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苞谷饭情结抒情散文

苞谷饭情结抒情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5W 次

越来越多的人家餐桌上几乎都摆上了白米饭。包括居住在山上的部分少数民族同胞们,饮食上也越来越讲究色香味和口感。这无疑是人们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而我却对苞谷饭有种特殊的情结。

苞谷饭情结抒情散文

童年的记忆中,米饭难以奢望。苞谷成了滋养生命的好东西。刚生下来的孩子,都离不开那精细的玉米面搅成的糊,缺乏奶水的人家更是以糊当奶。母亲生我时,营养不良,加上长期艰辛劳作,全身浮肿。送到七八里外的医院,才保住母子的性命。可母亲没奶水,是二姑妈从六七里外背着表哥来给我喂奶。那年月生活苦,姑妈也很难。奶奶用她衰老的手在手磨盘上碾点苞谷面。煮成面糊,往我饥饿的嘴里填。一闻到那味儿,我总激动得手舞足蹈,哇哇大叫。这些我没有什么印象,是奶奶闲时跟我唠叨的。一提起往事,我对二姑妈有种深深的感激,对苞谷更有一份敬畏和喜爱。家乡不产稻,祖祖辈辈只种苞谷。吃的也是苞谷。吃法也多,有用锣锅焖的“牛头饭”、有粥、有苞米瓣加点腊肉煮的“克耍俄赖”(傈僳语:包谷稀饭)。常见的.是用甑子蒸的“撒撒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记得我还很小,奶奶便教我做“撒撒饭”。母亲没日没夜在地里苦。读书之余,我帮着奶奶喂猪,做饭。“撒撒饭”工序多,先在面盆里用水把面洒潮,揉散,先蒸,透了气又倒回面盆再洒水,揉匀。水是关键,不够饭糙,多了成团起饼,再蒸。

个儿小得可怜的我,没灶台高,奶奶指导我垫凳子,上灶台。有时被蒸气烫得小手通红。但也感谢生活,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我做“撒撒饭”的手艺绝对不比别人差。

五六年级到拖技完小就读。吃的是黄苞谷,面磨得粗,有些糠皮。那是最后大量吃苞谷饭的岁月了。九十年代进了一中,又上昆明师范,只有米饭。回乡任教,有了粮油供应证,可搭配着买米和面粉,基本离苞谷饭是越来越远了。想吃苞谷饭倒成了以前吃米一般的难事。家里的手磨折了,许多水磨坊也停了。家家安上了粉碎机,碾出的苞谷面少了些许的香气。有时特意叫母亲做点苞谷饭。母亲说甑子常年不用,早发霉了。岳母知道我的爱好,做好“撒撒饭”像送什么宝贝般往学校跑。

2002年的一天,我和女儿去挨家送学生通知书。在草坝子难得吃了一顿“苞谷饭”。用土鸡蛋炒的,黄白相间,很饱眼福,顾不上斯文,我在那位小学教师同行家中,扮足了馋相,挑嘴的女儿也吃得很香。2006年到香格里拉县城学习,几乎跑遍全城,才在坛城广场旁边找到一家农家饭店。

嚼着掺了不少米饭的苞谷饭,配点腊肉汤、豆花干板菜,我似乎找到一种特别亲切的滋味。外面夕阳西下,路灯黄得亲切,心中有股柔软温暖的感觉。是对童年的追忆,还是对故乡的眷恋?是对苦难岁月的缅怀,还是对新生活的礼赞?都有吧,祖国母亲将迎来六十华诞,我们各族人民的生活肯定会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