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杂文名篇

杂文名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7W 次

1、以人为本,还是以车为本?

杂文名篇

每天都要走路,生活在大城市,按交通规则,自然要走人行道。可是不行,有时必须得走车行道,因为人行道成了停车场,各种型号的车辆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即便是武林高手练就瘦身术,走到这里也寸步难行。

进了自家小区,应当宽敞了吧?非也,时常是各种型号的车辆横七竖八地停放。从小区门口到自家单元门口,需走迷宫般绕来绕去。一身新衣服,成了擦车布。

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自家小区,都能看到大字标语——“以人为本”。可面对人行道成了停车场,满小区横七竖八停放的车辆,哪里还有什么以人为本,分明是以车为本!

于是,“人走人行道,安全才可靠”的交通法规不好使了,面对现实才是硬道理。人行道成了停车场,只好走车行道。如果守规则,认死理,只能寸步难行。敢情有些不守规则的行为,是万般无奈逼迫出来的。谁再说什么“中国式过马路”大谈国人素质低下,不妨请这位素质达人到人行道停车场做个示范,秀一秀如何做守规矩的行人。

有时,面对小区横七竖八停放的车辆,时常担忧——几座高楼,几百户人家,只有一个门口,万一失火,消防车如何进得来?楼里人如何跑得出去?万一需要急救病人,急救车如何进得来?

史料载,以人为本是春秋时期管仲(前725年~前645年)最早提出来的。管仲对齐桓公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人”这个概念,是从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发展来的。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相对于神本思想,物本思想,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而人行道成了停车场,满小区横七竖八停放车辆,严重影响行人的安全,成了“以车为本”。车,物也。当“以人为本”的标语下停放着损害行人权益车辆的时候,标语只能传递讽刺意义。

车多,说明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不能损害大多数人的权益。其实,堵塞消防通道,救命通道,也损害乱停乱放车主权益——无情之火肆孽起来,是不分什么有车人没车人的。即便拥有十辆名牌豪华车的车主,需要急救车时,面对拥堵的车辆,急救车也飞不起来。黄金抢救时间面前,有车没车者一律平等。

以人为本,还是以车为本?

《诗经·大雅·抑》有言:“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意思是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谨慎法度,防止发生意外。清代汉学家王引之这样解释不虞——“不,无也;虞,忧也。无忧,谓无死丧也。”

你看,古人都把以人为本具体到关乎生死的高度了。真希望有关部门、有关领导静下心来读一读老祖宗的话,以人为本,管理到位。把人行道还给行人,把消防通道、急救通道还给老百姓。“无死丧”是管理的底线,莫要悲剧发生再做什么总结批示。

2、会写字绝不乞讨

著名当代书法家叶根友,是叶氏字体系列创始人。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村娃在经历过苦难、迷茫之后,走上了卖字路。转折是一次平凡的偶遇。

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失去双脚的流浪汉用粉笔在地上非常认真地写字,靠写字赢得路人的打赏。他好奇地上前问道:“明明可以乞讨,为什么还要卖字?”流浪汉反问他:“我会写字,为什么还要乞讨?”

叶根友听后若有所悟,想起自己20出头在一家建筑公司做搬运工时,经常躺在公园石凳上睡觉,每当蚊子扰得他无法入眠,就索性起来,拿一根树枝在地上写起字来。

他知道书法是自己的天赋,却从没认真地想过要拿字卖钱。流浪者虽然字写得一般,却凭“特长”自食其力,自己这不是捧着金饭碗在讨饭吗?

从此,他下决心会写字绝不“乞讨”,苦练书法并力求独树一帜。2007年,叶根友请人把自己写的字体发布到网上,发现很受欢迎。这使他信心大增,索性租了一幢简易楼房为工作室,自学软件技术,自创了95套电脑字体在网上供人有偿下载。

叶根友名声鹊起,湖南卫视、央视都找上门来,马云、李连杰也邀请他教大家写字……他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一方霸主。

一次偶遇让叶根友找到了自己的发光点,成为当代书法大咖。很多时候,开不开窍就在于遇事愿不愿意多思考那么一点点。

3、家丑

有个女人,一辈子当小学教师。

退休时,手里有积蓄下来的十万元钱。丈夫不在了,儿女成家了,本来就这么省吃俭用地过下去,也可以了。

偏偏她有雄心,想去投资做一番事情,结果被合伙人骗了,本钱打了水漂,还欠下十万元。

她也哭过也想过死,但觉得人家负我我不可负人家,欠的钱不能不还,就到医院去做一把血一把脓的陪护工作,从50岁做到60岁,没日没夜,整整十年,才还清了债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有一个。

也是个女人,生在农村,没读过书,却聪明。走南闯北做生意,和丈夫一起,办起企业,盖起别墅,一度过上了可以雇请保姆的优裕生活。她长得漂亮,普通话说得好,歌唱得好,就缺点文化,包括运气。

他们在一张最大的订单上栽了,栽到底。企业破产,别墅抵押,还欠许多债。拿她自己的话说:啥都没了,只剩几个光人了。

那时她的儿子尚在读书,女儿还很小,无奈之下,她在一个大城市给人做小时工,城东城西,日程排满,披星戴月,把一个家的日常开支撑起来,并不长吁短叹,并无半点怨言。偶有人问起,她总是淡淡一笑说:会好起来的。

这两件事,都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来的。两个女人面对命运的恶作剧,所表现的不屈与坚忍,以及为此承受的长年的艰辛,深深打动了我。可是当我定下这两个题材,准备采访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做小时工的女人连连否定:不行啊,被人知道了,儿子怎么做人,女儿怎么做人?她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她的女儿也已经是中学生了。

做医院陪护工的女人,自己倒愿意讲,但儿女坚决反对,甚至说:你讲出去,我们就和你断绝关系!

不愿意,是因为他们觉得,这都属于“家丑”,不可“外扬”。

我们的本意是想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果却让我们疑惑,时至今日,在世人眼中,这些究竟是美德,还是家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