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7W 次

  《乡愁》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反思

在近日学校开展的公开课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作为毕业班,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上以复习巩固为主。为了给沉闷的复习课堂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故在本次讲课活动中我准备讲一节新授课。

上课之前,我精心备课,认真撰写了教案,准备的很充分。上完课后,我立刻开始反思。“预设”的课堂自然是很完美的。但“生成”的课堂却有着许许多多现实的问题,更耐人寻味,催人反省。

上课之前,我注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感觉这些方面设计的很好。

第一,教学流程清晰。在简单的情境导入及作者介绍后,我们开始了本课重点——欣赏诗歌。我首先教给了学生欣赏诗歌的四个步骤,即一读二品三绘四背。所以整个教学流程很清晰,过渡也很自然,学生们对学习过程能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知道,语文就是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本节课正做到了这一点。听的能力自不必说,会听才会做。说的能力在“品乡愁”一环节得以体现。读的能力在“读乡愁”一环节得以训练。写的能力在“绘乡愁”一环节得以实践。总之,短短一节课训练了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让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第三,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节课正做到了这一点。“读乡愁”环节,学生自己听自己练自己品味如何朗读本诗,教师只在旁边给予引导或评价。“品乡愁”环节,教师抛出一个句式:“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让学生自己去从文本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做到了新课标要求的“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绘乡愁”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每位学生都要描绘出一幅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的“背乡愁”环节,学生在前面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已是水到渠成。总之,整个课堂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上完课后,我感慨颇多。真正教学完的课堂与自己心中预想的课堂有着明显的差距。通过教学本课,我发现一个老师在授课时对学情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学习了网上视频公开的一节国家级优质课。但通过自己上课和网上的优质课进行对比,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老师必须要会准确分析自己所执教班级的学情。同样一篇课文,甚至几乎同样的教学设计,在学生水平普遍较高的班级里,也许能顺利上完;而在学生水平一般的班级里,也许就没法按时完成。因此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必须要会客观的分析所在班级的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出符合该班级学情的教学设计来。

本节课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水平一般,课堂上的各项活动都有所拖延,最后导致时间不够用,拖堂了。最明显的是,在一开始的“读乡愁”环节中,学生上台的朗读都没有感情。所以我又临时加入了教师的示范朗诵,又多给了点时间让学生训练朗读。这样一来,我只好临时改变后面的教学计划。后面的“品乡愁”、“绘乡愁”环节,本来我都准备的有小组讨论和交流,但因时间关系都被省略了。“品乡愁”环节,我没给学生时间讨论,就直接请学生起来回答,说说自己找到的本诗的美点。“绘乡愁”环节,我给学生时间写作后,也没让他们在小组交流,就直接在班级展示了。只有最后的“背乡愁”环节,学生倒是做得很好。可能是因为理解了,也可能是因为本诗浅显易懂,虽然没给时间背,但不少学生已会背了。

因此,在本次公开课中,我发现本班学生有如下问题需要改进:一是学生不会或不好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在下周的活动课上,我准备专门训练,进行一次“诗歌朗读比赛”。二是学生概括能力不强。比如本诗结构整齐,有学生说成是运用排比段。没有诗歌常识,不知道诗歌的单位叫“节”。再比如本诗思路清晰,有学生不会这样归纳,只会说是四个表示时间的序词用的好。这些都需要老师平时多教给学生一些文体常识,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由此我想,只有充分了解本班学情,再据此设计不同的教案,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有人说,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我们只能慢慢来,一步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如果“生成”的课堂能越来越接近“预设”的课堂效果,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小了。

从“生成”到“预设”的距离,也是一个老师从普通到优秀的距离。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江苏一普通老师上了一节作文公开课,为了取得好效果,不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设计上,他都着意模仿了自己特别钦佩的一位特级老师。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位老师反思:“与那位前辈相比,我觉得自己还缺少那种‘亲和力’,课也上得相当沉闷。更为重要的是,我的教学观念还相对滞后,在‘预设’与‘生成’上,我光注重了‘预设’而忽视了‘生成’,还缺乏随境而生的‘教学机智’。”可见,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来上,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一个老师既要加强自身修养,又要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把自己的课上好,才能努力拉近从“生成”到“预设”的距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我要努力去做的。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2.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那树》教学反思

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热爱生命》教学反思

4.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翻译全集

6.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归纳练习

7.九年级语文下册《14.变脸》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