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八年级试题 >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14W 次

 《桃花源记》课课练:复习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题

  一:《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他是 朝代人,名 ,

字 ,号 。(5分)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6分)

便舍船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诣太守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妻子邑人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2分)

1、缘溪行 2、便扶向路

3、便要还家 4、各复延至其家

5、咸来问讯 6、皆出酒食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2分)

1、便舍船 2、屋舍俨然

3、寻向所志 4、寻病终

5、处处志之 6、寻向所志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2分)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义: 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今义: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今义:

  六: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32分)

1、捕鱼为业 2、渔人甚异之

3、欲穷其林 4、仿佛若有光

5、豁然开朗 6、屋舍俨然

7、桑竹之属 8、阡陌交通

9、悉如外人 10、黄发垂髫

11、妻子邑人 12、此中人语云

13、及郡下 14、便扶向路

15、欣然规往 16、无问津者

  七: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林尽水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八:桃花源并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社会?(3分)

《桃花源记》训练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渔人甚异之 ﹙ ﹚ 2、 落英缤纷( ) 3、复前行,欲穷其林﹙ )4、便舍船﹙ ﹚ 5、 屋舍俨然( )6、豁然开朗( )

7、屋舍俨然 ﹙ ﹚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9、黄发垂髫( ) 10、 具答之( ) 11、便要还家( )

12.延至其家(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 ).16便扶向路( )﹙ ﹚17及郡下( )18.诣太守( ).

19说如此( )20、处处志之:﹙ ﹚21、寻向所志﹙ ﹚﹙ ﹚

22、欣然规往( )23、寻病终﹙ ﹚24、后遂无问津者( )

二、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三、解释加点的虚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不足为外人道也: 3、才通人:

4、豁然开朗 5、悉如外人 6、乃大惊 7、乃不知有汉:

8、咸来问讯 9、不复出焉 10、遂迷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渔人甚异之:

2、林尽水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后遂无问津者。:

9、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爱莲说检测题(100分)

  一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

蕃(   ) 染(   ) 濯(    )妖(      )

蔓(   ) 枝(   ) 亭亭(     )植( )

亵(     )宜( )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填空(每空1分)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 ,也可以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 (时代)的 (人名),本文选自《    》。

(2)《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      、    的世风。

(3)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莲,请写一句有关莲的:

, 。

 四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5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填写字母即可)

 五作者认为莲代表君子,写出下列句子的象征意义(每题3分)

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2“濯清涟而不妖”象征: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

4“香远益清”象征:

六用原文填空(每句2分)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3)作者认为陶渊明爱菊的原因是:

七阅读理解

1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3分)

2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态度有何不同?(3分 )

3试分析“菊之爱“有哪两层含义?(3分)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了什么表达方法?作者对这3种花是怎样的态度?(4分)

6请归纳本文主旨(2分)

7请归纳莲的品质(3分)

  陋室铭检测题(100分)

姓名 学号

 一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每空2分)

名( ) 灵(     )  斯(     ) 馨(     )

鸿(     ) 调(     ) 案牍(       )劳形(     )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古意和今义(每空2分)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

(2)惟吾德馨 古义: 今义:

(3)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 今义:

三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填空(①题每空1分,②③题每空2分)

(1) 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我们学过唐代 (人名)的 (书名),这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 、 、 、 、 、

、    。

(2)《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节操

和        的情操。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五用原文回答(每句2分)

1作者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3写出作者交友人物高雅的是

4看出作者生活情趣高雅的是

5本文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六阅读理解

1.本文既是写陋室,为何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分)

2.“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3《核舟记》课课练:复习篇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4分)

1、罔不因势象形 2、尝贻余核舟一

3、高可二黍许 4、箬篷覆之

5、峨冠而多髯者 6、石青糁之

7、各隐卷底衣褶 8、诎右臂支船

9、舟尾横卧一楫 10、矫首昂视

11、天启壬戌 12、又用篆章一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8分)

1、长约八分有奇 2、左手倚一衡木

3、王毅叔远甫刻 4、诎右臂支船

三: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6分)

1、启窗而观 2、峨冠而多髯者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8分)

1、能以径寸之木 2、能以径寸之木

3、左臂挂念珠倚之 4、箬篷覆之

 五: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32分)

1、尝贻余核舟一 2、尝贻余核舟一

3、长约八分有奇 4、高可二黍许

5、清风徐来 6、水波不兴

7、其两膝相比者 8、佛印绝类弥勒

9、矫首昂视 10、与苏黄不属

11、珠可历历数也 12、舟尾横卧一楫

13、其船背稍夷 14、钩画了了

15、计其长曾不盈寸 16、盖简桃核修狭者

六:翻译下列句子(18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技亦灵怪矣哉!

 七:文章在介绍核舟时,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2分)

  八: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4《大道之行也》课课练:复习篇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8分)

1. 选贤与能 2. 讲信修睦

3. 幼有所长 4. 矜寡孤独

5. 男有分 6. 恶其弃于地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6分)

1. 选贤与能 2. 矜寡孤独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4分)

1. 人不独亲其亲 2. 矜寡孤独

3. 谋闭而不兴 4. 外户而不闭

5. 人不独亲其亲 6. 人不独亲其亲

7. 不独子其子 8. 不独子其子

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8分)

1. 男有分 2. 女有归

3. 恶其弃于地 4. 盗窃乱贼

5. 盗窃乱贼 6. 乱贼而不作

五:翻译下列句子(24分)

1.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2.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3.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4. 男有分, 女有归.

5.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6.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7.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8.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六: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5分)

  七: <大道之行也>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请写出三个部分的起止句,并概括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5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