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为何美好的东西难以感动我们-散文

为何美好的东西难以感动我们-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7W 次

新闻联播正在播放先进人物事迹,一个虽然身患重病,依然坚守岗位的人,只是,那些面对镜头,表达自己的崇敬之心的话语,却没有办法让我相信,他们真的在乎这个逝去的生命,尽管在生活中,他们之间也许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是好朋友,好战友,好同事,但是到了屏幕上,这种感情,被空洞缺乏情感的语言,冲的一干二净。我看不下去,转了台。

为何美好的东西难以感动我们-散文

又是在电视屏幕上,煽情的音乐,讲述的是几个志愿者的故事,他们开着自己的车,利用旅行的机会,为贫苦地区的孩子们送去了他们所缺乏的物资。朋友在我面前晃过,瞥了一眼屏幕,“做广告吗?“一脸的不以为然。

其实不管是那位先进人物,还是这些志愿者,关心他人,尽职忠守,他们所做的事情,体现出的,是人性里面光明的一面,是最容易触动人心的一面,但是从什麽时候开始,已经打动不了我们?

是不是因为感动这个词,被用得太多太滥了?南方雪灾,人性的光芒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身上涌现,但是,当这些东西变成了先进典型,走上了讲台的时候,那种感动人的力量,却是在这样的传播方式里面慢慢消减。而当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出现的时候,在强化大家的印象的.同时,逆反心理也在出现,于是对这些本应该赞美人和事物,产生了一种抗拒和抵触感。

除了外在因素的影响,也许我们还需要反省自己。记得八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代表真善美的东西,即使没有外在公开的传播渠道,也自然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人群里面传播者。那些诗人还有名著的手抄本,陪伴着我们这些人成长。那个时候,自发的在人群里面流传的东西,你会发现,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有中国自己的,有外来的,有原创的,有转载的,他们都是在传递着一种普适的价值观,对真善美,还有光明的推崇。

八十年代,虽然那个时候的中国比现在要相对封闭,那个时候的资讯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发达,但是那个时候的思想,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单一和偏执。但是现在,对于那些美好事物的不屑,不信任,不在乎,甚至是那些知识分子,为了获得关注,不得不说一些,写一些制造对立和所谓争议的话语。这些,是不是因为社会的价值观,这些品质的缺乏?

看到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敢于挺身而出,表达不满,但是对于社会的进步,还有人性的美好,也要心存感激,不要吝啬赞美。当然,这样的赞美和感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其实,如果一个社会,对于是非不因个人好恶而决定,关心人性共通的东西,而不是满足于现实生活表面的喜怒哀乐,那末,人就很容易被美好的事物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