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9W 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一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课文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语言简练,结构简短,这节课主要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等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品质和人格力量。

一、在本课教学中,处理得较为合理的是:

1.开展问题引领下的学习

课文分两课时进行,每一课时分别有一个贯穿整堂课的主要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正是因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引领学生,所以学生学习才有了任务,才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感受“窄木桥”、“生命桥”、“危险桥”的变化;感悟老汉对待自己,对待群众、对待儿子,对待党员所表现出来的如山一样高大的形象,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的老党员的可贵品质。有效问题的建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开展拓展式的开放学习

在课至尾声我安排了两个个环节:①写话训练;②清明节的礼物。无论是哪个环节,用意只有一个——让学生“情动而辞发”。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语言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带着对老汉的感动,带着对老汉的敬佩,带着对老汉的深切的怀念,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二、尤为不足的是:

1.第一课时我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与人们的慌乱、木桥的无奈,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从两条线入手,大雨和洪水的凶猛,人们的反应,再到引导学生说出人们心中的桥此时此刻是座生命桥。至此,课文也达到高潮。然而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因前面朗读稍占多了些时间,故令高潮戛然而止,后在第二课时虽再补救,然而发现效果已没那么理想。实属遗憾之一。

2.本节课文表达方法的处理上有些牵强,如能借助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学法指导下的合作学习不够突出。本课教学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朗读的训练上,并以同桌朗读为主要形式。让同桌互读成为学生熟练朗读,情感朗读,个性朗读的有效载体。但本课的朗读训练不够充分,小练笔“老汉,我想对您说……”是学生对老汉形象的再一次认识与深华,一举多得,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写作练习不够。

4.学法中的读划圈思注不足。高年级阅读教学如何通过个体的阅读快速理解,并有效反馈呢?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读中体会明显不足,划出重点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但没有及时进行个体思考,进行旁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二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是一篇被无数语文老师研得很深很细的课文。而今天的《桥》一课,是我们学校集体备课后,有我来上的一节特殊的请高效课堂专家进课堂诊断的研讨课。

备课与以往出公开课截然不同。以前备课,先备老师,备课堂各个环节如何安排、备过渡语怎样说、特别是提问的问题要精益求精!而高效课堂的“导学案”设计是完全从学生角度出发,是为学生自己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设计的一份学法案。学生要借助这份导学案学得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要感受学习思维的体现!高效课堂的课上,老师不必担心学生会不会配合你,而是要考虑自己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去发现那个学生需要你的帮助,老师怎样的让学生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

但在这节课结束后,学生很多的表现都不是自己所预料的,很多的想法不全是学生所能达到的。为什么呢?

一是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还体现不出“学习味、人情味、学科味”;

二是老师在课上的介入不够及时、恰到好处;

三是对高效课堂板书、预展、展示环节的“打磨”远远不达标。

专家的指导不单点明了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指明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提供了打造高效课堂的各环节方法。更令我感动的是专家们对我的鼓励很有力地推动着我在高效课堂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我也更加期盼着专家们下次能看见又一个进步的高效课堂。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反思三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道”(指文章内容),而是学“文”(指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在轰烈烈的感悟中,教师要不忘学习方法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学习方法。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为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回报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即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