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五年级语文《跳水》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跳水》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8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跳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语文《跳水》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要在学生感悟文字所表达情感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本课时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思想,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句段,通过朗读品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材与学情分析】

《跳水》是课改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发生在一艘大船上的故事: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到海里,使孩子绝处逢生。构思新奇,险象环生,高潮部分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就在孩子得救,我们释怀放松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深的思考。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张弛有力,学生爱读。事件的发展过程学生也能够读明白,但事件中情节间的内在联系,船长不同于其他人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同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找想象点,抓重点词语、句段等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孩子当时所处的险境和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

3.学习本文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

4.能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句段的意思,归纳出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知道本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船长品质,并能正确表达,谈所受到的启发。

【教学流程】

整体把握,质疑探究,引入文本

直击高潮,品读感悟,体会险境

学习写法,训练表达,归纳品质

回归整体,总结写法,畅谈启发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质疑探究,引入文本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跳水》,谁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在一艘大船上,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到海里,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2.面对船长,也就是孩子父亲的做法,您心中难道没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

教师小结:是,我也有此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来看看孩子当时危险的处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在学生回答中捕捉关键信息,进行质疑,产生阅读期待。】

  二、直击高潮,品读感悟,体会险境

1.哪些段落直接写出了孩子已经陷入了即将失去生命的绝境,必须跳水?

预设:6——8自然段。

2.读后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危险的处境吗?(万分危急、生死攸关、身陷绝境)你们说的这些词语,作者文中写到了吗?(没有)一个词语都没用到,但是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处境的危险,那他到底是怎么写的呢?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高潮,让学生体会当时的险境。培养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内容的能力,为学习作者写法和归纳船长品质做好铺垫。】

3.交流:

预设1:

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摇摇摆摆”“走上最高横木”等体会孩子已经走到了“绝”路,进入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预设2: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1)教师引导:粉碎什么意思?这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况?(必死无疑)

(2)学生说到“不知所措”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结合这幅图引导学生直观形象的体会出孩子所处的险境,思考:为什么说就算孩子够到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4)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当时处境的危险。

预设:用了只要……就……;即使……也……两组关联词语

如果不加这两组关联词,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一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为什么?

句子练习,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

只要人群中有人大叫一声,孩子就_______________。

即使没有人大叫一声,孩子也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体会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起到的作用,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预设3:

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醒悟”、“摇晃”等词语让学生谈感受。

预设:之前孩子不知道自己已处于危险境地,此时已经清醒了,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

(2)追问:想象当时的情景。孩子在哪儿往下望,此时他有什么想法?

预设:孩子在最高的横木上战战兢兢地向下看,腿打起哆嗦,心里害怕极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孩子当时极其害怕的心情】

4.教师小结:作者虽然没有直白的用大家所说的那些表示危险的词语,但是却把当时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吧。

教师过渡语:就在这万分紧急、命悬一线的时刻,水手们都不知所措了,这时,谁出现了?船长用什么方法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三、学习写法,训练表达,归纳品质

1.默读9自然段,船长当时是怎么做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抓重点的词句体会,把你的感受与理解写在旁边。

正在这时侯,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要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时,孩子把头一低就跳了下来。

(1)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本来”、“立刻”、“同时”、“赶快”让学生谈体会。

预设:这些词语能体会到船长做出判断时间短、速度快,果断、机智、镇定。

(2)在父亲的威逼下,你们听到了什么?(喊)想象假如你是孩子的父亲,你怎样向孩子喊话?(短促、有力、不容置疑、命令式)

引导学生体会叹号的表达方法:读出当时的画面。

(3)追问:跳水就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吗?他不怕风浪把孩子卷走吗?

预设:不会的。联系上文因为海面风平浪静,何况还有那么多熟悉水性的水手。

(4)继续问:结果怎么样呢?读读10自然段。

预设:当时情况很紧张。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孩子落入大海时的状况——孩子像一颗炮弹落到水里。炮弹说明速度之快,力量之猛,因为他是从大船的最高的横木上跳下来的。

(5)在学生回答中,体会破折号的作用:40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分三个层次:①借助生活体验40秒的时间很短。

②回归文本,体会破折号的用法——表示转折。

③想象对谁来说40秒太长了,体会作为父亲当时的心态。

(6)孩子从这样危险的处境中得救了,此时你又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预设: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理解此处破折号的用法,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7)比较:在孩子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众人是怎么做的?父亲是怎么做的?让学生谈体会。

预设:周围人的反应,全都吓呆了、不知所措、有的人惊叫起来。船长则是镇定、果断地做出了决定。

教师总结写法: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描写船长,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反应,表现出船长的镇定,这是什么描写?——侧面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其他人与船长表现对比,再次感悟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8)教师总结:从船长的表现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预设:遇到突发状况不要慌,要冷静的想办法等。

  四、回归整体,总结写法,畅谈启发

(一)回归整体,找出原因

教师引导:(1)默读1——6自然段,画出描写孩子神态、动作变化的词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预设:哭笑不得、站

脸红了、脱、怕、追

气急了、追

气极了、丢、走、放、

2.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

预设:急:生气;极:到达极点。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字能否调换位置?感受孩子心态的变化,也是他走向最高横木身陷绝境的原因。

3.通过孩子的这种行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对孩子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预设:想对孩子说:遇事要冷静,不要那么冲动。

想对水手说: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太过分。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批画重点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梳理全文,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体会“风平浪静”这一环境描写是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发展做铺垫的作用。

2.与其他写人的文章作比较。体会出这篇文章写法的独特之处,高潮处主要人物才出现。

【设计意图:梳理全文,让学生知道本文特殊写法和表达方式。】

【板书设计】

16.跳水

摔个粉碎转危为安

镇定机智果断

难以转身化险为夷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用关联词语“只要……就……”、“即使……也……”造句。

2.文章讲述了这个故事,赞扬了船长

的好品质。

【教学特点】

1.文章以“船长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海”这个问题为统领,直接进入文章高潮部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文章的重点,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船长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在讲授过程中,渗透了一些写法:关联词语的运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人物在高潮处出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