狗一样,是动词坐的状语

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方,才盖:原来

这才领悟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⑷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哉:表反问的语气词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5、提出问题:

⑴ 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⑵ 屠夫和狼搏斗有一个过程,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每段都用一个字概括

记叙: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

议论

6、分组讨论、探究:

⑴ 让学生分组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狼与屠户的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概括。)

明确(板书):

屠户:机智、勇敢

形象

狼:狡猾、凶残、贪婪

⑵ 课文中的“狼”真的.是在写狼吗?究竟比喻什么?这则故事读完了之后,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便可)

小结: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面对像狼一样阴险、狡猾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三、小结: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四、根据板书提示,试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

说出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如: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六、作业留置

1、展开想像,把本文改成一篇白话故事

2、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狼凶残,贪婪的形象,而事实上,狼有时也很温顺而有爱心,查找有关狼的资料,试着给狼一个公正的评价。

【板书设计】

记叙: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

议论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献精神。

2、难点: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两个班,整体素质良好,学生诚实,有爱心,对待学习积极,刻苦。但大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滞后。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三、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2、了解作者:“两弹”指氢弹和原子弹。

四、整体感悟

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五、小结:(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第2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中心:

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邓稼先

1、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2、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鞠躬尽瘁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死而后已

4、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记叙、议论)

5、我不能走——默默奉献(抒情)

6、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

教学反思:

邓稼先,我国的“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以这个主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随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也试着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学生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探究,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这首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设计思路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它是泰戈尔《新月集》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这首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1、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设计了“美读亭”,试图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因此,我设计了“品诗轩”,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去体会诗人通过奇特非凡的想象来表现至纯至美的童心。

3、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我又设计了“创意阁”,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放飞联想、想象的翅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朗读方法,使学生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从而把握这首诗的意境。

(2)通过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大胆想象,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去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去完成联想、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通过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现了至纯至美的童心。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揣摩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诗歌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2、诵读法

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朗读,在停顿、轻重、节奏、情绪等的处理上着重指导强调。朗读可由听读、试读、仿读、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形式多样。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

3、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纸船》诗人通过奇特、美妙的想象,表现了至纯至美的童心。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并放飞自己联想和想象的思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纸船)大家都放过吗?很好,那么你们回忆一下放纸船的经历。把时间、地点、当时的感受甚至放的招式都可以向大家介绍。(学生自由发言)我们看到这纸船,就会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种感觉特美好。今天老师就来帮你们找回那种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纸船》,看看能否从这首诗中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经历。)

大诗人泰戈尔把自己放纸船的经历写成了一首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诗歌《纸船》。

2、检查自主学习: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二、美读亭

1、听读: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朗诵,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并适当标注。

2、试读:自己试读,读出节奏和重音。(可以参看大屏幕。)

3、仿读:教师播放录音,学生仿读。

4、指名读,师生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指导朗读:在朗读的时候要做到:

(1)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诵。

(2)注意节奏和重音。

(3)语气语调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6、赛读小组内赛读,推选最好的再进行比赛。

宣布比赛规则:同学们当评委,负责找他们的优点,谁的优点多谁获胜,老师当主持,负责宣布结果,并发给奖品。(纸船)

7、齐读。

三、品诗轩

1、内容探究

(1)默读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

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首先想到: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渴望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然后想到

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诗人写“纸船”为了歌颂什么?

明确:童心的天真,童趣的自然。

2、写法探究

(1)这首诗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奇特非凡的想象?为什么?

(2)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处用词?说出理由。

3、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过渡:歌唱家告诉我们:乘上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到达那最美的地方,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让我们文采飞扬。通过刚才的品读赏析,也打开了我们思维的闸门,下面,老师想看看我们同学谁的联想、想象力最丰富?)

四、创意阁

放飞联想、想象的翅膀(把同学分成三组,各组自选一个主持人,每说出一个加10分,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1、(大屏幕)波浪线

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答:波浪线。

问:那么,由这条波浪线,第一小组的同学定会浮想联翩。

2、(屏幕显示)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画面:即水滴图,你们想到了什么?请第二小组的同学奇思妙想:

3、出示“1+1=1”,问:“1+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看它到底能够表达些什么含义?

结束语:想象,要冲破牢笼,让思想自由驰骋于古今中外;想象,要求新求异,努力创造新形象,表达新思想。同学们,让你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在写作的天地中自由的翱翔。

五、积累深化:如果你也有一艘载梦的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板书设计

纸船

泰戈尔

①希望纸船让异地人得到

②想到用纸船载花平安到岸上→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表现了童真稚趣

③想到天上的船放下来比赛④梦见睡仙坐在船里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一、设计说明

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学生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教学本文,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就生发出的问题展开自由研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成人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激趣

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别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作者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1、学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细致、含义深刻或者难以理解的语句。

2、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__(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我’非常__(愤怒),折断了风筝;中年之后,‘我’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感到__(不幸或懊悔);‘我’希望得到小兄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的心越发地__(沉重),并感到了一种__(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精读段落,合作探究

1、分层次朗读3—11段(男女生分开读或小组分读),快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我”想补过而不得。

2、合作探究,围绕下列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①“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②找出文中细致描写小兄弟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找出描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揣摩用词的准确性,并对“我”的形象进行评价。

④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对“我”而言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⑤谈谈自己对儿童做游戏的看法。

⑥“我”想补过,但小兄弟“全然忘却”了我的过错,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⑦为什么小兄弟忘却了,“我”的心反而沉重起来了?

(四)各抒己见,深挖主题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一定有很多感悟,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探讨一下文章的主题呢?

提示:可以从“我”作为长兄的角度、小兄弟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来探讨。

四、拓展延伸

1、适当引入《三字经》《千字文》中对于“长幼尊卑”道理的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兄弟为什么会震慑于“我”的威力。

2、引入鲁迅的散文诗《我的兄弟》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作者由《我的兄弟》的主题“不尊重儿童的正当的爱好,会陷入即便请求原谅也不能释去感情重负的境地”,到《风筝》的主题“召唤人们驱除这种‘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变化。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物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每一段观察角度、观察的对象各不相同。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课文有两幅插图,其中“落叶、雁群”与课文描述情景对应。“成熟的庄稼”“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揭示了秋天更多样的特点,留给读者对于秋天美好的遐想。

教学目的:

1.认识“秋、气”等6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认识首次出现的“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第个小组一份字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观赏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板书课题——秋天,引导识记“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要认识的字,注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一一出示生字,讲解识记方法

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

A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树”“叶”“会”.

B课件出示“叶”,让学生说说发现这个字里有几个以前学过的字,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叶”。动画呈现“口”和“十”两个字慢慢靠近组合成“叶”

C“树”和“会”讲解同“叶”。

D指导读“了”轻声。

(2)开车读(带拼音的生字)。

(3)去掉拼音读生字(课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分小组读)

(4)教师出示词语(:

秋天 天气 树叶 黄了 飞了大会

一片片 一会儿

(师重点教读“一会儿”儿化音)

2、出示:带“一”字的句子。

一一片片落叶

一群大雁

一会儿排成

排成个“一”字

(1)指名读

(2)齐读

师小结:中国的汉字可真有趣同样的一个字可变调读出三个音太神奇了。

(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循序渐进)

三、再读课文、积累应用

1、师配乐范读。要求: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

2、认识自然段并做标记。

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认识每段开头出现的两个空格就是一个自然段的开头。

3、多美的`秋天呀!学生自由读,思考:秋天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生答)

指名读(指导朗读)

4、辩别:“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生读,引导学生想像“一片”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飘落。

(2)课件演示辩别出一片树叶和一片片树叶,比较不同,体会“一片片”表示落叶很多。

(3)指导学生朗读名子,抓住重点词“一片片”体会飘落树叶很多。

5、师生配合读(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

天气

,树叶

一片片叶子

天空

一群大雁

一会儿

一会儿

啊!秋天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四、拓展延伸

总结升华

秋天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啊!秋天来了!

(1)

指导读好感叹句。

(2)

以“啊!秋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句式抒发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 天气 一片片 树叶 叶子

飞了 一会儿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词语,快速过渡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并且在导入时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完成学习目标做好准备。)

二、指导书写

1、学习撇、捺的写法。

我们首先来练习两个笔画的书写,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2、请学生找出生字中的两兄弟——“了”“子”,比较发现同异:“子”比“了”多一横。

3、指导学生书写“了”

(1)田字格板书范写,请学生说说有几笔,学生集体书空。

(2)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教师提示书写要点。

4、“子”字的书写指导步骤同上,注意横略长,写在横中线上。

5、指导书写“人”。

(1)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强调书写规则:先撇后捺,呈三角形,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两个笔画收笔处在一条直线上。

(2)学生练习。

6、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1)观察比较“人”与“大”中“人”的区别,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在书写时占格位置的不同。

引导学生明确“大”像人的正面,有手有脚。要先写长横,再写“人”。长横在横中线偏上位置,“人”从上半格的中间处起笔,撇高捺低,但相差不是很大,都从竖中线上起笔。

(2)教师一笔一笔做示范,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7、 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范例,纠正;学生再练写一个字。

8、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指导书写,完成本节课中要求会写的字的书写训练,同时注重对写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迁移法来书写生字,为书写更多的生字做好准备。教师总结了“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写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其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板书设计:

秋天

天气

凉了

树叶

黄了

大雁

南飞

天空

蓝 高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注意积累重要字词;在课堂学习中学习能结合文意品味语言,解释词义。

2、通读课文,能把握文章情节,概括文章内容大意。

3、在深入的品味中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解读。(难点)

教学流程预设:

一、导:

师:猫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动物。今天课前,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关于猫的视频材料,请大家欣赏。

生看视频“世界上最搞笑的猫”。

师:看了这段视频,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你觉得猫是怎样的小动物?--生谈看法。

师: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先后养过三只小猫。从这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他又感受、领悟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猫》。

二、读

1、请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读完文章后,你最想弄明白的又是什么?

2、生谈自己最想搞明白的问题。

3、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请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物?又写了什么事?--师生互动明了

三、议

1、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小猫跃然纸上。如果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你选择,你会领养哪一只小猫?

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在师生互动中追问如下问题:这只猫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关键语句。

以下为备用材料:

(1)关于第一只猫

特点:活泼可爱

关键语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品味其中的比喻句、词语滚来滚去等)

(2)关于第二只猫

特点:更活泼更有趣

关键语句: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品味其中的动词)

(3)关于第三只猫

特点:忧郁懒惰

关键句: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品味若有若无)

2、师:然后,这三只猫的结局各不相同:他们或者病死、或者被抱走,唯有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为什么?也许就是因为这只猫的忧郁懒惰,也许就是因为它的外表丑陋,让人既可怜又可厌,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四、析

假如,一切可以从头再来,你认为文中的“我”会更愿意再养哪一只猫?

1、对第一只猫

“我”的.态度:感觉到它的可爱,讨人喜欢,对它的病亡感到一缕酸辛、可怜,表示要再要一只。

2、对第二只猫

对它的被捉感到怅然、愤恨并咒骂,对它的丢失很不高兴,心里牵挂;好久不养猫。

3、对第三只猫

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决定自此,永不养猫。

五、辩

然而,虽然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猫终究是猫,它是不能说话的,生活也无法从头再来。因此,作者只有用质朴的语言、动情的叙述告诉我们他的教训和反思。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中读懂他的思考呢呢?

1、有人读了文章后得到了这样的启发: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让自己活泼些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人到集体中去。

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师生互动中完成对文章主题的多元解读。以下为备用说法:

(1)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该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该适当地注意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3)从家里人对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对人时不能以外貌和性情来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

(4)三只猫都是社会中的弱小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作为社会中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六、结

1、师:正如刚才同学们多样化的理解和感悟所告诉我们的那样,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一样的收获。但《猫》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有善于反思、勇于自责的精神,要学会从生活和经历中感悟做人的道理,这一点是相同的。

我跟大家一样,读了文章后也有不少想法。我想借这么一首小诗表达我的感受:活泼可爱小猫咪, 病死亡失人惋惜。

忧郁懒惰丑陋猫,受辱冤死引深思。

2、生完成小诗填写并交流。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学法导引]

《风筝》是一篇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散文诗。文中回忆了“我”粗暴地毁掉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少年往事,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字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课时训练]

一、《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作者 ,原名 ,字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 ) 瑟缩( ) 什物( ) 苦心孤诣( )

宽恕( ) 丫杈( ) 惊惶( ) mú( )样 nüè( )杀 jué( )别 伶dīng( )

huǎng( )然大悟

三、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 )

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 ( )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 )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 )

四、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填字(每空填1字)。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 )他风筝,( )( )他放,( )他放,我和他( )( )放。我们( )着,( )着,( )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于是二十年来豪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虏杀的这一暮,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拂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3.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

(1)表达愉快心情的,如:

(2)成语中带“苦”字的,如:苦心孤诣

4.请用下面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尘封 肃杀 傲然

课内精读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5.作者为什么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6.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的心情。

7.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孩子们”的心情。

8.“我”为什么向来不喜欢放风筝,不但不爱,而且嫌恶他?

9.第三段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题、作者。

2、领略民俗风情。

3、体味语言、情思。

三、达标导学: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诵读课文。

1、常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语言

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四、探究交流:

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糕点7、送灶王8、换门神9、除夕夜10、拜新年

五、作业: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同学们都对自己的家乡的春节做了调查,并且写成文章,刚才我们也交流了习作。同学们谁说一下:作者几十年前过年的风俗跟现在过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们民族过年的习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那些期盼?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四、作业: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荷叶母亲》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七年级语文下册《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种方式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

3.学习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4.体验人间真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托物抒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深层品位诗歌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以“情”牵引,以“读”强化,以“问”贯穿,以“悟”延伸。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课前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渲染气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聆听母爱

1976年7月28日深夜,唐山,在一间温馨的小屋里,年青的母亲正在缝补衣服,九个月大的孩子已经熟睡。忽然,一阵地动山摇,一声巨响过后,房屋垮塌了,母子俩被埋入废墟中。所幸的是,房顶的预制板是斜压下来,他们都没有受伤。但是房屋垮塌严重,只能等待救援。三天过去了,由于严重脱水,母亲的奶水没了。孩子的哭声渐渐微弱。年青的母亲心碎了,这时候,她摸索着将身边的缝衣针,毅然的刺进自己的手指。然后将刺破的手指放进孩子嗷嗷待哺的小嘴。第八天清晨,救援人员终于掀开了压在他们头顶的预制板,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啊,孩子脸色红润,宁静而安详,在早已死去的母亲怀里,睡得正香。在他的嘴里,还含着母亲已经僵硬的、发白的手指……

母爱是伟大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对母爱做过热情的讴歌。有首歌词写得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同感受作者所要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母爱

1、走近作者,了解冰心。

师:冰心,大家熟悉吗?

生(介绍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小学时学过冰心的作品《忆读书》《山中杂记》《再寄小读者》。

师补充: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心人,课外已经对作者做了全面了解。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母爱、童真、自然美。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学生批注)读冰心的的文章,犹如欣赏晴朗的夜空中晶莹透亮的星星,简单清澈,让人心醉,而后在胸中留下一些美好的情思,余韵悠长。

2、范读课文。

师:《荷叶 母亲》就是这样的一篇美文,她是一首散文诗。既有散文的形式和内容,又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文就应当美美地朗读,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请大家做好三件事:①勾画出本课生疏的字词。②注意听老师朗读的语速、节奏、感情的.变化。③标示出自然段的序号。

3、积累生字难词。

师:在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难以理解的生字词?查一下工具书,对照注解,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生(学习理解):并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瑞:吉祥的。菡萏(hàndàn):荷花,本文应该指含苞待放的荷花。徘徊(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欹(qī):倾斜。荫蔽:遮蔽。花瑞:花开的好预兆。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适意:舒适。亭亭:①形容高耸;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遮拦:zhē遮挡,阻挡。

4、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师:听老师美美地朗读了一遍,大家想不想也来美美地读一读,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全文。

(生读课文。)

师:读完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究竟是重在写荷叶,还是母亲?(母亲)表达了什么感情?(对母爱的赞美。)

三、研读赏析,品味母爱

1、品味重点语段,品味情感。

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师:作者是怎样由“荷叶”想到“母亲”的,找到作者心灵受到很大触动的句子,或者说,找到“过渡句”。(“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师:作者为什么而感动?(因为荷叶保护红莲。)

师:荷叶是在什么情况下护红莲的?(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师:荷叶是怎样护红莲的?(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师:作者怎样描写荷叶的?抓住了哪几个关键词?

(“慢慢”“倾侧”“覆盖”……。)

师:我们品读语段,就要学会抓住那些具有感染力的词语,饱含感情的语句,或从修辞等角度去赏析。谁来读一下这句话,读出轻重。

(学生朗读此句,读出轻重的处理。)

师:作者看到这一幕,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继而“深深的受了感动”。

师:作者被谁感动?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它?

(荷叶 “勇敢慈怜”。)

师:“勇敢慈怜”的意思是勇敢、慈祥、怜爱、怜惜,它常常用来形容人还是物?(人)形容哪一类人?(母亲)

师:梳理一下,在看红莲被荷叶保护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师小结过渡: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感到烦闷;白莲凋谢,红莲亭亭,害怕红莲也遭受白莲的命运,不适意;红莲被雨打的左右敧斜,无法可想;红莲被荷叶保护,不宁的心绪散尽,深深地受了感动。

②“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此时,作者刚好依偎在母亲身边,于是作者由“荷叶保护红莲”联想到什么?(母亲爱子女)

文章写到这里,你觉得作者应该情不自禁的高声赞美谁了?(母亲)

师:课文在哪一段赞颂母亲的?(最后一段。)

师:一起来朗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读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样的柔情,要用温婉的语调,要读出对母亲的依恋。读快了是读不出味道来的。 (范读后学生再读。)

师:谁能对这段话进行赏析?(两个修辞,一种是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还把人生中的挫折比作心中的雨点。最后一句是反问,语调也非常好。)

师:嗯,用了比喻,反问的修辞,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赏析文章,就应该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再加上四个字,直抒胸臆。你们看,母亲啊--这是呼告(旁批)。还有--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里人称变化了,直接抒情。

师:“心中的雨点”指什么?(生活中的困难,磨难。)

师:对了,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心中的雨点”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能不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心中的雨点”?(运动场上的泪水,成绩考砸后的忧伤,同学之间的摩擦……)

师:“荫蔽”是什么意思?(母亲对我们的呵护,帮助,鼓励,支持……)

师:当心中“雨点”来临的时候,我们的母亲就给我们呵护,帮助,鼓励,支持。你能谈谈母亲都给过你怎样的“荫蔽”吗?

(生讲述:雨中的守候;一杯温温的牛奶;发烧时额头温柔的手……)

2、品味文章写作的妙处。

①文章最后一段话其实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你能不能用“语文术语”说说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文章的主旨段、画龙点睛、升华情感、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师:作者通过写荷叶护红莲,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抒发对母爱的赞美。老师再介绍一个术语:这种借托某种事物抒发自己感情的写作方法,就叫做“托物抒情”。 如果借托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志向,则叫做“托物言志”,如小学学过的课文《落花生》。

另外,作者把荷叶比作母亲,把红莲比作我,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思考一下: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在文章的前面,有没有铺垫?(祖父的话:“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对了,前面的“借花喻三姊妹”为后文的“荷叶喻母亲,红莲喻我”做下了铺垫,形成完美的“前后照应”。

四、感情朗读,颂扬母爱。

师:这篇文章文辞兼美,情意浓浓。让我们感受到:母爱就是那口渴时候的一杯清茶,是夏日的一丝凉风,是冬日的一束暖阳。如此的美文,大家想不想和着音乐,怀着对母亲的敬意,再来激情朗读一下。在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最感人得句子,多读几遍,读出母爱的味道。并试着背诵课文6--9自然段。

(播放背景音乐《母亲》,学生诵读课文,抽生朗读并点评)

五、拓展延伸,抒写母爱

师:大自然中的荷叶在风雨中呵护红莲的情形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生活中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也许母爱并不惊天动地,歌唱家阎维文在《母亲》中唱到:“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无论是一次回眸,还是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情郁于中,发之于外。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模仿本文借助某一种具体的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如:母亲啊,你是____,我是____。四人为一组,比比看谁想像最丰富,写的最好最美。

学生讨论,抒写,展示。

母亲啊,你是港湾,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地方?

母亲啊,你是雨露,我是禾苗,除了你,谁能滋润我干枯的心灵?

母亲啊,你是大地,我是种子,除了你,谁能让我茁壮成长?)

师:大家写得都很好,再认真修改一下,就成了一首小诗,把它送给你的母亲,她肯定会乐开花的。因为老师我也是一位母亲,我正在付出母爱,同时,我也是一个女儿,我还在享受着浓浓的母爱。

六、课堂小结,珍藏母爱

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冰心的《荷叶 母亲》,晶莹璀璨,耐人寻味。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谢谢!妈妈,你辛苦了!妈妈,我爱你!)

其实,一声“谢谢”远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让我们将“母爱”珍藏心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帮母亲洗洗脚,刷刷碗,拖拖地,再陪母亲散散步,说说话,聊聊天,以我们的寸草心,略报三春晖吧!

最后,让我们一起表达我们的祝愿:祝我们的母亲,祝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幸福!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优美的语句。

2、认真修改课堂练笔,写成一首小诗送给母亲。

3、课外阅读《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板书:

荷叶 母亲

冰心

荷叶 护 红莲

对母爱的赞颂

母亲 爱 子女

( 托物抒情 借物喻人)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要求学生练习默读和朗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写的是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两个骗子利用,上演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最后借小孩之口说出真相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揭露了人性中虚荣自私的弱点,告诫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本文的特点是故事题材虚幻奇特,描写语言精巧多变,行文结构引人入胜,表达主题深刻凝重、

二、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记忆中有些什么美好的回忆呢?是在父母不经意间翻越墙头,到隔壁邻家树上采摘新鲜桑葚的顽皮?还是曾几何时在胡同槐树下悉数漫天的繁星,听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星空中那美丽的童话?这些时光都已匆匆流去,但是幸好我们还有童话、有人说,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读些童话,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童话世界,化身为童话世界的一员去游历一番,看看童话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诵读时不要求全班齐读,而是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进行,可以是有声的朗读,也可以是无声的默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审美情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和原初体验、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自己的,也听别人的;然后选出代表向全班做介绍、最后,每人在纸上写下自己经过交流后的感受、这一环节意在既培养有感即发、真情表达的习惯,也营造班级氛围,影响和感染其他同学、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一千个人眼中就与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对这篇童话已经非常熟悉,不知读过几遍、但每次读来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读来都会有更深的思索、童话大师安徒生把一个不合常理的事情写得如此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同时又感慨颇多、人性中虚荣自私的弱点有时是那么的可恨,小孩子般的勇敢诚实又是如此的可贵、每个人都应该保留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写了什么、

先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教师随机点几位学生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共识:这篇课文讲述了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两个骗子利用,上演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最后借小孩之口说出真相的故事,揭露了人性虚荣自私的弱点,告诫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四)三读课文,选择学习主题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直觉爱好,就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方面自主展开学习,作为自己的“小快餐”或“开胃羹”,让自己的直觉爱好得到基本满足——或“甜食”,或“辣味”,或“烧烤”,因人而异,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后,分小组交流,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说说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理由、

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没有统一标准、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习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共同选择确定一两个学习主题,作为“正餐”或“主菜”,一同展开深入的品味和细致的赏析、

共同选择学习主题时,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复论证、慎重确定,力求既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向,也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提高、

共选学习主题的基本原则是“两特一先”,即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有语言学习的独立选项时)语言学习优先、其中,“本文特有的”,既可以从文体特点方面考虑,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考虑、

共选的学习主题如果有少数学生在自选式学习中已初步学习过,那共选式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细化、深化各自的学习;如果与大多数学生的自选式学习主题相同,那就以自主提问、自主探究、最后共同讨论的学习方式进行,使学习一步步走向细化和深化、

教师准备参与发言要点:

1.描写语言精巧多变:课文第5段是对皇帝进行心理刻画,写得十分精彩,值得反复品味、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但他转念一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相信,这是第一次转折、接着是第二次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滑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写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点,写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如"愿上帝可怜我吧!""我的老天爷!"写眼睛,一再写他睁得怎样大,写语言,对一些词语反复使用,极力描写老大臣对子虚乌有的衣料的赞美,和前面说的"诚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意味,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2.主题的深刻凝重:对于有人说这篇童话的主题仅仅是揭露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你同意吗?(点拨:文中也有对普通民众的描写,区别在于嘲讽程度不一样,对前者是尖刻的,对后者更多的是同情、特别是借由成人对立面的无知无畏的小孩之口说出真相,恰恰揭示的是一种成人虚伪、自私自利的人性弱点)

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精明:因为他们善于抓住他人的弱点,从而使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自信: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计划可以成功,所以才能在大臣,甚至皇帝面前镇定自若的实施骗局、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两面性,要学会客观辩证看问题、

3.故事题材的虚幻: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点出课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皇帝爱新装到了痴狂的地步,爱慕虚荣,奢靡无度,这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但提示学生:现实中有这样昏庸到这种地步的皇帝吗?这样他的国家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作者偏偏这么写,这就是童话“来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地方,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不合常理的事情写得理所当然,同时告诫世人、

(六)五读课文,积累新词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炫耀称职妥当呈报滑稽陛下精致头衔爵士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则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妙语佳句的范围很广,既可能是文学类的细腻的感性描写,也可能是论述类的深刻的理性阐述,还可能是实用类的简洁的事理说明、

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显示出了骗子的高超智慧,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次有力抨击、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像爱慕虚荣的皇帝,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说谎的大臣们的人呢?我想他们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人越长大,虚荣心就会越强,往往会被虚荣、自私自利占据着头脑,一不小心就会跨越正义的边界、童话是一代一代孩子延续做下去的梦,孩子们会慢慢长大,知道这个梦叫做童话,于是不会再相信、但其实成人世界一样需要童话,多保留一点童真,从童话中找寻快乐,净化心灵,这是老师对你们以后人生选择的一点建议、

同时,适时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绍:

安徒生14岁就离开了家乡,在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饥饿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以及人们的鄙视与他结了不解之缘、但安徒生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得以成功、安徒生生前也写过三部自传,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安徒生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安徒生童话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无人能够企及、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皇帝的新装》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伪、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白雪皇后》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海的女儿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并把它用笔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