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规家训在运城主题征文

家规家训在运城主题征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5W 次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的传承,是家庭道德观的浓缩和规范,是传统价值观、伦理观以及实现的方法、规矩,是全体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精神规则,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脉和信仰。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家规家训在运城主题征文,欢迎大家参考!

家规家训在运城主题征文

  【家规家训在运城主题征文1】

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什么是家规呢?家规、家训其实就是在家庭里形成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也就是所说的家风。体现着家人的价值追求和传承。家风也是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的源头。家训家规也就是古时一个家族的家法。

先晒晒我家的家规:1、百善孝为先,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遵从父母教导,进出家门要和父母打招呼,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2、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长辈、熟人要主动热情打招呼,不可视而不见或见而避之;3、热爱祖国,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荣誉感,这样才能具有更强大的学习动力和热情;4、仪表端庄,站如松、立如钟、走如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5、在公共场合要保持举止文雅,谈吐得体,不可大声喧哗或嬉戏打闹;6、养成谦虚诚实的优良品格,要脚踏实地,不可弄虚作假,任何时间、任何理由,都不准说谎;7、戒骄戒躁,不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8、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要独立完成,认真做事不可草率了事,今日事今日毕,不可无故拖延;9、定时进餐,过时不许进食。不许吃零食及其它诸如汉堡包等垃圾食品;10、家庭就餐应遵从“长者先,幼者后”的原则,不可无视父母、长辈和客人而自己先行就坐进餐。吃多少盛多少,不可浪费粮食。 11、积极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尽可能分担父母的忧愁,理解父母的感受; 1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错就改,学会自我批评;13、要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积极向自己周围的人宣扬正能量,为创建和谐社会加把劲;14、团结同学,助人为乐,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教学相长、共同进步。15、每学期开学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父母的监督下严格执行,及时完成计划不可无故拖延。 16、坚持课前认真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带着问题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 17、学习上要知难而进,勇于探索、乐于探索疑难问题,不耻下问,把攻克难题当作一种乐趣。18、不可玩物丧志。除周末、假期可以有条件有限制地看电视和使用电脑以外其它时间不得看电视、玩电脑。 19、严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秩序,爱护公物,不乱丢垃圾,做环保卫士;20、要志存高远,锲而不舍,自强不息,永不言败。 21、发现家庭成员中有违反家规的言行时要互相提醒,及时纠正错误。

本人出生于80年代初,小的时候家里就有一些不成文的家规,比如:家中来客人了,吃饭时小孩子是不能上桌一同用餐的,因为习惯所以觉得很自然。现在的小孩如果平时没有这方面的教育就因为来了客人而不允许其上桌用餐会觉得委屈的,甚至会憎恨起无辜的客人。这不能怨孩子,父母应该自责,“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看你如何教育。家规家训最好从孩子小的时候抓起,从娃娃抓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待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后再去教育,让他们改正就很有难度了。

每个家庭的家规都有所不同,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可能成为家规的载体。在生活点点滴滴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向前发展。相信在这些良好家规的影响和教育下,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一定是辉煌的、灿烂的。

  【家规家训在运城主题征文2】

袅袅升腾的炊烟、荷锄而归的耕夫、穿针引线的农妇、追逐嬉戏的孩子……乡野田埂上的农家相依相守,恪守的是本分,传承的是家风。

我的老家坐落在渝鄂交界的大山里。村里人一直传承着“做人做事要讲规矩”的信条。孩提时,家里来客人了,不站起来问候,客人要走,不送到门外,就要被父母骂一顿。吃饭时,老人没坐下,孩子不能坐下,老人没动筷子,孩子就要等着。乳臭味干的我大惑不解,甚至用哭啼抗拒,然而每次换来的却是母亲掷地有声的呵斥:“这是规矩!”

如果说我的遭遇只是礼节方面的“家规”,我的同村伙伴、现已走入领导岗位的晓华对父辈的“规矩”更是记忆犹新。晓华的父亲是村会计,在他10岁那年冬天,父亲在收取款项时不小心收到两张面值一百元的假币。当时的两百元可谓“巨款”,相当于晓华小学阶段的全部书学费。为了补齐这个“大窟窿”,晓华的父亲卖掉了准备过年的猪。晓华心疼地求助爷爷阻止父亲“卖猪还账”的行为,可爷爷却默默地吧嗒着烟斗,好半天才一字一顿地说:“自己收的假币必须自己承担,不能占公家便宜,这是规矩!”

父亲的“规矩”印刻在晓华的脑海里,他也一直践行着父母传承的规矩。有一次,在县报当记者的晓华到一家煤矿采访一位老矿工。陪同矿工下矿井、推拖车,晓华全天候体验矿工生活。第二天离开时,煤矿老总硬要付给他200元辛苦费,他像被电了一样,赶忙跑开。说起这次经历,晓华感慨地说:“看到200元的红包就想起父亲赔付的200元公款,父亲的规矩由不得我有一丁点儿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