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天鹅的故事》评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天鹅的故事》评课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08K 次

  《天鹅的故事》评课【1】

4月16日参加了三性教育课堂的现场观摩活动,有幸学习观摩了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先做如下点评:

四年级下册语文《天鹅的故事》评课

一、 教学思路明晰

李老师在教学本文教学思路清晰,本人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板块:1、抓文本主线2、提文本主体3、炼关键词句4、立天鹅形象5、树天鹅群像6、出主角精神7、练读写结合8、拓课外阅读。

1、在这几个教学板块的教学设计中,李老师先通过1、2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内容,并通过这两个环节,使得本课的教学重点得以确认。

2、在3、4这两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文本中的将老天鹅比喻成“石头”的教学,在比较两者的相同之处,体现出老天鹅下落的速度与力量,在通过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提炼出老天鹅的本质精神。可谓一个比喻句,两种不同思考,一个深刻的认识。教者通过对相似的解析,再现出老天鹅当时破冰的场景,通过不同点的比较,透视出老天鹅的心灵话语。

3、在5、6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教者通过展示群鹅前来帮忙的场景解读,对“痛苦”和“欢快”的对比解读,树立出群鹅团结勇敢的形象。教者善于通过对重点词语理解的评析,引领学生通过对天鹅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的辨析,展示出天鹅的群像的团结的力量。再以老人为何放下猎枪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再次深化学生对天鹅在破冰时展现出来的精神内涵。

4、在7环节中,教者以学生朗诵“古今贤文”团结篇和例举生活中团结协作实例的教学,将语文的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教者“大语文观”的教学思路。

二、 教师领读精彩

李老师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领读设计紧凑而又精彩,自然而又层次分明。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领读语言的不断推进,深化学生对语段的理解,升华学生对老天鹅的形象展示。

其中:

师: 哪怕厚厚地冰层只裂开一条细缝,我也要(投影出示: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 哪怕将洁白的冰面染红,我也要(投影出示: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 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次飞翔,我也要(投影出示: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三、 几点建议:

1、本课教学对老天鹅的精神内涵提炼不够,除了老天鹅的勇敢和天鹅群的团结,还应该对老天鹅体现出来的责任感和智慧加以解读。更应该将老天鹅的有勇有谋的形象彰显出来,如老天鹅只有勇敢,是否缺少些什么?在学生解读出老天鹅的勇敢的同时,更应让学生透过老天鹅的勇敢,看出老天鹅身上具有的破冰的决心,具有为这个天鹅群生存而具有的责任感,还应该看出老天鹅具有对面对困境的智慧。通过本课的教学不只是教学生“勇”,更应是“智与勇”。在教学设计上,更应对老天鹅破冰之前的心理做一个解析,所以本课教学缺少一个“老天鹅有过破冰不成功的担心吗?”这样类似的问题。提取出老天鹅在破冰时,内心的纠结,再以“石头”的比喻句,提纯出勇敢和牺牲精神。通过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对老天鹅“智勇”的解读。在老天鹅破冰的过程中,“智勇”密不可分。

2、教师在教学第7、8环节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过多,适当的拓展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但拓展过多则是缺点。读“古今贤文”,举生活实例,本人认为只能两者取其一。读“古今贤文”,安排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显得有些生硬,是否可以这样过渡:以一个类似 “天鹅们,对此出现群鹅破冰的场景会说些什么?”的问题,以学生的思考,天鹅的话语说出“团结”。我想这更为流畅自然,水到渠成。

3、读写结合的教学,教师安排的“写一个人或者群像”的课堂小练笔,缺少层次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这样的写作,即使有本课的教学作为铺垫,但缺少实际操作的具体思路,教师在此应给予一定的坡度。是否可以通过一个较为有自由度的填空形式加以引领。

四、 总述

教学思路清晰,人物解读欠缺,课外拓展略多。

  《天鹅的故事》评课【2】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鸟产生了喜爱之情。下面以听靳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学为例,浅谈如何领着学生去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感悟情感,从而达到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见,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自我建构的过程,情感日趋丰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其心灵。

片断一:

师:(播放课件)看了画面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天鹅?

师:其实天鹅不仅是美丽高贵的,它还有更可贵的一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天鹅的故事。

简短的几句话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之间搭起了结合点,从而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渲染了本课学习的氛围,启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感其情。

有人说,中国的老师最能讲,中国的学生最能考,讲,被语文教师奉为天经地义的事。实行“课标”,教学活动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去感知,去理解,去体验。、

片断二: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用你喜爱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交流交流。

就这样,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抓住了情感的震撼点 ——“老天鹅带头破冰面”,提领而顿,披文入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阅读,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学生能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再现“老天鹅破冰面”泣同类、感天地惊天动地的壮举,三个维度也在教学中自然交融。、

三、品赏朗读,感悟情感,悟其理。

“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多而不泛,幽而必显。让学生潜心投入重点段的阅读中,让学生品词嚼句,学得十分动情。、

片断三:

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

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注重个性化阅读,读悟结合,既为学生创设了放手自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引导学生在重点句上反复品味,感悟其情,引发共鸣,从而悟其理,只有在学生悟不出,或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才适当点拨和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白,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同样要在读中悟,法儿也要在读中悟。

四、展开想象,表达情感,化其神。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可亲”。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入境入情,缩小学生和教材中天鹅的距离,在“真实”的情境中与文中的天鹅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从学生的笔端流淌的,口中倾吐的就不仅是对天鹅的喜爱之情,更是学生自我情感的流露。

片断四:

1、要求学生根据省略号想象画面

2、此时此刻,你亲眼目睹老天鹅的壮举,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感情,你想对老天鹅说什么?

学生口诵心惟,闭目遐思,浮想联翩。思维空间、语言实践空间在探究中拓展延伸,回环整合,情感升华为爱护动物的行为和有创意的写作实践。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摒弃琐碎的分析,机械的练习,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真正做到由外而内,由此及彼,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天鹅的故事》评课【3】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情节感人,令人深思,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在对这群可爱的鸟儿顿生喜爱之情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一种可歌可泣的悲壮。张老师教学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词、品句、品文,真正融入课文内容,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合作的精神,领悟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张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大胆的取舍,凸现了文章的重点,抓住了故事的核心画面———老天鹅身先士卒带头破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自我建构的过程,情感日趋丰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其心灵,为凸现文本的主旨,张老师抓住了老人的情感变化。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张老师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天鹅们的伟大壮举。例如:“老天鹅呀老天鹅难道你不觉得疼吗?”“你为什么会这么执着地破冰呢?”“此时,我们在冰面上会看到些什么?”“如果你是一只小天鹅你还会在旁边呆呆地看吗?”……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层层深入的创设,让天鹅们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伟大形象逐渐在学生们的心中丰满起来。“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多而不泛,幽而必显。让学生潜心投入重点段的阅读中,让学生品词嚼句,学得十分动情。引导学生在重点句上反复品味,感悟其情,引发共鸣,从而悟其理。张老师又抓住了天鹅的三次叫声,多次反复地品读,巧妙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所刻画的主角对话,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角色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