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52W 次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端午节简介】

中公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很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固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国民过节的风俗仍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本日,端午节还是中国人民中一个非常风行的盛大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全部热天的开始,五毒蛇开端活泼,鬼魅魍魉也会猖狂,这些都会给人特殊是会给无所顾虑又无抵御才能的孩子带来灾害,必需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而,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因为地域宽大,民族众多,局部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发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雷同的习俗。其内容重要有:女儿回外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吊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气节鲜果等,除了有科学颜色的运动渐已消散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附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冲破了时光、地区界限,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资文化遗产,并已取得胜利,这对咱们中国人本国文明遗产的维护也是一次深入的教训。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许多,这里仅先容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代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受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放逐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犯,痛澈心脾,然而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逝世,以本人的性命谱写了一曲绚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庶民哀痛异样,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往返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材了。人们见后纷纭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免得损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气;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年龄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改邪归正,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倡议,应彻底毁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搭救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杀身成仁,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部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留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日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蒲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破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修曹娥庙,她所寓居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批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域,在新石器时期,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点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敬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出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涯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品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记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建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会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门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讨以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从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仲春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玄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本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化严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迟早相称,在七八千年前就已造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依照《易经》等典籍记录,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偏偏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杀,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白对国度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当初传播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步演化的纪念方法。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防止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天然构成竞争,于午节起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可能富国强民的好主张,但是不被国王采用,他反而被逐出宫中。屈原气得不得了,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的渔夫得悉后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粽子,把划划子改为赛龙舟来纪念屈原。我们全家都十分敬仰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我们家有一个货真价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筹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预备好的糯米跟枣分辨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当前,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而后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旁边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等粽子包完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能够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老是吃得良多!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

我最爱好看赛龙舟了,多少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昂扬,使劲地敲着。“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豪情弥漫,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水手们听了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局面无比壮观、热闹。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独特编织了一个热热烈闹的端午节。

是竞赛逐渐开展,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