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节日资料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节日资料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1W 次

[课文说明]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节日资料教案

这篇课文叙述了火把节的由来和火把节的盛况,表达了白族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文章开篇采用重复句式,写出了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介绍了火把节的由来。然后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最后整个苍山洱海汇成了火的海洋。

文章语言生动,字里行间充满喜庆、热烈的气氛,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体会。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由来,感受节日欢快、热烈的氛围。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使学生对火把节的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丰富学生对火把节、对少数民族的认识。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可按如下思路进行教学:

①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②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介绍了火把节的哪几个方面,找出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

③品读课文,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结合搜集的资料,交流学习体会,积累语言。

3.读写结合

本单元学习了两篇介绍民风民俗的文章,可以进行一次小练笔,引导学生仿照《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家乡的春节;也可以仿照《火的节日》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民间节日。

4.结合学生和老师准备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参考资料]

1.那家伦:白族,1938年生于云南大理。1950年参军从医,后改行从事军事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几十年来,发表大量散文、小说、散文诗、诗歌、电影文学、文艺评论以及杂文随笔等。其作品民族特色浓郁。

2.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人爱水,崇尚水,因此,被称为“水的民族”。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成千上万的人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相互泼水以示祝福,初始由掸变扬,继而由扬变泼,由泼变倒,变倾,最后每个人都成了“水做的人”。泼水节,是傣家的狂欢节。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节日喜庆的气氛。

[教学重点]

了解火把节的来由,感受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火把节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课前大家都搜集了很多有关白族火把节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展示资料)

2.同学们对白族火把节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随着白族作家那家伦走进《火的节日》。板书课题:火的节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桌互相帮忙解决。

2.出示下列词语,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船舷祭奠寡不敌众气氛婴儿喷香

其中容易错误的读音,提醒大家注意:

船舷(xián)喷(pèn)香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气氛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重复句式,可以渲染气氛)

2.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火把节的哪些方面?(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节的经过)

3.简单说说火把节的来由。火把象征着什么?为什么?

4.火把节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火把节欢快、热烈气氛的词语或句子。

5.学生反馈。指导朗读重点句段。

句子:啊,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彩旗飘动,红灯闪烁,鞭炮声和锣鼓声此起彼落。

段落:夜幕降临……爱美的姑娘……爱甜的小伙儿……贴着喜字……

段落:在鼓乐和欢呼声中隆重的点火把的仪式开始了,…………

6.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情节和大家分享。

(可以读原文,也可以边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边用自己的话说。)

四、作业

1.抄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想想哪些字容易写错。

2.搜集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反馈:哪些字错得比较多,错在哪里,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字记住吗?

2.回顾课文,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火的节日?

3.说说火把节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二、分析写作方法

1.学生总结课文的叙述顺序。

火把节来临——火把节的由来——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三、交流资料,练习写作

1.同学们搜集了很多有关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请按照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搜集的资料。

2.全班交流。

3.小练笔。

大家搜集了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的资料,为了让每个人都对这些节日有所了解,我们班准备整理出一本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供大家课余传阅。下面请把你搜集的节日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可以仿照《火的节日》进行介绍。

四、总结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见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远非我们课堂内能讲完的,希望同学们课余能博览群书。

板书:

. 火的节日

欢快 火把节来临

热烈 火把节的由来

. 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

【备课拓展资料】

那家伦简介 那家伦:白族,1938年生于云南大理。1950年参军从医,后改行从事军事文学创作与编辑工作。几十年来,发表大量散文、小说、散文诗、诗歌、电影文学、文艺评论以及杂文随笔等。其作品民族特色浓郁。

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人爱水,崇尚水,因此,被称为“水的民族”。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成千上万的人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相互泼水以示祝福,初始由掸变扬,继而由扬变泼,由泼变倒,变倾,最后每个人都成了“水做的人”。泼水节,是傣家的狂欢节。

彝族人的火把节

早听说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彝家山寨便老少云集,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节日——火把节。“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每当想起这描写火把节美丽迷人壮观场面的诗词,“跃跃欲往”的心情总想到大凉山去看一看彝家山寨火把节的风彩。去年有机会到四川凉山彝族区,目睹了布拖坝子火把节的热烈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到达了美丽迷人的布拖坝子,闻着漫山遍野争相竞放的索玛花芳香,心情感到十分畅快。听说这里的火把节要连续过三天,更是心喜若狂。六月二十四那天,整个布施坝子沉醉在节日的气氛中。早上,各个村寨都忙于杀猪宰牛,将肉砍成大小均匀的坨坨放在锅里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煮坨坨肉”。吃过别具特色的坨坨肉之后,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这平坦的坝子里,欢庆自己的'传统节日。整个布拖坝子瞬时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男的开展斗牛、斗羊、摔跤、跑马及弹月琴等活动,女的则摆动着漂亮的百褶裙子跳起舞、唱起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时而拨弄口弦,时而端起酒杯向自己爱慕的男伴频频敬酒。歌声阵阵,乐音萦绕,欢乐融融的节日气氛洋溢着山山岭岭,村村寨寨。

到了傍晚,夜幕徐徐降临,每家每户都举行点火把仪式,由一家之主点燃用蒿秆扎成的火把,照亮屋里上方每一个角落,口中还念着“烧掉一切害人虫,驱除妖魔鬼怪,确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全家平安”等祝辞。接着举起灿烂的火炬,经过牛圈、羊圈……最后加入到如潮涌的村寨火把队伍中,走到村头寨尾、田边地角、荒山野岭,尽情欢度火把节之夜。手中的火把有时游动成一条火龙,有时舞成花环旋转,颇为壮观。

随着人们的歌声和“喔吼喔吼”的欢呼声响起,那变化无常的火龙、火圈、火花、火环便组成各种游动的“图案”,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时隐时现。远望山寨欢乐的火把节之夜,正像那“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的美丽迷人壮观场面。第二天,人们照常举行各种活动,第三天,由少数人把火把的灰渣扫起来,用酒肉相随远送出山寨撒到指定的山林里。置身十这激动人心的壮观场面之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彝家阿普给我们讲述过的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个凶神,名叫斯热阿比,他奉天王安天古兹之命,经常到人间来派粮派款,收租催税,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为了战胜凶神,广大彝族人共同推举一位叫阿提拉巴的民族英雄去同凶神作战。拉巴机智勇敢,与凶神既斗智又斗勇,斗了九天九夜,终于把凶神杀死,为民除了大害。可是凶神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天庭,天王大怒,立即放下“天虫”来吃庄稼,企图把人们饿死。这时正是六月,洋芋结薯,荞子开花,苞谷背苞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天虫”吃了三天又三夜,眼看庄稼将被吃光,彝家人心如刀割。这时彝族人民又集聚山头蒙格(开会)。商量用火把烧“火虫”的办法。于是彝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举起火把到田里去烧“天虫”。火把举了三天又三夜,终于烧死了“天虫”,保护了庄稼,夺得了丰收。但是有一部分没有烧死的“天虫”,钻进庄稼地里,第二年六月又出来吃庄稼。因此,彝族人又举起火把烧“天虫”……彝族人民的火把就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并逐渐发展成为彝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彝族人民都要高举火炬,欢唱彝歌来欢度这传统佳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那达慕”其实是蒙语“游乐”的意思。蒙古族过去一向以游牧为生。他们生活在蒙古包里,蒙古包随着牲畜的放牧而在草原上迁移。到了每年阴历的六七月份,经过春夏在牧草丰富的草原上放牧,此时牛羊正肥,于是,牧民们纷纷将蒙古包固定下来,宰牛杀羊,准备庆祝一年的丰收。同时,牧民们在完成了半年多的辛苦放牧以后,也很想痛痛快快娱乐玩耍一下了。这种心情,与我们过春节的心情是一样的。

这时,蒙古族人就在牧民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召开“那达慕”大会,举行他们拿手的娱乐活动:赛马、摔跤、拔河等比赛。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歌舞、演戏等。现在的“那达慕”已经加进去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比如体育活动要进行各种球类比赛,文化活动加进去电影、电视。除此之外,还要进行集市贸易、农副产品展销等商业活动。

“那达慕”大会是从蒙古族人民的宗教祭神活动开始的。这种形式,从蒙古族的领导成吉思汗开始,直到明、清,已经在蒙古族人民中广为开展了。现在,它已经成为蒙古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