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中国散文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沈尹默

中国散文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沈尹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8W 次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得上是勇士。”当然,写出第一首白话新诗和散文诗,也需要过人的勇气。胡适命名其诗集为《尝试集》,就是尝试如何“吃螃蟹”嘛!沈尹默(1883--1971)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抓起来吞食之,这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创举。

中国散文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沈尹默

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4卷1号上,居然有非绝句、律诗,也不同于词曲的白话诗9首发表了!不歌咏帝王将相、大人先生,却有两个人歌咏人力车夫,岂不斯文扫地!作者有三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沈尹默的《月夜》,是中国的第一首散文诗!1919年出版的《新诗年选》,在《月夜》诗后,有诗人康白情的评语:“这首诗大约作于1917年的冬天,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诗。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附录的《诗坛略记》也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它发表后有赞扬必有攻击。在封建遗老遗少们看来,这“非驴非马”的什么玩意儿呢?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完全是个“怪胎”; 所写内容更不靠谱,简直是“驴鸣狗吠”!其实,这恰是沈尹默这首散文诗的艺术特点。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采用双声叠韵。“呼呼”象声,“明明”象形(光),一为听觉,一为视觉,视听通感,贴切地描摹出秋夜的意境。妙在无叙述赘言,用直抒胸臆的率真,不说“我在一个深秋的有月光的夜晚如何如何……”,首句“霜风”两字点出季节,夜晚有月之“明明”而不用“朗朗”,使声音减弱光感增强,更轻而亮些,若换“朗朗”,则如铙钹铿锵,破坏了动静节奏; 出典在曹操的四言诗:“明明如月”句。第三、四句写我和树并排独立,为什么特别说明我不倚树而立呢?犹如中国画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去想象去解读吧!

包括《月夜》在内,沈尹默总共写了17首新诗,都发表于1918年至1920年间,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三弦》。三弦是江南特有的伴奏弹词开篇的乐器,常常会拨动我的乡愁。它的声音是属于河房廊沿的,属于古镇小巷的。沈尹默的《三弦》,不写弹三弦的人,也不写弹的什么乐曲,时间是沉闷的炎热的中午,长街悄无人迹,一处破败的院落和低低的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此诗分三个自然段,写三段意境,不分行,完全是散文写法,却处处见诗的内核,故可谓标准的散文诗。沈尹默的散文诗,印证了散文诗这种新生文体的难工,语言并非吐口水似的随意出之,他足足费了一个月的工夫推敲,使这首散文诗不仅具有必须的内在韵律,而且使语言的音韵合古典诗词的规律,取李清照的《声声慢》双声叠韵之先例,又有西方象征派如魏尔伦、瓦雷利、马拉美等拟声的意韵,给后世的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营造雨声淅沥的乐感,乃至穆木天的朦胧水声以极大的启发。说它是中国古典和西方现代散文诗的形式碰撞闪现的火花,也不为过。据音韵学研究家称:此诗有十一个字是双声,摹写三弦的声响,又将四个阳声字和七个阴声字参错杂用,显出三弦的抑扬鼓荡。我想指出的尤其是此诗的最后一段:“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他是谁?和三弦有关么?他在听弦声还是不在听?他是破落的江南士子么?他是失去土地的老农民么?他是路过走倦了休息的,还是从院内被逐至门外的?我以为,这位神秘客是诗中忧郁的上帝!它超越时空的存在,给这章散文诗以无穷的意味。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沈尹默是中国散文诗的拓荒者,他的散文诗必然载入史册,虽然他一生只写了17首。他的旧诗词倒有《秋明集》《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传世,但还有多少读者认真去读呢?相反,他的散文诗《月夜》《三弦》却久经传诵。一个人的成就难以预料,青年时代的沈尹默很了得,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谋划策,积极推荐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办《新青年》,他自然成为编委会的得力干将,成为新诗开路三健将之一,他在主题、题材、形式和风格方面大胆探索和革新,写出中国第一首散文诗。后来,沈尹默东渡日本游学,停止了新诗的创作。回国后从事教育,曾任北平大学校长,晚年以书法著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