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史记两则·孙膑减灶·张良奇遇》教案(浙教版)

《史记两则·孙膑减灶·张良奇遇》教案(浙教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3W 次

  一.教学目标:

《史记两则·孙膑减灶·张良奇遇》教案(浙教版)

1.疏通字词,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2.了解马陵之战的起因,经过,结局。弄明白孙膑为何会胜利,而庞涓为何会兵败自刭的原因。

3.学会分析张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他词法、句法。重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

2.难点是明白孙膑的战略及庞涓失败的原因。

 三.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前后历时14年,于前91年撰写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后始称《史记》。《史记》文辞优美,叙事生动,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其中有著名的著有《孙子兵法》的孙武,他所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著名战略,至今仍是兵家克敌制胜的绝招。美国西点军校也用《孙子兵法》作为教材。其后代孙膑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著有《孙膑兵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给他作的人物传记,文章记述了孙膑以其非凡的智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的故事,从中我们来领略其兵法的精妙所在,并学习《史记》通过写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五.上课过程:

1. 给学生10分钟时间来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出示幻灯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5分钟小组讨论)。

2. 附幻灯片:

a.概述马陵之战的发生背景。

b.马陵的地形如何?对谁有利?说说理由。

c.找出导致庞涓失败的原因的语句。

d.孙膑针对庞涓的什么致命弱点,采用了什么策略,造成魏军大败,庞涓自刭。[明确]A:田忌围魏救韩,庞涓狂追已过魏境的齐军。

[明确]B: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对孙膑有利。理由是此地利于齐军设埋伏,且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好处,利于全歼魏军。其二是齐军可养精蓄锐,守株待兔,等追得精疲力尽的魏军进入包围圈。

[明确]C:“素悍勇而轻齐”和“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明确]D:孙膑针对庞涓盲目轻敌的致命弱点,采用减灶的欺骗手段骗庞涓上钩。

※学生较活跃的班级,可组织进行讨论:

◎齐国军队如果不采取孙膑的“围魏救赵”的策略,而是直接奔到韩国去救韩。试比较这两种策略的利弊。

[明确]如果齐军长驱直入韩国国境,军旅劳累,而且易受攻赵魏两国两面夹攻,非但救不了韩国,而且自己极容易损兵折将。以一敌二是不智之举。由于魏国欲灭韩,精锐部队已倾囊而出,城内只剩老弱病残。齐军此举并非意在灭魏,旨在使魏国弃韩而自救。而且庞涓向来就轻齐,齐军胆敢围大梁,狂追齐军。齐军就赢得了战机,设好埋伏,予以重创。这两种战略的比较,足可见孙膑有正确判断敌情,巧设伏兵的卓越军事才能。

[小结]

齐军采取围魏救韩的计策,迫使魏主力军马上离开韩国自救。赵国孤掌难鸣,,自然会收兵。故可以使韩国之围不救自散,但为了使庞涓中计兵败,孙膑采取了减灶战略,造成齐军因魏庞涓回国而闻风丧胆,逃之夭夭的假象,诱敌进入马陵的包围圈。庞涓过于自信,盲目轻敌,故未识破孙膑的计策。穷追不舍,夜入马陵,举火照字,导致了全军覆没。这一切尽在孙膑的意料之中。可见孙膑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另外庞涓由于精锐部队遭围歼,颜面丢尽,自觉无颜见魏王,故刎颈自尽。这也应验了“骄兵必败”的道理。

  板书设计:

原因结局

庞涓:盲目轻敌急功近利兵败刎颈

马陵之战对比手法

孙膑:知己知彼因势利导名闻天下

深谋远虑诱敌深入世传兵法

  [词语教学]

◎通假字:

百里而趣利者:“趣”通“趋”,趋向,追逐。◎词类活用:

1.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进军。

2.素悍勇而轻齐: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尔安敢轻吾射”中“轻”的用法同上。

3.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轻锐”:形容词作名词,轻装精锐的部队。

4.暮当至马陵:暮:名词作动词,在傍晚。

5.期曰:期:名词作动词,约定。※“与老人期”中的“其”是约会。

6.乃钻火烛之: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古今异义:

1.直走大梁:走:古(跑)今(行走)※“弃甲曳兵而走”的“走”是逃跑。

2.去韩而归:去:古(离开)今(前往,到)

3.因其势利导之:因:古(根据)今(因为)※“齐因乘胜尽破其军”中的“因”是于是,就。※“因长跪履之”中的“因”是于是,就。

4.士卒亡者过半矣:亡:古(逃亡,逃跑)今(死亡)※“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通“无”,指没有。

◎一词多义:

1. 将○齐使田忌将而往(带兵)○魏将庞涓闻之(将军)

○出郭相扶将(搀扶)○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无义)

2.之○虽我之死(无义)○汝之不惠(无义)

○久之,蛇尽死(语气助词,无义)○填然鼓之(语气助词,无义)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代词,复指魁父)

3.行○庞涓行三日(追赶)○孙子度其行(行程)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行走,此因指追赶)4.以○以君之力(凭借)○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因,因此)

○虏太子申以归(连词,相当于“而”,连接“虏”“归”两个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认为)○杀人以梃与刃(用,介词)

○以刃于政,有以异乎(无义)○不以物喜(因为)

○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5.书○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动词,写)○见白书(名词,写的字)

6.期○期曰(约定)○与老人期(约会)

7.于○韩告急于齐(介词,向)○庞涓死于此树下(介词,在)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达于汉阴(介词,到)

○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借词,从)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借词,在)

张良奇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衣、父”异读字的读音与“邳、圯、强、倾、毂”的字音、字形。

2.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衣、堕、履、目、异”(名词活用为动词)。

3.掌握通假字。

4.通过课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分析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词类活用。2.难点是通过课文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分析张良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

1.让同学提问,集体解答。

2.词语教学:

◎词类活用:

○老父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下取履(下,名词作动词,下去)

○履我(履,名词作动词,穿鞋)○随目之(目,名词作动词,望)

○与老人期(期,名词作动词,约会)○因长跪履之(履,名词作动词,穿鞋)

○直堕其履圯下(堕,使动用法,使……掉下)○良因怪之(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良因异之(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一词多义

○履※直堕其履圯下(名词,鞋子)※履我(※动词,穿鞋)※因长跪履之(※动词,穿鞋)

○因其势利导之:因:古(根据)今(因为)※“齐因乘胜尽破其军”中的“因”是于是,就。※“因长跪履之”中的“因”是于是,就。

○直堕其履圯下(直,故意)※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值)※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后十年,兴(兴,应验)※百废俱兴(兴,兴旺)

○顾谓良曰(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难道)

○至良所(所,处所,此指身边)※父去里所(左右,表示大概数目)

○履我(履,动词,穿鞋子)※下取履(名词,鞋子)※直堕其履(名词,鞋子)

○父以足受(以,此指伸出)※虏太子申以归(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两个动词)

※以君之力(凭借)※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因,因此)※以五十步笑百步(认为)※杀人以梃与刃(用,介词)※以刃于政,有以异乎(无义)※不以物喜(因为)※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通假字

○良鄂然(鄂通愕,惊讶)

3.全文共5节,将其分两段。

板书设计:

一.张良尊敬老人,强忍屈辱1.替老人捡鞋子尊敬老人

2.替老人穿鞋子强忍屈辱

3.答应与老人约会恪守诺言

二.张良连续三次早起赴约,终得兵书。虚心好学

 附范文:《张良奇遇》读后感

黄石老人授书张良的故事,自《史记》以来,一直被传为神话。以为这黄石老人真的就是济水北面毂城下的黄石的化身。古人认为这就是天佐汉诛秦,助汉兴秦亡。

其实,如果仅仅以这种神怪志异的眼光去看“张良奇遇”,则是大大降低了故事本身给予我们的启示力量。是的,张良是从黄石老人手中得到了《太公兵法》,这部兵法也肯定为他辅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出了大力。但我们从这则短小的故事中应当看出张良那种尊敬老人,强忍屈辱的品格。

在这里,我认为,尊敬老人是前提,虽然张良最终是以强忍屈辱而取得成功的,但如果没有尊敬老人这一先决条件,就不会有以后的故事、在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这一句话,当老人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时,张良先是“鄂然”,甚至也有“欲殴之”的念头,但“为其老”,故“强忍”。可见“强忍”的前提是“为其老”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叫张良“下取履”的是樊哙式的武士,张良还会“强忍”着为他人办事”吗?

苏轼在《留侯论》中曾经说过,老人与张良素昧平生,突然在野外相遇,却命令他做仆人的事情,而张良却油然而生敬意,又不责怪老人。因而,从尊敬老人这一条来说,可以给我们有许多启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从尊敬老人入手,去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