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摆渡人》个人读书心得

《摆渡人》个人读书心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2W 次

《摆渡人》是一本心灵治愈系小说,下面请看本站网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

《摆渡人》个人读书心得

  《摆渡人》读书心得1:

《摆渡人》这本书在“馆长荐书”的第一期就已出现,相信大家都已经读过。说到这,可能有的人就会在心里嘀咕:“我们都读过了,还有什么好介绍的呢!”尽管如此,今天我还是要分享这本书。它值得我去这么做。在我目前所读的书中,有两本书在读完之后,让我产生了写一些文字来表达感想的冲动,《摆渡人》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作者:克莱尔·麦克福尔,英国人,居住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南部,是英国备受瞩目的实力作家。

她的作品往往在出其不意的情节架构中包含感人至深的真情,贯穿人性思索和人性独白。

值得我分享的原因:

一、故事发生在神话背景下,以穿越荒原为主线,充满神秘色彩。

二、故事情节刻画细致深刻。

“不知什么东西抓住了她的头发,用力拖拽,她心里一惊,一时间竟忘记了闭嘴。嘴一咧开,肺马上趁机吸气。滚滚毒水随即涌进了肺部,它们一边抽搐着,一边仍竭力想吸进空气。迪伦连咳嗽带呛水,更多的污水灌进了喉咙,眼睛惊恐地往外凸,耳朵因进水而胀痛,最后变成尖厉的耳鸣。当她逐渐陷入昏迷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绝望呐喊的神情。她最后只觉得有个东西拽着她的腿,猛地朝着更加幽深的湖底沉下去。”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主人公迪伦落水后,在水中的一系列表现,作者对于迪伦在湖中的溺水的生理表现刻画得可以说是“细腻自然”。让人有一种身在其境的感觉,惶恐、压抑充斥于心。这样的情节读后萦绕心头、刻于脑海,久久不散。

三、人物心路历程清晰真实。

以迪伦过荒原后重寻崔斯坦这一经历的心理活动为例:迪伦抱着臂,抬着下巴,从牙缝里挤出了一个“不”字,“我要崔斯坦。除非我见到他,否则我不会离开这儿。”

迪伦认真地思索着,真的要这样做吗?可是如果她重新返回荒原,接下来又怎么办呢?她要怎样才能才能找到崔斯坦?

迪伦倒吸一口冷气,然而尽管恶魔们把她吓得够呛,却并不朝她这里移动。她不由自主地向身后瞥了一眼,看着那扇已经紧闭的大门。她应该再回去吗?

她历尽千辛万苦走到现在可不是来送死的。崔斯坦的面容又一次地浮现在她的眼前,那双湖蓝色的眼睛是摆脱现在糟糕处境的灵丹妙药,就像吹来了一阵新鲜的空气,让迪伦一下子充满斗志。

从这四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迪伦在寻找崔斯坦过程中,心路的变化。由坚定到动摇再到坚定。作者所写的这段心路变化是非常真实的、非常符合一个正常人在面对这样的事,产生的思想矛盾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作者克莱尔对人心理的准确把握。

四、爱情。

在理性和情感一次次碰撞之后,迪伦和崔斯坦都选择了情感,他们成功了。因为相爱,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灵魂的摆渡人,救赎了自己的爱人 。 他们相聚于荒原,相爱于荒原,相离于荒原,相逢与荒原,相守于尘世——有情人终成眷属

荒原是他们相识、相知、相助、相爱的绝对见证者。

这本书值得读、更值得反复读,相信次次读次次有收获。真心的希望大家能够将这本书分享给你身边的一些同学朋友。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人船。 谁会是为你义无反顾的“迪伦”,你又会是为谁奋不顾身的“崔斯坦”?

  《摆渡人》读书心得2:

故事讲述的是15岁的单亲女迪伦厌烦了母亲无休止的唠叨和同学们的嘲笑,踏上火车去见从未谋面的父亲,在火车行进过程中遭遇车祸,灵魂飘离自己的身体,进入漫无边际的荒原。 在这个半死亡灵魂游荡的空间里,无数灵魂在自己摆渡人的带领下不断赶路,与恶魔做斗争,坚持到终点分界线的就进入了另一境界——天堂;没能走出荒原的就被恶魔吞噬,变成恶魔中的一员。

作者对半死亡状态下灵魂飘离的创作确实有意思,我觉得是这本书值得读的特点之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附着在厚厚的躯体下面,当不受躯体的束缚后,他就可以自由游荡。但就像我们活着时一样,死后灵魂也要经历艰苦的跋涉,在每一个孤独灵魂的路上,谁会是你的摆渡人?其实,没有真正的摆渡人,真正的摆渡人就是自己,是潜藏在自己身上的爱与勇敢的力量。

这部小说也有一些前后不太对照的地方,比如,荒原是自己的心境的映像,在迪伦作为崔斯坦的摆渡人时,荒原描写的却还是她曾经走过的路。还有崔斯坦以男孩身份出现的铺垫不够,迪伦一直想要见的是她未谋面的父亲,按这个铺垫,崔斯坦应该是以中年男子的相貌出现才是。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或许就是文字的魅力。

真正的救赎,来自心灵的自我成长与非凡勇气。

  《摆渡人》读书心得3:

前段时间有部电影叫《摆渡人》,由张嘉佳的小说改编,梁朝伟、金城武主演,而今天我要介绍的《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作品,是一本心灵治愈小说。

作者从少男少女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温情,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所见所感,细腻道出所有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终极幸福的向往。

《摆渡人》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与选择的故事,也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一个灵魂的空间,从生到死,自死赴生,每个灵魂都需经历一片荒原才能达到彼岸,都会有各自的摆渡人协助。故事的主人公迪伦意外而“亡”,对迪伦和无数孤苦无依的灵魂而言,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世界便因你狂风大作,阴雨密布;你欢笑,身边就是灿烂暖阳,静谧湖水。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荒原,荒原便会回报给你加倍的体验。经历灵魂荒原的过程中,迪伦与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相爱,在爱的魔咒下,破除了荒原的规则,带着摆渡人重回现实世界。书的封面是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那是摆渡人崔斯坦的自白。灵魂若有归处,谁将帮你安放?看似强悍的崔斯坦,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恶魔的进攻,在回程中却显得胆小和维诺,看似羸弱的迪伦,却支撑起了回程的全部信念。谁又会是谁的依靠?在身体上迪伦依靠崔斯坦走过了荒原,在精神上崔斯坦依靠着迪伦才步入了另行的轨道。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他们之中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摆渡人?究竟是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崔斯坦?还是古灵精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迪伦? 崔斯坦是摆渡人,他受到荒原规则的限制,一趟又一趟的完成摆渡任务,却早已心力憔悴,迪伦是一个女孩的灵魂,最终她带着从未抱有希望的摆渡人来到了现世。第一趟的路程中,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他带着她完成了灵魂的救赎,第二趟的路程中,迪伦是崔斯坦的摆渡人,她带着他完成了生命的救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说过:“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一般认为,人在去世之后就没有了意识,灵魂随着肉体机能的结束而消散,人的一生也就划上了句号,然而在摆渡人中,却将死后之事看成是一次灵魂的旅程,在经历生死存亡和爱的那一刻起,如果生命再次进入轮回,你又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的就是:坚持、勇敢、大胆、打破世俗。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寻告诉我们:禁锢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有形的枷锁,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担忧。你的信念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甚至改变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赎,来自心灵的自我成长与非凡勇气。

虽然故事的主角是少年少女,全书的基调是奇遇、魔幻。崔斯坦为了超度灵魂,随时准备变成那些亡灵在最后一次许愿中想要得到的陪伴者的样子。但为了爱情,他可以把这件事情变成永恒。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流于平淡、平庸的,但是往往惊喜和转机也因为平庸、平淡而倍加可贵。迪伦看似到了生命终点也没找到的东西,竟然就在她离开人世的一瞬间出现了。如果每个人都认为等待就会得到幸福,安静走路转角就会遇上,那么也就不可能有轰轰烈烈和刻骨铭心了,主动追求幸福才会看到幸福的样子。

失去是变相拥有的开始。生活就是一次拼命磨练自己的过程,你得习惯它赠予你的一切,它总会让你明白一些道理,总会让你在成长的路上多一分勇气,遇到挫折不要急着放弃,坚定自己的内心,学着锻炼自己,独自应对困难,成为最初想要成为的最好的自己。迪伦失去了生命,却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那个摆渡人,获得了新生。由胆小懦弱的人成长为勇敢坚强的人,由内心孤独荒凉的人成长为内心充满爱和希望的人,由被摆渡的人成长为摆渡人。

摆渡人是人,也可以不是人。可以是引导人生的宗旨,可以是处理事物的原则,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道家的'道',儒家的'仁','义',佛家的'慈悲',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甚至妈妈的唠叨,爸爸的叮嘱,老师的提醒,路边一件小事给心灵的触动,都可以可能是'摆渡人'。从怀疑,到信任,再到爱,最终为之奋不顾身,为了某个人可以,为了理想可以,为了信仰也可以。

那些给自己带来改变的都是自己生命中的摆渡人,无论这种改变是好是坏,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自己获得了新生的机会。也正是他们的潜移默化,很多看来不可能成功的事成功了也显得理所当然,那些在自己看来索然无味的事情才会显示出它存在的意义。

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希望这本书的故事能够带给你温暖、勇气,或许还有些许的信心,渡人亦是渡己。找到自己的摆渡人,成为别人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