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台阶》教学反思汇总3篇

《台阶》教学反思汇总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6W 次

  《台阶》教学反思一

《台阶》这篇课文,结合浙江的地方文化,阐述一位别样的父亲同样的爱。有人说,十岁的小孩子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怜悯父亲。然而,我想通过这节课告诉我的学生,这个世界上父亲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尊敬的人。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以“台阶”为线索的小说,主要记叙父亲为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全部的精力,表达了父亲渴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受人尊重的美好愿望。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读来感人至深。这节课的重点是围绕分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分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深沉的父爱,同时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受自己的父亲,谈谈自己父亲为自己所做的感动之处。台阶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台阶很低,所以感觉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他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面对困难时,他会教你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忍可能使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教授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找出行文线索,然后围绕这条线索写了那些事?从中感悟父亲的农民本色,老实厚道,勤劳善良,谦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赞叹。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这堂课学生比较积极,回答问题比较踊跃。最后升华出主题,在砌台阶的过程也是父亲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的父亲也一样,父亲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台阶,为自己,为家人,更为了下一代的我们,我们也在砌台阶,砌属于我们自己的台阶,我们的求学梦。 这节课学生的感情被触动了,纷纷谈到了自己的父辈们,以及自己将来要如何孝顺报答他们,以及自己的理想,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

《台阶》教学反思汇总3篇

  《台阶》教学反思二

《台阶》一课在聋校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读到它时,当时的触动远远比《背影》要大。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把这篇文章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初拟了这样你的“教学流程”。1、初读课文,了解情节。2、再读课文,分析人物。3、品读细节,细节感悟。教学的主体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质疑:父亲没有“自卑”这一特点。我就趁势把这问题抛回给那学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他有地位。”为理由。同学们还不是很折服,我再把问题抛给大家,同学们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别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亲的无所适从大家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经过这一过程,大家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在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执著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台阶”上,从精神的层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的意义。

回顾《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这些问题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

  《台阶》教学反思三

《台阶》是一篇小说,通过作者的描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勤劳、淳朴、无私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对于文章的学习,我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情感口味作为教学主旋律。

为此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解读文本

要正确地认识父亲首先要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文章的局部内容是受文章的主旨支配的,对文章某一部分的理解绝不能脱离文章的主旨,而文章的主旨又必须在全面把握文本以后才能明确。

老师解读。开始阅读一篇文章,阅读主体所关心的通常不是文章中的表现技巧、表达方式或语言修辞,而是借助字、词、句、段、篇等把握文章的大意,设计问题,研究重点难点,解决练习,设计亮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学生解读。指导学生找出关键语段,加强对关键语段的理解。所谓关键的语段是指文章的主旨句,文章行文转接处的语句,文章前后照应的语句、充满哲理的语句和文章结尾处和语段。对主旨句的把握当然有助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于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很多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都能正确地找出主旨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设计如下几道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了造屋付出了哪些艰辛?从中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这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能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第二板块:感受父亲,理解父亲

“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这篇小说着眼于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有五个: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也是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父亲辛苦忙碌了一辈子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拾屋基卵石,剩下的半个月就是编草鞋和过年”;即便是大热天,“身上淌着一大片汗”,父亲也“顾不上揩一把”;甚至在冬至之后,农活都忙完了,父亲总是在“鸡叫第三遍时出发”,上山砍柴,“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就是在造屋的那段日子里,父亲更是忙个不停,“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父亲起早贪黑、吃苦耐劳、辛勤劳作,为的就是实现自己的追求——得到他人的尊重。台阶造好了,父亲的心愿已经了却,追求似乎实现了,生活便没有了动力。而且父亲也老了。但是,父亲没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追求——得到他人的尊重。

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

第三板块: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寓思想教育于具体的教学之中。语文课的思想道德教育,既不必强制性地“灌输”,也不需要从外部进行“渗透”,而要结合具体内容自然而然地渗透。

央视12套《心理访谈》曾指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在很多家庭中是非常普遍的。现代的孩子不理解父亲,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经历,相当部分学生缺乏对父亲的关爱。为此,课堂上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歌曲欣赏:阎维文《父亲》

2.诗歌朗诵:明月游,浮云飘 ,父亲围桌教子学 ,灯下为儿白双鬓 ,竟至事业几无成 ,日月无情 ,刹那十三载 。

3.学生按照格式、结合日常生活谈对父亲的感受。

格式:最难忘的是父亲______ 的时候,他 _______( 描写 ) 。面对着父亲,我要说:“_______________”出示范例“真情告白”

4.学生小写作,交流体会。教师点评。

三个环节的教学推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经过几番教学设计,教师对教材已非常熟悉,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了然于胸,在具体的教学中游刃有余,避免了慌乱、拖沓、遗漏等现象。当然并不是说没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探索,争取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