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十一语文教案

六年级十一语文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31K 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十一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十一语文教案

六年级十一语文教案1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导入新课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剪纸图片,让他们初步感受剪纸之美。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文中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熟能生巧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富有教学机智,注重课堂的生成性,这点很重要。本来板书神是在教学完1-3自然段后请学生概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在读相应的句子时就把这个字读好了,我就相机板书。

对拴的处理,我认为也较为到位。结合当时是密云多雨的盛夏的危险和作者的活动,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出课文中的拴,与学生进行热烈地讨论课文中用什么拴住了什么,经过追问明白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更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为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作好辅垫。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最后当我让学生写写并读读作者的梦境时,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六年级十一语文教案2

一、教材分析

《姥姥的剪纸》一文主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从题目看,似乎课文主要就是写剪纸,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剪纸写姥姥,写姥姥对"我"的爱和"我"对姥姥的思念。剪纸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祖孙情感的载体,扣住姥姥的剪纸这条线索,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我"的内心情感世界,发现剪纸传导出来的浓郁的情感信息。整篇课文文气贯通,情感饱满,特别是乡土味很浓的生活化语言的运用与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以及姥姥这一有着剪纸绝活的农村老奶奶的形象高度融合,呈现出独特、质朴、和谐的乡土美感。所以,从人文性方面看,本篇课文所蕴含的最大的教育价值是感受和感恩亲情;从工具性方面看,是感悟并学习乡土语言的趣味,体悟表现人物特点和抒发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内容理解方面,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知道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特点,但对于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描述人物特点,抒发内心情感等则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特别是文中民俗语言的运用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体悟;而祖孙情感这条线索,相对而言,姥姥对"我"的爱更明晰一些,而"我"对姥姥的.思念隐蔽一些,教学中将通过把剪纸还原成生活,用剪纸链接到生活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帮助。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体会祖孙情深。

3.初步感受文章民俗语言的特点;领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写话本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揭题。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完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二)研读课文,体会剪纸技艺之"神".

1.提出自读要求:

圈画1~6自然段中能体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简短地写下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2.学生默读静思,圈画批注。

3.交流收获,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主要从以下几句话着力(教学时随机安排先后顺序):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引导学生抓住"普普通通"、"无所不能"等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

指导朗读。

(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迁移仿写,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3)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学生谈理解,说体会。

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标点,体会作者情感。

指导朗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4.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进行比较对照,提炼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欣赏剪纸作品。

(三)品读课本,体味祖孙情深。

1.品读"拴"字,体会剪纸的神奇力量。

(1)出示句子: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联系上下文理解"拴"字。

2.品读"缠"字,体会姥姥和"我"的深厚感情。

(1)找到牢牢"拴"住"我"的三幅剪纸。

(2)小组合作给这几幅剪纸取小标题

(3)全班交流。

(4)感受文章最后两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句子,配乐读:

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5)写"我"梦中的剪纸。进一步体会"我"对姥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年级十一语文教案3

[训练内 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用钢笔描红。

2.了解一的变调规律。

3.按要求写词。

4.照样子扩展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背谚语。

7.说话练习。

8.学写毛笔字。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略)

二. 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请学生自由试读这两行词语,注意一的声调变化。

(2)指名读,思考:一的声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对这两行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个词语,一都在词末,故仍读本调第一声;后两个词语,因切、致这两个字念第四声,在第四声字前面的.一应该念成第二声;第二行词语中一,后面的杯、条、本、丝都不念第四声,一在非第四声字前面声调应该变读为第四声)

(3)集体读,加深体会。

(4)教师小结:一的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声调符号仍按原调标注。书上这样标,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一的变调规律。

3.练习。

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进一步体会一的变调规律。

4.反馈。

(1)请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一的声调要发生变化。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让学生认读以下词语:

万一 周一 二十一 百里挑一

一夜 一册 一遍 一阵

一把 一年 一顶 一根

一心一意 一前一后

三.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

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思考:在学过的词中有哪些词语含有看的意思?哪些词语含有走的意思?

(2)同桌进行讨论,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正确。

(3)指名回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回答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3.练习。

(1)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填写,其余学生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大声读读自己所填的词语。

4.反馈。

(1)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2)表扬做正确的同学,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名读题。

3.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4.指导。

(1)学生自由试读这两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何不同?

(3)学生进行比较,知道每组的后一个句子都是由前一个扩展来的,分别把高和安静具体化了。

(4)后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后一个句子显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安静的程度,表达的意思更明白。)

(5)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5.练习。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笔在书上尝试填写。

(2)自由练读补充后的句子,凭借语感体会补充的内容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4.反馈。

(1)指名汇报补充的情况。

(2)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