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精选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5W 次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住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大兴安岭加深了解。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文中闰土分别告诉了“我”哪几件事情。学生由于课前预习,很快地就说出了文中的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心里十分清楚,学生的这些答案无非是自己看了相关的参考书。看似学生的回答让我很满意,然而我对于这样的结果却是很失望的。如果学生不懂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那么在今后的学习或考试中遇到相类似的题目,学生可能还是不会。于是,我就反问了学生:你是怎么得到这样的答案的?大部分学生一下子就被我问住了,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接着,我告诉了学生对文中故事拟小标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自己比较这四个小标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有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四个小标题中,每个标题都有一个动词。我引导着学生原本完整的标题应该是“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状态)做什么”,因为主语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省去 了。在我的引导之下,大部分学生都懂得了拟小标题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地使学生学会相关的方法,我立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巩固。我让学生们自己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分别给文中的四个事件起一个小标题。学生将所学习到的方法进行了较好地运用,很快就拟好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地熟练掌握,我又向学生出示了鲁迅《藤野先生》中的两段话,分别让学生进行拟小标题。学生很快就拟好了两个标题,分别是: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通过这样反复地实践练习,班上的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掌握住了给文中故事拟小标题的方法。

学习完拟小标题这个内容之后,我又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在这篇文中,“‘我’认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预习和思考后,也分别说出了闰土是一个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人。接着,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有没有内在联系?在学生自己的思考和交流及我的引导之下,学生明白了这四件事都是为了突出闰土的'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品质。接着,我又让学生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先让他们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学生很快找到了文中中心句是最后一段“的确,我的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我又让学生思考文中的四件事与这个中心句的内在联系,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四件事都是为了突出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紧接着,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少年闰土》中,加上一个故事写闰土读书非常用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加上一个故事写鲁迅一生出版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很多粉丝。你觉得合适吗?学生纷纷说道不合适,因为与文中所要表现的人物品质不统一。我又让学生回到文中,比较一下四个故事作者在写的时候着重点是否一样。学生很快发现了,《少年闰土》中重点写“看瓜刺猹”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重点写“救助车夫”的故事。我告诉学生,用几个不同的事件来突出一个人的品质时,每个事件指向的都应是人物的同一品质,并且几个不同事件在写的时候要抓住最突出的事件来写,这便是文章的写作思路。

学生懂得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果你要写某个同学,你准备用几个不同的事件来突出他的品质,你打算怎么写。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之后,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整个构思比较清晰合理。

在这节课中,我虽然只引导学生学会了拟小标题、理清文章的主要思路两个小目标。但整节课下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整节课目标集中、单一清晰,学生学习得较为扎实有效。只有基于单元导语,展开整合教学,理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更加简约,学生才会学得更加充分。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向命运 挑战》 一文讲的是二十一岁就身患绝症的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经过顽强的努力成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事迹。在教学中有一个问题吸引了学生: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你准备问他什么问题?结合此题我设计了语言实践活动——采访,引领学生走进霍金心灵与霍金进行零距离对话,既锤炼了学生的语言,又提升了学生的精神, 颇受学生欢迎。

在活动中,有学生扮演霍金来解答问题,有学生扮演记者提问。他们从不同角度向这位科学界泰斗发问,生活方面的,有科学方面的,有关于毅力的-----他们从这位伟人身上认识到了人生的.价值。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实践内容_---采访,引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的心灵,让文中抒发的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交融,促进了学生对伟人精神世界更准确的把握。通过采访,激活了学生课前资料的积累,盘活了学生已有的心理资源,使之成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资源。

言语实践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活动。学生的身心只有进入激活状态精神的水面才能荡起涟漪,飞出浪花,内在的语言才能迅速活跃起来。采访是一种实践形式,形式只是一只"金瓶"但它一旦插上精神之花,就会芬芳四溢。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一堂好课,行云流水般的结构给人以美的感染,再加上蕴涵其中的语言美、情感美、自然美、逻辑美,以及课堂内生动、和谐的氛围,师生间平等的对话等无一不给学生以熏陶,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陶冶其情操,一篇美文,教师处理巧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享受语文,在享受语文中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山雨》这篇阅读课文,作者用优美抒情的文字,如诗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文章隽永、生动、意韵深远。此文对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语文审美素养益处颇多。为了让学生多读、多想、多感受,我以读为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初读感知──细读感悟──赏析积累──尝试运用。在初读感知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再相互交流初读后的感受;在细读感悟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由组合,在小组内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然后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选它,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培养语感;赏析积累这一环节,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写雨的.诗、文,要求听的同学仔细听,并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在班上进行推荐交流,也要求听的同学谈感受;最后,在尝试应用这一环节,教师展示出一幅雨景图,请同学们为画配文,或配诗,(诗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自己课内外阅读过的)。这样的处理,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拓展延伸,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既让学生学习了新课,又复习了旧知;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各有所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又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既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发展了个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成功之处

这篇阅读课文选编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围绕教学目标,我借用教材导读,设计两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不足之处:

问题一: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问题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再教设计

教学思路:

1.抓住中心,明确目标。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导读,明白学习的重点。

2.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本学期阅读的训练重点之一就是快速阅读,读懂内容。所以,让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归纳总结,交流汇报。学生围绕第一个问题交流汇报,可用段意也可用小标题的形式归纳总结,老师根据汇报结果适当点拨,训练孩子归纳总结的能力。

4.重点朗读,体会感情。让学生选择一件感兴趣的事情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适当时,老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感悟松鼠的可爱,体会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5.纵观全文,领悟写法。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对松鼠的喜爱之情的?(具体事例)

6.模仿课文,练习写作。最后想像松鼠跑到你家里你会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本课教学时,我在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语感体验,加强朗读训练

这篇文章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景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引导学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整体感知时加强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注重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

三、分析文章写法,加强写法的指导

这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这篇文章也是学生习作的'优秀例文。我在教学中,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我还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我的这节课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小语六年上期《山中访友》是散文家李汉荣的一篇散文,作者所拜访的是一群“非人”朋友,它们中有庄严的老桥、挺拔的大树、智慧的悬崖、活泼的云雀,全文以拟人的手法,凭借清新的笔调,灵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么一篇富有新意的文章,我带着学生怎样去拜访这些老桥、露珠、山泉、小花等各个生命的化身,与他们相遇,与他们对话呢?

通过备课,我发现这课的语言极具诗的特质,言辞清晰而流畅,情感真挚而朴素,是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魅力的绝好材料,学中的诵读为之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生朗读中的体验,帮助他们进入角色,感受那惬意,那快乐。

一、有质疑地朗读

当学生刚进入课文时,我是这样子提问: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跟他交流的?或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样感受,我们该怎么读呢?学生各自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他们稚嫩的声音,反映了他们的朴素的情感。

二、有品味地朗读

文中的朋友很多,是否每个人讲话的口气一样呢?告诉学生可以根据人物的对象特点(年龄、身份、心情、环境),如见到老爷爷,心里充满着尊重和敬佩,读时应有不同的口气。为了让朗读焕发新的生命力,我设计了趣味诵读游戏,跟老师对比读,跟同学对比读,读读议议,再疑再议再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展示的机会和享受参与的机会,同时也是检验学生读出神采、读出韵味的机会。此时的读再也不是机械的张口,而是神采飞扬地读!

三、有创造性地朗读

学生有了朗读体验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如我对学生说:“其实在这山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朋友外,还有无数的朋友,请你逐个与他们打招呼好吗?”学生兴趣盎然,有的与一块普通的石头,有的与一片飞舞的落叶……学生大多数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又增加了自己的'想象.可谓精彩.可见,只要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关键的是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挖掘文本的字眼、词眼,而后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让学生扣开心灵之门后敞开胸怀地读。

四、有配乐地朗读

一曲悠扬的小提琴乐曲由远而近,小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起这篇课文来,相信这时候激荡在他们心中的是丰富的情怀,浪漫的情怀,充满诗意的情怀,这时,是感情交融后震撼灵魂地读,人与自然已经水乳交融在一起了,相信他们将来去探访大自然时一定不会与这些朋友失之交臂的。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不但有助于学习积极性地调动,还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它有诸多功能:包括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

总之,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充分认识。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课这样的活动中指教文言文,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

1、读写结合,渗透方法。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充分体现“指向习作的阅读性教学”这个理念,将学生的“读”和“写”充分结合,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不断地强化学生“说”和“写”的意识,整节课一共有三次比较完整的读写结合点,比如,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说一说课文大意,这就是对课文一次扩写,在学生们的想象中,故事的人物或情节变得更加的生动、丰满;在体会知音的默契和心有灵犀时,我让学生仿照文中句式进行仿写或者改写,通过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等词语,进一步体会了知音之默契。“授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引导学生读写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传授学习方法,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并加以板书:扩写 仿写 补写 ,及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2、反复朗读,体验文言文之美。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尤其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有韵味的'朗读。本课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尤其注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的停顿,通过我的范读让学生体验到了古文的韵味。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子期死”这一句话,通过学生不同的朗读,那种缓慢、沉重、悲伤的语调很自然的就出来了,这时,再来感受人物情绪,更加能体会到伯牙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3、以乐带情,声情并茂。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的教学中,我加入了几次背景音乐,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略带悲伤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音乐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4、拓补资料,丰盈文本。张伟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拓补法”教学法,就是充分运用教学资料,多退少补,以期达到高效的课堂。本课的教学中,我就用了这种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诵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接着由同学读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ō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个补充资料虽然简单,但它对学生体会课文人物情感及升华感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生朗读完这一段话之后,同学们的脸上开始有了丰富的表情,凝重、悲伤、哀叹……整个课堂就像一个情景再现一样,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憾。首先,我对课堂语言的把握和设计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说出自己的理解时,不够沉着,不够机智,而且过渡性语言说得不够流畅,有点走教案的倾向。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是课堂上的生成,我的评价语言就显得匮乏、无效,这也是我的一个巨大的缺陷,张教授讲的着三种方式(归纳式、引导式、激励式)我就会用归纳式,也就是总结式,而恰恰这种方式是最老套和无效的,我想,这些应该是我以后改进和学习的一个侧重点。其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不够灵敏,没有及时应对和改变教学方法。就像老师们所说的,学生在读“峨峨兮若泰山”这句时,就是三番五次的不会停顿,一直把“兮若”连在一起,我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一点就没有做好,这个问题我完全能够发现和改正,但是却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可能光顾着走教案去了。

讲课虽然已经结束了,可是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却刚刚开始,相信每一次锻炼都会成为我的新起点,我会一直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让我的教学更完美!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第一节课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去准备,所以备课不充分,导致上台来经常忘记下一步该怎么做。停下来看教案,说话一直停顿。把学生也搞冷场了,被我的阿姨骂死。她说我没有看学生,眼光好像在躲闪,很没自信的样子,我也跟她说实话,对教案真的是不熟悉。我阿姨又说教案不熟悉没关系,上了讲台就是要有一份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讲得起来,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你这样经常头低下来看教案好像很紧张的样子给人印象更不好。怪不得有学生下课后来问你老师你是不是很紧张。另外老师的表情很重要,要多笑,学生看见你笑心情也会好点,除了这些以外我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说刚开始不要默读好,但我却让学生去默读了。稀奇要解释下,我没有解释。我让学生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得不是标准的,我就很牵强得硬要把标准答案说出来,学生还没真正体会到我就说了。应该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说出。即使学生一时没有体会也没关系,放到后面再让学生说,让学生对文本了解透彻了再去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我的预设与生成之间还是有差距,说明我备课不够仔细。我问学生哪个是闰土,为什么,阿姨说叫我别问无谓的问题,其实这个我预设是这样的':闰土说得多么津津有味啊,所以这个是闰土,没想到孩子都从外貌上去辨别了。还有这几个事情是一起说出了闰土的品质,不是一个对应一个的。像见多识广要放在无穷无尽的后面,因为是那么多事情一起说明见多识广的。而我却误导孩子好像是一个对应一个。最后推荐叫他们去看故乡,我说是今天的作业其实不好就说相信你们可以领悟到很多。

这次面对六年级的孩子我真的有点紧张,孩子一年的成长实在太快,5年级和6年级差别很大。6年级的孩子有些个子都已经比我高了,而且懂得也很多,什么都知道了,你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她们眼里,说白了也就是想看看你新老师有多少分量在里面。阿姨也是这么跟我说的。你教过6年级其它年级就不会那么怕了。的确是,教过来才知道现在的孩子难教,一个老师如果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真的要被比下去了,要快快加把劲提升自己!。不过阿姨说叫我去让学生直接去找动作来体会我觉得可能不大妥当,感觉好像是以前小学老师的做法,现在已经不提倡了,不过先这样去别班试试,不好的话再来修改。

这节课我忘了带教案,但教案不带反而放得开了,只管自己讲,不跟教案对牢也没关系,所以这节课这个教态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师说我进步很大。不过这节课最明显的缺点就是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了,虽然思路比较清晰,过程中也没什么大问题,可是却缺失了语文味。上节课阿姨跟我说叫我先找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去体会。这样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范。应该是先学了读了再上升到理论,让学生在想象过程中自己去体会,而不是一开始就抓动词,这样感觉很生硬,是老一套的教法,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而且中心句也不是让学生开头就找出来,而是在学习的时候反复得再现,让学生自然得去体会中心句的作用。我觉得也的确如此。不然显得太牵强,学生都没怎么体会你就把中心句给拉出来了。第二个表演有点太造作,只要读了讲讲过程就可以了,没必要真的演,不过这个还有待商戳,因为我觉得孩子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很喜欢这样形式的表演。不过感觉这个老师水平很高,她跟我说我刚开始备课就要备得很详细,一字一句都要研究透彻,这样学生的反映你才能反馈得来。如果讲得偏差了你就要把她们引回来,所以教师的过渡语言很重要。语文课堂应该怎么教?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自然得去领会,我们教师只起着点拨和指导的作用,而不是把条条框框给学生,让他们照着去做,照着去领悟。不过老师也跟我说像你刚开始教如果用老的一套的方法可能会对课堂有把握,而用新的方法来教就感觉课堂会很灵活,预设和生成差距很大,你会掌控不了。不过这个和备课很有关系。这次课上了以后我一定要认真备课,现在我上课不求多但求精,争取尽最大努力去研究一堂课。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记得上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语文大组活动时,肖老师抛出令大家感到好奇而又深思的问题——“磨课究竟好不好”?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实践,我对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在前后磨了2篇课文后,在一次一次试教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发现自己问题的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所以我觉得“磨课”是利大于弊的。

我执教的是《唯一的听众》的第二教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转换人称的方式改写故事。导入时引读老教授说的4句话,这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又对上节课的'内容起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接着我出示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要把老教授作为第一人称写,更要学生明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接下去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将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着重指导第一部分的写作。在指导第一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活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老教授的心理活动,随后进行换位体验,写出老教授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言,目的是强化学生明确写作的方法。这个环节我利用多种填空题给予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学生都有了写作内容,也学会了写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第二、三部分则是放手让学生写,重在依据写作的要求从同伴、教师的点评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来进行写作。所以当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时,他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表达形式的多样,做到了一课一得,许多精彩的语言不断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最后我请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唯一的题目》,还可以取什么题目?这又是本堂课的亮点:《善意的谎言》、《蜕变》、《“耳聋”的老师》、《真正的音乐》、《鼓励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座的听课老师都啧啧叫好。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要抓住读和写的共同点进行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打磨课堂,搭好脚手架,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写中促进思维,在写中学会转化语言。

这次能圆满的完成公开课的教学任务,离不开汪老师、肖琼老师和李青老师的细心指导,离不开我们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借此机会我由衷地感谢大家。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本文讲述了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身患绝症,医生断定他只能再活两年半。年轻的霍金没有向命运屈服,靠着顽强的意志同病魔作斗争并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不仅使生命得到了延续(“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而且成了伟大的科学家的事。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课文结构紧凑,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文中词句浅显易懂,运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特点突出。

略读课文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积极地提出问题,同时还要组织好“学生自能读书”的学习方式,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做到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环境中理解课文。但由于本文所涉及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文中主人公霍金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为此,在教学中难免犯难: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引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这节课我做到了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利用霍金来北京访问的图片渲染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针对图片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学生这时提的问题都是比较浅层次的,但学生情满而自溢,充满了阅读的需求,我紧紧地抓住这一时刻,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课文,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自读过程中解开疑惑,充分了解课文内容。

2、根据学生的质疑,设计了变序教学。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学生对课题的质疑 “谁向命运挑战?是什么样的命运?怎样向命运挑战?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进行穿插教学。首先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霍金有什么样的命运,面对命运他是怎么想的。这样他为什么要向命运挑战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要让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辉煌。紧接着,学习最后一自然段:他给生命留下了怎样的辉煌?最后顺理成章,重点来体会他是怎样做的,也就可以回答学生“怎样向命运挑战?”的问题了。整个课堂教学顺序变了,但思路却是井井有条,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牵着学生走,又有效地达到了课堂教学效果。

3、结合课内课外,拓展知识领域。

新课程一个很新的理念是综合性学习,而综合性学习表征之一强调课内与课外的互补,也就是受益于课内,发展于课外,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没有局限于文本中知识,而是借助文本联系到课外,让学生自己查阅霍金的资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通过课外的知识的拓展,又很好地服务了本课的教学,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当学生对霍金有了充分了解的时候,再拓展到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和霍金一样身残志坚的人物的故事,并推荐一些关于这类人物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4、挖掘文本内涵,生成独特感受。

文本的意义在于价值性的解读,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生成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有力地抓住了深刻内涵的语句(所想、所做、所说),让学生反复的阅读、思考、辨析。例如, 我通过让学生分析、朗读“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一比喻句,引导学生体会命运对霍金的残酷。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这样的引导就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内涵,让学生感悟到霍金有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和命运挑战的精神”,进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也要敢于面对命运挑战。文本情与读者情融为一体,这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5、抓住朗读训练,读出真实体验。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读中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涵,但读不是泛泛的读,要读的有层次,读的`有重点,读的有针对。所以,在朗读的训练中,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着教学过程,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所以学生的情感往往要教师的激励和启发,例如“霍金就是这样一位和命运挑战的人,这正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所说的是因为他一种精神,这就是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和命运挑战的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会有新的收获”。 又如“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神秘莫测的黑洞。怎样读才能读出他放飞的思维呢?”这样的引导,这样的朗读,学生自然会生成自己的体验。

但是,作为一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我自感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尽管我有意识地避开这种局面,然而仍旧躲避不了一个自己课堂教学设计中为自己设下的“框框”,一味地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忘乎所以”,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充斥着课堂,使课堂教学显得相当被动;我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在文中找出词句,并加强理解,但在自读自悟方面,仍旧逃脱不了“包办”的弊端,不敢大胆地相信学生的能力,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放与不放、放多少”方面再三踌躇,大大地影响地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效率。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成功之处: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小男孩正太郎与狐狸之间的传奇故事。通过前三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那么,在寓言和童话故事里,往往与“狡猾”一词紧密相连的狐狸又与人类发生了什么的故事?于是,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有关角色并且找出角色之间的关系。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班学生的弱项,但是这种关系链式的板书却大大降低了学生概括文章的'难度,学生回答的比较到位。另外,学生也能够从文章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狐狸一家浓浓的亲情以及正太郎与狐狸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教学效果相对比较好。

不足之处:个别同学不理解的课文内容不会质疑。

改进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质疑。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还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言:

上学期我们学了《松鼠》一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松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跑进我们家的松鼠》这篇课文,看一看这篇课文描写的松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四、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结合学生的自读,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其中的`哪件事?并结合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再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与上一篇区别开。同时研究文中的侧面描写,即爸爸说的话和作者的议论。

六、最后想像松鼠跑到你家里你会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从六点设计分解来看:

第一点的设计让学生学会理性学习,运用已有的学习知识,学习和感悟新篇章。

第二和第三点的设计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四点是勾画、批注。勾画、批注已成为高段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笔,“不动笔不读书”。

在这一点的设计我还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交流时,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受松鼠的可爱、聪明、灵巧和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在学生交流的过程同时,我还相继指导学生读好、悟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第五点和第六点是写的训练。

此环节的教学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最后写的训练,做到了读写结合,此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我感觉这节课上的比较好。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蔚百猛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群,人类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这是阅读课,我做了以下设计:

1、激趣导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积累是很关键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平时对“鹿”和“狼”的了解,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为学习下文,改变对这两种动物的'一般认识做好铺垫。

2、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理解,明确造成凯巴伯森林几乎毁灭的根本原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自学,在文中勾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有这些措施导致的后果”。在学生小范围的交流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在文中进行标注,明确捕杀狼之后所造成的四个连续性的后果。在学生明确这些措施所导致的恶果之后,让学生给罗斯福说些忠告,告诉他错在哪,怎样做才能挽回损失。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罗斯福总统决策的错误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怎样保护生活环境。

不足:课上我还是有些急燥,教师的语言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