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W 次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诗六个生字,认识二类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这首古诗。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

3.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准备:庐山风光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

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1.庐:简陋的房子;姓。(注意里边不是卢)。组词:庐山、庐舍、茅庐。

2.三顾茅庐:1.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2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3.瀑:瀑布、飞瀑。炉:火炉、锅炉、炉子。遥:遥远、摇不可及、遥控。疑:怀疑、疑问、质问。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

三、小组合作,根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

四、配乐朗读本诗。

五、尝试背诵古诗

六、古诗大擂台,背一背,看谁会背的李白的诗多。

七、补充《早发白帝城》。

诗意:黎明,为我送行;彩云,笼罩着白帝城。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载着我的欢乐,穿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峻。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首有白龙跃出,囚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

八、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写生字。

九、板书设计。古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2、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1、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2、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3、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沙滩上我们所编织的童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体会小伙伴们纯真可爱。

1、体会文中小伙伴们在沙滩上编织童话的童真、童趣。

2、联系自身感受童年的天真、快乐,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喜爱与怀念。

3、识字读文,读懂小伙伴们在沙滩上编织的童话。

4、体会小伙伴们的天真可爱,感受童年的纯真美好。

两课时。

生字词卡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插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课外书,听过不少童话故事,其中你们最喜欢的是哪个童话故事?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交流。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梳理问题:

1、童话故事都写在书里,怎么会在沙滩上?

2、沙滩上的童话进了一个什么故事?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沙滩上的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提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找出文中生字词,读读记记。

3、分段指名读课文。

4、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5、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以下生词,学生认读。

相约 城堡 补充 编织 驾驶 凶狠 装上火药

比赛 救出 忘记 魔窟 轰塌 赞赏 挖地道

(2)从词中抽出本课生字,开火车认读、扩词。

(3)说说:学习这些生字要注意什么。

(4)教师强调识字重难点。

“狠”右上方没有点,与“狼”区别。

“挖”右下方是“乙”,不是“九”字。

“补”是“衤”做出偏旁“礻”。

“装”是上下结构,上方是“壮”,下方是“衣”。

(5)学生书空字形难点,巩固识记。

6、同桌比赛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三、理解课文:

1、思考:这沙滩上的童话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指名反馈,评议补充。

3、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在沙滩上玩耍,用沙子堆成“城堡”、“围墙”,并编织着勇士从城堡中救出美丽公主的童话,由于玩得太投入了,把妈妈当成了被救出的公主。

4、学生正确、流利地分段读课文。

理解:文中的“这里”指的是什么地方?

想象:我们在沙滩上都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5、指导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沙滩带给“我们”的快乐。

6、教师质疑:沙滩是我们的快乐天地,我们是怎样在沙滩上编织着勇士救公主的童话故事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认真地读一读后面的课文。

第二课时

生字词卡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插图。

1、认读词语。

凶狠 相约 补充 装上 挖土 比赛 得救 忘记

2、指名说说:哪里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快乐天地?

3、教师设疑导人课文的学习:我们是怎样在沙滩上编织童话的?

想象着沙滩上这个童话故事,和同桌一起有感情地把课文2~5段认真读一读。

4、指名反馈、评议、引导学生深入读文。

我们在沙滩上编织着童话。我们用沙子堆起的城堡成了一座魔窟,我们自己成了攻的要魔窟的勇士,我们用挖地道的办法,炸平了城堡,炸死了魔王,救出了美丽的公主,而亲爱的`妈妈就是我们救出的公主。

5、讨论:从这个沙滩上的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觉得文中的“我”和小伙伴们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天真、可爱)

6、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我和小伙伴的天真可爱?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引导体会文中描写我和小伙伴们动作及对话的词句,体会“我们”的天真可爱,并进行朗读指导。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8、品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我”那时的心情。

(1)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一段。

(2)学生思考:这段话,表达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呢?

(3)学生反馈,评议、交流。

(4)教师小结,引导体会“我”那时沉浸在自己所编织的童话故事中的忘情心理。

(5)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9、师:这沙滩上的童话中有城堡、魔窟、魔王、公主、勇士……,多么吸引人的故事啊!现在就请你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编得更完整、更生动些!

10、小组合作编故事。

11、指名反馈,评议:哪个小组编得好?好在哪里?

12、拓展体验。

(1)师:这沙滩上的童话如今又成了同学们口中的童话,多么有趣!是啊,我们的童年总是生活在这多姿多彩的童话故事里,你们是否也有像文中小伙伴相类似的经历,跟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

原有情况分析(双基掌握程度、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习惯等)

本班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好学上进,接受能力也较强,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浓厚。通过一年的学习,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尝试合作学习,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并能正确写字,书写规范,掌握字的音、形、义,理解常用词语,并进行简单的运用。绝大多数学生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能说会写一句或几句话,意思比较完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背诵指定的课文。当然,也有一些在学习上暂为落后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不高,做事有头无尾等。针对这些问题,本学期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所获得的成功和乐趣。

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与“识字”、“课文”组成。“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5课,共23课。1、关于识字。本册继续采用“识字分流”的办法安排生字。全册共安排生字406个,其中要求会写的为276个,另外的130个只要求认识。“识字”课有三种形式:(1)词串识字。(2)看图会意识字。(3)形声字归类识字。2、关于课文。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3篇,其中韵文6篇。有些课文内容与秋季风光有联系;有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有些课文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等。3、关于练习。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

教学重点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和写话。教学难点是学会字词并运用字词、口语交际和写话。顺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规律,将采取模仿、迁移等训练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养成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2)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406个生字。并掌握课本安排的27个常用偏旁。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6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语句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

(4)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的大意。&6、写话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

(3)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的言语交际的本领,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内容写下来。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视听与思考相结合,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适时演播,恰当讲解。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5、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晨诵”、“午读”的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强语文素质。坚持写小练笔,打好作文基础。

7、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

(1、充分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

(2、欣赏美文佳句。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2、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

(1、趵突泉泉水有何特点。

(2、有关趵突泉的历史故事。

教学重点(即难点):

趵突泉泉水有何特点。

创新点: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而骄傲。济南有闻名全国的泉城之美称。趵突泉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权。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景。请同学们走进大师笔下的趵突泉,走进我们自己发现的趵突泉吧。

请大家先共同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感悟文章的美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全文朗读,在读熟读通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语句抄录下来。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喜欢的原因。

2。根据自己选择的任务选择资源,利用老师给与的资源,或自己搜集到的资源整理复制有关趵突泉内容的资料。

3。各组合作汇总进行材料整理。注意不要大篇幅的复制,注意语言的修改。

4、小组合作,整理成展示的文稿,从不同角度给大家讲一讲你对趵突泉的认识。

5、根据全班汇总,小组合作做一份有关趵突泉的综合小报。

三、总结全文:

学生通过读、找,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享受。在共同合作中能找到更多的有关趵突泉的知识,探究趵突泉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深的去热爱自然,享受自然,有自己的笔去描绘自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添"口"歌》是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一的最后一篇课文,属于读儿歌识字。这首儿歌中,独体字加上"口字旁"变成合体字,向学生渗透了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儿歌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列出会认字,会写字的示例,并学习新部首"口字旁"。课后练习的第二题"编一编",可以让学生仿照儿歌的形式自己来编一编《识字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了解儿歌内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儿歌。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初步认识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规律。

3,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能正确通顺的朗读儿歌。

2,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并能运用生字组词说句。

难点:认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四,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生字词卡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课件出示:闪光的礼物盒)

2,师: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礼物盒打开(出示谜语带配音)

东南西北四道墙,围在一起四方方。

你要问它啥意思,鼻子下面嘴一张。

(画外音:小朋友,你知道我是什么字吗)

课件出示;卡通"口"字自述并配音:

我的名字叫小口,今天我来找朋友,

我的朋友在哪里请你们帮我来认一认。

(设计意图:教学开始,通过课件出示礼物进行猜谜语活动,创设了一个能把学生领入意境的学习情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师:你的朋友在这里。我们先和"口"的老朋友打声招呼。

出示字卡:门下刀上几(用开火车的方法让学生边读字边组词。)

4,师:谁来试着认一认"口"的新朋友

出示字卡:合欠未(学生试读并组词,发音不准的老师纠正。学生齐读。

师:"口"字和独体字宝宝交朋友,转身一变成什么字有的字你们认识,真了不起。有的字你们不认识,怎么办没关系。它们藏在《添"口"歌》内,让我们来把它们认一认。今天我们来学习《添"口"歌》。板书课题。

(二)组织游戏认读词语

1,师:同学们可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按老师提示来做。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用○和△分别画出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反复拼读。

(2)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凭借教材中所有文字都有拼音的优势,借助学生已掌握的拼音能力进行自主识字,自主学习采用自读,同桌之间互读互听,利用儿童喜欢挑剔和好表现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发现他人在自主学习中的错误并及时充当"小老师"正确地读一读,提高自主识字效率。)

2,各种游戏形式检查学生认读词语的情况。

(设计意图:游戏的设计把枯燥的识字读词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既提高了识字效率,又创设了合作交流学习的情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3,多种方式巩固生字

指名读,齐读,顺读,跳读,开火车读等等。

(三)指导朗读课外延伸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认识了,你们真行。现在,老师也想听听大家读课文怎么样,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读《添"口"歌》。

师读:"门"字添"口"

生齐读:"问"你早。

……

(1)师生交换读。

(2)男女对读。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巩固学生识字提供保障。)

2,师:同学们,生字认准了,课文读熟了,谁来帮小"口"与黑板上的独体字手拉手,叫出新字的名字呢。

(让八位同学上台在八个独体字的下面写出带"口"的新字,写完后组词大声领读。

师总结:小小口字本领高,千变万化真奇妙。

要想把字记得牢,我们边读边拍《添"口"歌》。

(老师示范用《拍手歌》的节奏教学生边读边拍《添"口"歌》,最后一句加动作。)

(1)同桌合作边读边拍《添"口"歌》。

师:还有啥字能添"口",请你们来说说好不好

(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想好了,可模仿课文的句子说一说。)

(2)学生分别上台写出自己想好的字。

(3)学生分别领读自己编好的句子。

(4)全体学生站起来边拍手打节奏一起表演新编《添"口"歌》

师总结:同学们表演的真好,还有许许多多的独体字宝宝也能和"口"交朋友,回到家后,开动脑筋想一想,模仿课文也来编一编新《添"口"歌》,按照老师教你的方法把它说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通过老师将学生说的句子连起来说唱给学生听,学生的表演激情被老师调动起来。学生模仿老师给极富表现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他们创设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四)总结方法识记生字

生字朋友听到我们叫出它们的名字,可高兴了,让我们赶忙找到它们,记一下它们的模样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一群光头男孩》是本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这是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讲述了一群男孩儿为了使得脑瘤的布莱恩不成为学校里唯一的光头男孩儿,纷纷剪去了自己的头发,体现了同学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看清了美与丑的真正内涵。

设计理念

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想象,充分挖掘课文中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升华,使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有文可依,切实地促进学生朗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体会美不只表现在外表上,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印、镇、恩”等9个生字,学会偏旁“身”和“亠”,会写“药、治、漂”等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美不只表现在外表上,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质疑导入

1.比较图片,引出课题。

(1)出示两幅图片:“一个光头男孩儿”和“一群光头男孩儿”。

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①第1幅只有一个光头,第2幅有许多个光头。

②第2幅有一群光头。

③光头都很吓人。

④头都很丑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群、一个、丑。

(2)理解“一群”的意思并运用这个数量词说话。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课题。强调“头”和“孩”的最后一笔是“、”。

2.齐读课题,引发质疑。

(1)齐读课题,强调并练习“孩儿”的儿化音读法。

(2)读了课题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①一个光头已经很丑,为什么会出现一群光头?

②他们为什么要变成光头?

③他们是怎样变成光头的?

他们为什么会变成光头男孩儿?正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通过读文来了解。

(课堂教学从整体入手,提炼出最能反映文本主线的两幅极富视觉震撼的图片,激发学生在自觉观察和比较中快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3.边读边想:布莱恩和同学们为什么会变成光头男孩儿?

预设:①布莱恩生病了,做了化疗,头发是掉光的。

②为了不想让布莱恩成为学校里唯一的光头男孩儿,同学们就剃光了头陪他。

③同学们怕布莱恩难过就让父母帮自己剃了光头。

④同学们想让布莱恩回学校上学不感到自卑,所以都剃了光头。

把布莱恩和同学们为什么会变成光头男孩儿的原因完整地说出来,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根据学生回答锁定关键动词“掉”“剃”并板书。

(通过3次有梯度的读文,引领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实现有感情朗读夯实基础,为更好的感悟文本作好铺垫。)

三、细致研读,深化认知

(一)体会布莱恩的难过。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出示并指导朗读:“由于进行药物化疗,他漂亮的金发全部掉光了。”

读的时候要强调哪个词?读出布莱恩金发的“漂亮”。

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金发你的心情怎样呢?(预设:高兴、愉快、喜悦、兴奋……)

2.当布莱恩美丽的金发全部掉光,曾经的快乐、愉悦还会有吗?当布莱恩顶着一个丑陋的光头,他能承受得了吗?他的心情已经糟糕到什么程度,看第2自然段,把你找到的词句读一读?

生:布莱恩难过极了。

生:布莱恩特别自卑,他不愿意去上学。

生:布莱恩厌恶自己的光头,连最好的朋友也不愿意见。

你能“难过”地读一读第2自然段吗?

(1)自由练习读。

(2)指名读。对在关键词上放重音的学生,语气较沉重的学生,语速放慢的学生给予表扬,做到读中指导,以评促读,使朗读在于有层次,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3)竞赛读,比比谁是最难过的布莱恩。

(4)教师机动读:学生朗读效果不佳时教师可范读,群情振奋时教师可参与到赛读中。

(因为学生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这样的病人,所以要想使学生理解布莱恩的内心世界,必须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为了读出实效,用漂亮的金发掉光后变成丑陋的光头形成强烈的心里落差,使学生产生难过的心理体验,此时抓住时机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以布莱恩的身份,在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在相机的'评价指导中,渗透朗读技巧,不断提升个性化的理解,真正实现读有所感,以读促讲。)

(二)体会同学们的关爱。

1.你能“着急”地读一读吗?出示:“同学们都很着急”。

2.同学们不光是干着急,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布莱恩。同学们都做了什么?同学们把自己变丑的目的是什么?请你读一读3、4自然段。

生:同学们都剃了光头。

生:同学们把自己变丑的目的是让布莱恩不再是学校里唯一的光头男孩儿。

3.想象说。

(1)布莱恩不再是学校里唯一的光头男孩儿,布莱恩就不会,就会。

预设:①布莱恩就不会不愿意上学,就会主动上学。

②布莱恩就不会整天躲在家里,就会出来玩。

③布莱恩就不会连最好的朋友也不见,就会欢迎好朋友来家里做客。

(2)正因为同学们从心里替布莱恩着想,所以当学校里多一个光头男孩儿,又多了一个光头男孩儿时,同学们会说。

预设:①我也要剃光头发,跟布莱恩作伴儿。

②我也要剃光头发,让布莱恩不再孤独。

③我也要剃光头发,让布莱恩知道我没有嫌弃他。

④我也要剃光头发,让布莱恩知道我对他还像从前一样。

正因为有这么多充满爱心的同学让布莱恩知道:他们依然爱着布莱恩,他们期待布莱恩回到他们中间……因此让我们激动而坚定的读(出示并齐读)“第三天,学校里出现了一群光头男孩儿。”

(3)如果这样的事就发生在你们身边,你会想出别的办法使布莱恩高兴起来,恢复自信吗?

(充分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因素,在合理想象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即凸显了语文的工具性也升华了语文的人文性,在二者和谐统一的进程中,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三)体会布莱恩和同学们的高兴与激动。

1.大家都发自内心的用实际行动关爱着布莱恩,此时的布莱恩还难过吗?自由读第5自然段。

2.带着高兴的语气读一读。

3.当布莱恩透过窗户看到一群光头男孩儿喊着他的名字时,他会激动地说什么?

预设:①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②我再也不会把自己关起来了!

③我以后要天天跟你们在一起!……

让我们带着这份无比的激动,高兴地齐读这一段。

4.现在你还还觉得这群光头男孩儿丑吗?(板书:美)丑的可以变成美的,难过的可以变成快乐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板书:爱)

5.让我们怀揣一颗爱心,在《爱的奉献》中再次体会这份激动,这份高兴。

教师和学生配乐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不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断提升自我鉴赏的能力,在层次分明的朗读中,在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听觉冲击下,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发挥想象,写写布莱恩和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会发生什么感人的事儿。

第2课时

一、考察会认字

1.把生字做成心形卡片,开心火车读并扩词。

2.同学互读互评。

3.指名读,读得完全正确全班跟读。

4.评价:获得爱心超过20颗的同学,评为一级识字大王。

(考虑到识字的趣味性,将每个会认的字都放在一颗红色心形的背景中,设计争夺爱心的游戏情景既结合了本课的实际,又能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以读句收尾,目的是回归到语言环境中,让识字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

二、学习新偏旁部首,指导写字

1.方法。

一看: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写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写:先跟老师一起书空,再自己练写3遍。

三回顾:写完后,整体确认自己的笔画和结构书写是否正确。

2.重点指导“躲、亮、丑”的书写。

筛选典型字、易错字重点指导,学习偏旁“身”“亠”。

“躲”:左右结构。“身”作为偏旁时,最后一笔撇不出头。左边写的要比右边窄一些。“朵”上的“几”没有钩。

“亮”:上下结构。第1笔的“点”要在竖中线上起笔,口下面的秃宝盖要写得稍宽。

“丑”:要注意笔顺,第2笔是竖。

(目的是使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实践活动

《一群光头男孩儿》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在课后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更多感人的故事,让爱继续传递,让心更加温暖……

板书设计

17一群光头男孩儿

掉光一个—→剃光一群

难过—→高兴

丑—→美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

(一)揭题,引起兴趣。

1、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揭示课题:火烧云

提问: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开火车读课文。

3、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三)精读,积累语言。

A、学习课文第3小节

1、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2、说说自己见到的某种颜色的事物,加深对颜色的理解。

3、火烧云有这么多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4、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5、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谁已经把它记住了吗?按课文内容填空。

B、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

1、分组自学4、5、6节,要求:a、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b、你能把它读好吗?

2、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3、这么多的形状,你也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4、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老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象,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5、学生看图想象。(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3、反复诵读全文。

(五)想象,知识升华。

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另外,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下列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理解:

火烧云是怎样形成的

清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常常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通红的云,叫做火烧云,又叫早霞和晚霞。有时候,没有云,天边也会出现火红的`颜色,这叫火烧天。

那么,火烧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成的。这几种颜色的光中,红光穿过空气层的本领最大,橙、黄、绿光次之,青、蓝、紫光最差。天上没有云的时候,悬在空中的雨滴少;中午空气层较薄,太阳光里的红、橙、黄、绿几种色光几乎全部通过,只把青、蓝、紫几种色光拦住,而这几种光中,又数蓝色光反射的最多,所以把整个天空染成了蓝色。

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太阳光射到地面上,穿过的空气层要比中午太阳当顶的时候厚一些。太阳光中的黄、绿、青、蓝、紫几种光,在空气层里行走没有多远就已经筋疲力尽,不能穿过空气层。只有红、橙色光可以穿过空气层探出头来,将天边染成红色。

火烧云可以预测天气,民间流传的谚语“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就是说,火烧云或火烧天如果出现在早晨,天气可能会变坏;出现在傍晚,第二天准是个好天气。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

复习课文

1.朗读全文。

2.课文中兰兰过了哪两种桥?潜水桥和塑料桥各有什么特点?

巩固识记,书写生字

1.学生识记生字,自读生字表中的字。

2.互读、互查。

3.教师检查读生字。按序抽读生字:齐读,分组读,个人开火车读,打乱顺序指名读。

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生字,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以上下结构为主。提示:

坐:a.两个“人”要写小,注意“捺”变为“点”;b.“竖”要写长,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c.“下横”要写长,以托住整个字。

座:强调把“坐”字写得小一点,偏右一点。

2.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互相评价。

激发创新思维

以“说说你心目中的桥”为题,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学习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两种很有特色的`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要求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

2、理解词义,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过年”又叫“春节”,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呢?(指名答)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把春的讯息撒满大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春天吧!

二、看图识字读词

1、看图说话:

从这幅图中你收到了哪些春的讯息?

(指导用“春天来了,__________”的句子表达)

2、师相机出示词语卡,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借助拼音读一读。

3、看看藏在这些词语里的生字有你会读的吗?

(小老师教读,集体跟读,注意纠正字音)

4、同桌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再全班交流。

(复习归纳记字方法,如:形近字比较“万”──“方”,形声字“歌”,根据字形记忆“柳”、“舞”会意字“鸣”等)

5、抽读生字并组词。

6、自由读词,集体读词。

三、复习巩固生字词,体会词义

1、“开火车”轮读生字。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语,齐读词语。

3、小游戏:

我读你做。

(请生一人读词语,其余学生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示,如:百花齐放,师引导“如果每个人都是一朵花,那百花齐放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四、书写生字

1、生观察字形和结构。

2、生口述笔画笔顺,师范写。

3、生描红并独立书写,同桌交流。

五、扩展训练

1、收集春天的.图片和词语交流。

2、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到春天的色彩了吗?画一画你眼中的春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

[设计思路]

《点点滴滴都是爱》这是根据三年级下册教材,语文园地五中的作文要求而设计的。教材的编写者之所以会在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这样一组课文后安排学生“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必定有其深意。

因为现在的孩子整天沉浸在爱的海洋中,已经逐渐成为了“爱的麻木者”。他们体会不到父母长辈对他们的殷殷深爱,反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只要一让孩子们写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爱自己,学生所举的事例就是类型化的,语言则是模式化的,内容是惊人的雷同。在情感上呢,总是让人少了一份真诚和细腻。所以在经过反复的研读教材后,我将本次作文教学的重点确定为: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透过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生活照,回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看似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从细微之处去感受到父母的爱。然后具体地记录下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语言文字和道德情感的双重升华。

本次作文的教学思路主要表现为感知爱、体验爱和抒写爱三个大的板块。这三个大的板块融合了资料展示、口语交际、习作指导、学生片断练习和学生课后独立作文和作文的讲评、修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课前需要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收集关于父爱和母爱的资料,包括诗词、格言警句或者故事。

2.听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然后共同翻阅相册,寻找几张最能体现父爱和母爱的照片。

[设计流程]

一、情景创设,感知父母的爱

(一)揭示习作内容。

上课伊始,首先播放音乐《我爱我的家》,屏幕上滚动出现本班学生和自己爸爸妈妈的照片。教师伴随着音乐,导入:

师:同学们,家是我们成长的乐园,是温暖的港湾。家里有疼爱我们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忆并记录下父母对我们的爱!

(二)素材交流。

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父爱、母爱的资料。

1.教师讲述自己收集的故事。

我准备的是美国职业演讲者、也是多产作家马克·汉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因为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确实需要我们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材料,尤其是关于父爱的材料。因为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关于父爱的名言和故事较母爱的文章来说,显得比较少。但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并不意味着父爱就不值得歌颂,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它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正如有人这样赞叹:父爱是深沉凝重的,是放在心中用一生慢慢咂摸品味的。

教师伴随音乐深情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中,父亲是如何不顾自己的安危,用手挖泥石,坚持了整整38小时,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谱写了一首伟大的父爱情深的颂歌。

讲述完故事后引导学生交流:

(1)同学们,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否也感动了你呢?

(2)故事中的那个情节最令你感动?你由这个故事想到了什么?

意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爱自己的。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诵课前收集到的歌咏父爱、母爱的诗词和文章。相机进行指导,让学生认知父爱、母爱的内容和形式。

因为正好“语文园地五”中就有唐代诗人孟郊写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的《游子吟》,相信会有学生交流这首诗。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师相机引导:母爱是什么?在这首诗中,母爱就是游子临行前,母亲在灯下为儿子密密的缝制衣服。

然后教师追问:这种事情,这种母爱是惊天动地的吗?但是你能说它不伟大吗?这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祝福与无尽的牵挂。诗人孟郊就选择了自己临行前,母亲为自己缝补衣服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母亲对自己的深深爱意。

就这样,在同学们每交流一则材料后的,教师都要对每一则材料用准确恰当的的语言加以点评。并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如果学生收集的材料很贫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相关课文,如《妈妈的账单》中,母爱就是不计回报的为子女付出;《给予树》中的母爱就是尽管经济拮据,也把辛苦攒下的100美元分给五个孩子,让他们购买礼物相互赠送;《可贵的沉默》中,父母的爱就是每年都会记得为孩子庆祝生日,送上精美的礼物,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日。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师:其实,在很多时候,父母的爱都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有时,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有时,爱就是一杯暖暖的牛奶;有时,爱就是一个鼓励的微笑;有时,爱就是雨中高擎的雨伞……

[环节设计意图]

写作是情感的外射。激情可以直接引发作文的欲望和冲动。所以在“感知爱”这个板块中,我利用音乐欣赏、照片展示和资料的分享,让学生感知父母的爱,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互动交流,体验父母的爱

(一)首先以学生的一张旅游照片为重点,指导学生主动发现照片后的感人故事。

因为根据课前的了解,我掌握到学生们准备的照片有的是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照片,有的和父母一起过六一儿童节,但更多的是旅游时照的照片。乍看之下,觉得这些照片似乎和父母的爱之间好像没有太大联系。但其实仔细想来,带孩子去旅游,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却本身就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表现。而且,在旅游路上一定有许多父母照顾孩子的细节。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却饱含着父母对子女的一片深情。所以我在说课前提前了解了我班几个学生旅游路上发生的故事,中从选择严御寒在哈尔滨的这张照片。因为据严煜寒介绍,她刚到哈尔滨就发烧了。妈妈对她是呵护备至,平时十分严厉的爸爸也温柔了许多,定时喂她吃药。因为严御寒觉得头痛得厉害,她的父母为了她放弃了一两个景点,一直守在她身旁。第二天,她好些了,但爸爸还是执意背她走路。玩儿的时候,爸爸还一直想办法逗她开心。这个故事很具有典型性,于是我决定以这张照片为突破口,请严煜寒讲述这张照片的故事,以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凝聚在照片中父爱和母爱。

在严煜寒交流后,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其实在每一张看似平常的照片后面,都可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好好的看看照片,仔细地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做了哪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爱的事呢?

给一两分钟让学生静静地回忆、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交流互动。

(二)交流互动。

首先,介绍活动要求: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带来的生活照片,用这些照片作为钥匙,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自己和父母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之间最温馨的瞬间,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交流。

活动要求是弹性的,学生可自选活动方式。

1.激情解说——如果爸爸妈妈的爱就凝固在你手中的某张照片上,(就象严煜寒的这张照片一样)就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一切,然后为这精彩的照片配上生动的解说词。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带的照片还不足以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就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

2.故事派对——也许有些感人的瞬间没有用影像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但老师相信当时的一幕幕一定时常浮现在你的脑海里。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当时的情景,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身势动作,形象地再现这感人的瞬间。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启发,充分练说,再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相机利用追问的形式指导学生按顺序把事情说清楚,尤其是最能体现父爱和母爱的细微之处。

[环节设计意图]

在“体验爱”这个板块中,我利用直观的照片作为打开学生回忆之门的钥匙,通过参与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让作文训练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内容可表达,有内容想表达,有内容能表达。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写什么”的问题。

三、自由表达,抒写爱

(一)习作指导。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但怎样把我们嘴说的话用笔记录好,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了。所以我采用了让学生对比两个片段的方式来学习写作方法。

1.请学生对比阅读下面两个片断。

(1)我坐在车上,父亲说要给我买几个橘子。他走到那边月台,跳下去,穿过铁道,又爬上来,买到橘子后按原路返回,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然后,转身消失在人群中了。

(2)父亲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很胖,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选自朱自清的《背影》

2.交流:你认为哪个片段能更好的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学生肯定会选择第二段)然后进一步追问:这两个片段都是写父亲在给我送行时为我买橘子的事,可是为什么第一段读过之后,总让人觉得写得还不够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3.请学生勾画出你认为写得比较具体的语句。然后分析这些语句描写了父亲的什么。

学生通过勾画,就会发现,写的具体的地方其实就是在详细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还有自己的感受。

4.教师作必要讲解: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第一段写得不具体。这是因为它只是简略地写出了爸爸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忽略了。要想把文章写具体,就必须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详细地写下来。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故事写“具体”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写具体”不是字数多就是写具体了。而是要写清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特别是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在这个片断中,就重点抓住了父亲为他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来表现父亲对他的爱。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注重细小的环节的刻画。具体该怎么写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要“步步追问”加上合理的想象。拿这个片段来说吧。

(出示)一天夜里,天气很热。我怎么也睡不着。妈妈就为我扇扇子,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

我们至少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那天天气到底有多热?我总也睡不着觉,心里感觉怎么样吗?妈妈见我睡不着,对我说了些什么呢?妈妈是怎样为我扇扇子的?具体动作如何?我热,妈妈也热,看到妈妈这样照顾我,我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只要这样一步一步地追问下去,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自然就能把文章写具体了。

请学生按这个思路,口头补充这个片断。然后出示补充后的范例:

(范例)

妈妈的爱就像是一阵阵清凉的风。一天夜里,天热得让人觉得脑子里总是“嗡嗡”地叫,哎!怎么熬得过去呢?这时妈妈好像猜出了我的心思,说:“晓晓,睡着了就觉得清凉了。”我听了后,乖乖地点点头。刚睡了几分钟,我就被一阵阵扇子扇风的声音惊醒了,原来是妈妈坐在床沿上,轻轻地给我打着扇子,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裳。

[环节设计意图]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大概分辨出哪些文章写具体了,哪些文章没有写具体。但要求他们说怎样才能把习作写具体就很难了。所以我利用对比片断的方式,加上教师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把事情写具体”的表达方法。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怎样写”的过程。

(二)真情表达。

1.学生进行当堂的片段练习。

要学生利用“步步追问”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来表达妈妈或者爸爸对自己的爱。写清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2.评说片段。

教师巡视抓典型:将写得较为具体的习作进行示范性点评。

3.课后习作。

要求学生把课堂交流的故事写具体,也可以重新翻阅自己的相册,聆听父母讲述关于照片的故事,再用一两件具体的事来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

(三)习作后的讲评修改

1.全方位点评:

(1)教师将学生的习作全部浏览后,选出优秀习作进行示范性点评。

(2)在四人小组内,由小组长具体负责,围绕训练重点“如何写具体”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发现别人的优点。

(3)教师参与到小组中进行随机性点评。

(4)请学生习作带回家,请家长参与点评。

2.学生二次修改习作。老师根据学生二次修改的情况,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成绩。让学生意识到好文章是在大家帮助和自己努力下改出来的。

[环节设计意图]

修改习作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但习作修改的内容很多,不能一味求全,因此,我采取了有所侧重的办法。组织学生围绕训练重点“如何把文章写具体”来进行修改训练。整个修改评价的过程,既有老师、同学参与,还邀请了家长参与,对修改的好的范文作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修

——点点滴滴都是爱——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改习作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

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在感情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抓住中心句,了解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从字里行间体会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2、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练习写作。

【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激发情趣。

1、以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轻松的走进快乐读书屋。

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读书屋吗?这是一座神奇的小屋,走进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读书内容,还能展示我们的读书能力。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七,来欣赏一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草原,板书齐读。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

2、教师的解说伴随着课件中优美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师)在那风光旖旎的草原上,20多条小河潺潺流过,乳汁般滋润着绿色的大地,300多个大小湖泊幽幽镶嵌,明镜般倒映着丽日,蓝天,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鲜花竟相吐艳,百鸟争艳,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

3、从课题入手,学生理解“锡林郭勒”的含义。

(师)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草原上,锡林郭勒是它的名字,锡林郭勒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走进锡林郭勒草原去感受它特有的美吧!

二、采用多种方式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全篇内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大声读,同桌合作读,分自然段读,比赛读等,读的不通顺和含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小组内的同学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非常投入,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并思考: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生)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是用这些词语来概括锡林郭勒草原的特点,你能不能试着有这些关联词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出示小黑板(不但,而且不仅,而且既,又)

三、读中体会,读中感受,想象赏读。

1、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哪个自然段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是欢腾的`世界?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教师适当指导读,引导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朗读。在读中体会、想象,感受草原的美。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学生展示读。读出自己对美妙的自然风光的感受。

(师)你觉得哪里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1)(生)读“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一句

(师)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播放蓝天图片

(生)这里的天真蓝呀!这里的草一眼望不到边!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它的赞美的语气来读吧。

学生试读

(2)(生)读“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一句

(师)你们有多大,你们就算是十来岁的孩子,站起来看一看自己有多高。是的锡林郭勒草原是草的世界,在这么深的草丛中捉迷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多有意思呀!请你读出其中的情趣吧。

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

(师)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绿满大地,蓝逼苍穹,这里的一切都被刻上了绿与蓝的印记,而就在这绿与蓝之中,闪烁着晶莹的光,那是什么呢?

(生)湖水

(3)(生)读“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句

(师)有多清亮呢?

(生)清亮的可以看见水中的小鱼。可以看见水中的石子。

(师)你能用“湖水清亮的可以----”来说一说吗?

学生练说

(师)难怪书上说这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把这美丽的感受读出来吧。

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比赛读。

(师)这么生动的描写,这么优美的句段,你们想不想把他记住。那我们背一背试试。

你们背的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交流一下。

(生)一边想象一边背;熟读成诵;抓住重点词语。

(师)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共享。

3、略读第四自然段。

(师)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满眼都是绿绿的青青的野草,清风一吹,那活泼的可爱的草就会翩翩起舞,好似那绿色的海浪,那清亮的湖水就像宝镜一般。展现着灵动的画面,这就是美丽迷人的锡林郭勒草原。好似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令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这里不但广阔而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是因为什么才使锡林郭勒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学生练说“因为----所以-----”

(师)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幸福吗?快乐吗?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自在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愉快的心情读出他们的幸福吧。

学生练读。教师指导读。分组比赛读。

(师)从你们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草原。想象你现在就是那个骑在马背上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用心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课件出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四、检查识字

1、师出示一段文字,变色,加点的字是本课的生字。

草原上覆满了青草,一直铺向远方。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清香。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挥舞着鞭子,还有偶尔跑过的黄羊、撒欢的小马驹,让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同桌互读要求会认的生字,再指名认读。

3、整体齐读这段文字。

五、说写景色

1、(师)锡林郭勒草原的景色令我们心驰神往,那里的野草,湖水,野花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景色的特点。那我们的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也非常的迷人,你能想作者一样抓住家乡景色的特点来写写吗?写写秋天的景色,可以写那些景物呢?

(生)秋天的树,秋天的花,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天空------

(生)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我最爱家乡的秋天,最爱那一排排挺拔的杨树。

(师)引导挺拔的杨树像什么?你在组织一下语言。读读试试。

(生)秋天杨树的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

(师)引导,挂在树上的,飘在空中的,你描述了不同形态的树叶,那想象一下落在树旁小河里的呢?

(生)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美丽极了。

(生)秋天的天空蔚蓝蔚蓝的,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师)你学会了积累,并已经应用的很好了。

(生)秋天到了,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

(3到5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一句话,师引导,修改,生再读,师指导读。生再读。)

2、教师展示一段秋天景色描写的文章,读给学生听。

秋天一来,落叶纷纷,秋高气爽,果实累累,真迷人啊!春夏秋冬看田野,最美丽最诱人的是秋天的田野。

低处的田地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色的海浪。风声稻浪,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

一段大路两边长满了树。夏披棉衣冬着短衫的的树冠,身上已经单薄了许多。一阵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荡下来,红的、黄的、花的……好像仙女撒花,又犹如千万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仰望天空,只见有一群大雁从北方飞来,又向南方远处飞去。他们排列着整齐队伍变换着阵容在空中飞翔着,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山坡上,一穗穗的高梁高傲地矗立着。秋风吹来,它们象一把把胜利的火把,高兴地晃动着。

啊,秋天的田野真美!我喜欢秋天的田野。

3、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

【核心目标】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一起来读课题:“和时间赛跑”。

时间是人吗?人能和时间赛跑吗?和时间赛跑能赢吗?但是有个人却偏偏要和时间赛跑,他就是作家林清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和时间赛跑》,去体会感受他与时间赛跑的这段经历。

二、细读文本,感悟时间不回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说说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预设:作者的外祖母去世了,他很悲痛,很长时间都无法排除自己心中的忧伤。爸爸妈妈安慰我,告诉我: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2、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爸爸跟我说了一大段话,让“我”听着就像一个谜。我们自己来读读这个谜,看看你能不能读懂。

3、指名读4段(理解重难点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1)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爸爸”是如何向年幼的林清玄解释这句话的?

(2)师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

昨天是几月几号?(4月8日)对于20xx年4月8日这一天,还会再有吗?仅仅是林清玄爸爸的童年不会再回来了吗?(当然不是,所有人的童年过去了都不会回来了)那林清玄的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意味着时间还会带走什么?(一个人的生命)

小结:时间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把人的一天带走,把人的童年带走,把人的生命带走了。相信再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触。齐读

(3)爸爸所说的“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永远不会回来了”,你觉得什么是“时间里的事物”?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说哪些事物是永远不会回来了?

(“时间里的事物”,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一朵玫瑰花,一棵小草,那些动物,以及人,都是“时间里的事物”。时间里的事物,都经历了萌生、长大、成熟、凋零的过程。这就是生命有限的残酷现实)

(4)生命的有限,这让作者感到有一点可怕,有一点着急,就悲伤。这时候,太阳落山,小鸟归林,在他眼里就变得不再美丽了。

指名朗读第六段、第七段

(5)不止林清玄对生活有这样的感触,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也这样写道: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7)时间就这样在我们不经意间匆匆离开,带走昨天,带走童年,有一天也会带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时间留不住更慢不下来,因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引读),时间更是买不到,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引读)

3、当林清玄自己领会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时,他是怎样的心情?(着急、悲伤)他是怎么做的?(和时间赛跑)

三、领悟和时间赛跑意义

(1)默读课文第8段,找出“我”与时间赛跑做了哪几件事?(4件:和太阳赛跑、和西北风赛跑、一个暑假完成了所有的作业、三年级时完成五年级的作业)

(1)思考: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在与时间赛跑时,“我”的收获是什么?(一次次的比赛中,赢得时间,超越昨天的自己,过去的自己。)

(3)小结: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直和时间赛跑的人,就能战胜自己,就能超越自己,就能赢!于是他的心情高兴的无法形容。

(4)林清玄就是这样,一直和时间赛跑,(简介林清玄的成就)时间虽然带走了他的童年、青春,但是他通过写作,留住了美好的一切。

因此,在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他深有感触地说——(齐读9、10段)

(5)思考讨论:

林清玄是这样和时间赛跑的,那么你打算如何与时间赛跑?(指名说)

五、主题升华

《和时间赛跑》这一课学完了,你是否从林清玄爷爷的文字中开始警觉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是否懂得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深刻含义呢?

孩子们,种子的意义在于,用时间雕刻一朵玫瑰。现在你们9岁了,人生才刚刚开始,现在的你们就像一粒种子,蕴含了变成花朵的可能性,或者说,有成为诗人的可能性,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或者说,我们大多数人很可能是普通人,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在时间飞逝的过程中,你愿意平庸地度过,还是选择“与时间赛跑”,用时间雕刻你的生命,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可能性?

希望你们能把握童年、把握现在,紧握手中这把时间雕刻刀:集体朗诵《时间雕刻刀》

【教学反思】

最初选择《和时间赛跑》是因为自己喜欢林清玄的散文,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中总能让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情怀,如清茶、如美酒,令人回味无穷。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作者的文字,也觉得自己越来越理解作者的心情,懂得他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慨。这样的文章,不禁勾起我的许多回忆,时光匆匆走过,想想自己参加工作这些年自己又留下了什么呢?可能就是这样的相通与共鸣,我决定就这一课,而且一定要上好这一课。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散文教学怎么教?自己还真做过深入研究。对散文的认知还只是从王荣生老师的《散文教学教什么》书中获取的些许认识及散文教学的理论知识。对散文阅读教学,我有太多的困惑,那就做个探索者,先从这一篇开始研究,从这篇文本细读开始做起。

《和时间赛跑》一文讲述的是作者林清玄在外祖母去世时,因无法排出心中的忧伤之时,爸爸的安慰的话,引发了他对生命、对时间的思考,再看那太阳落山、鸟儿飞过,他真切的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从此,他开始了和时间赛跑。时间这个概念,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讲,还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该怎样带着孩子跟着作者的步调层层深入地体悟呢?又该怎样让孩子能够从中真正明白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并懂得珍惜时间呢?这些疑问在教学课文之前便在我的脑海中反复思量着……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之前,我先制定了一份预习清单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根据学生完成的预习清单的情况,最后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核心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本课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所以在突破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反复品读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及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方法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领悟珍惜时间的意义。

整节课,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的朗读。上个学期的朗读是我最忧心的问题,一个学期的朗读录音初见成效,大多数孩子可以通过预习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倍感欣慰。

教学中,让我感觉最费解的句子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的理解,首先是根据爸爸的解释(三个层次:昨天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到昨天;小孩长大了,就再也回不到童年。外租母去世了,永远不会回来了)紧抓昨天、童年、生命三个关键词理解文中的时间里的事物。原本是想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时间里的事物永远不会回来,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时间的宝贵、生命的有限。但在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时,孩子们列举的事例让“时间里的事物”重新披上了面纱。学生列举的事例明显有两类,即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不得已我陷入了区分事物的泥潭。其实面对不恰当的事例,我完全可以借用更多的生活事例带入,让孩子们体会感悟到时间的宝贵,过多的分析反而让孩子们模糊,偏离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让我比较遗憾是最后主题的升华。从作者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孩子们理解林清玄珍惜时间的意义。那么,到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该如何和时间赛跑时,孩子们并没有我预想中那样迫不及待、信心百倍。其实,预习清单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想法,很多孩子都有详细的目标,具体如何去做都是写了的。但是,我挺纳闷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愿意分享呢。我觉得是前半部分对时间的宝贵、时间的流逝,自己并没有铺垫到位。孩子们还仅仅是明白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原因及意义,自己该如何和时间赛跑,内心的动力并没有激发出来,那种迫切的要抓紧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的愿望才不是那样强烈。

总言之,这节课的目标我觉得自己完成的不好,我的课堂引导仅仅是带孩子走近了林清玄,体会到了作者对时间的理解和感触,而对于孩子们自身来讲,要从内心、行动对时间立刻发生感触,这真是一件难事。但是,我庆幸能给孩子讲授这一课,因为我们对这一课的聚焦,孩子们记住了这位和时间赛跑的胜利者——林清玄;因为我们对时间的体味和交流,时间这粒种子留驻在了每个孩子的心里。我希望在接下来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我能做孩子们的榜样,带领着、指引着孩子们,紧握自己手中的这把时间雕刻刀,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不虚度每一寸光阴,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雕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花。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巩固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自主学习

初读感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的名字是《我们知道》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象你知道了什么?1. 学生边读边想

2. 小组交流

深入学文1. 请同2. 学说一说,3. 通过这首是你明白了什么,4. 自己先想一想再小组说一说

5.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6. 教师适当点评

7. 有感情读诗歌1. 读诗歌,2. 思考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

4. 自由汇报

5. 有感情诵读

拓展实践能仿照这首诗歌的样子,也来写一写“风”吗?

1. 独立创作

2. 小组内交流

3. 全班反馈及时评价

实践作业回家吧自己编写的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然后请他们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