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灶台往事散文

灶台往事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4W 次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送灶”揭开序幕的。“送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船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腊月二十四,也就是我们这里的过年前“送灶”的日子。说起“送灶”,当然要聊到灶台。如今,知道灶台的年青人已经不多了,可在我们小的时候灶台却是温暖的记忆。灶台,也叫锅台,就是旧时做饭所需要操作使用的一个用砖垒成的平台。平台上前方留出一个圆形的洞,在上面架上大锅,下后方直通添柴用的灶眼。这样的灶台,就可以锅里煮饭,锅下添柴了。

灶台往事散文

灶台主要作用就是“忙吃”。“吃”,向来是中国人过年的主题。美味佳肴哪里来?当然是要围着灶台转了。所以,儿时的我总认为过年的热闹气氛全在灶台边。

旧时的灶台有着极高的地位,神圣而不可冒犯。老家的灶台雄踞了厨房三分之一的位置,高高在上,令幼小的我可望而不可及。记得有一次,我乘大人不备,搬了张小板凳,爬上了灶台,才得以一睹灶上乾坤。开阔洁净的灶面上,挖了两个大圆洞,分别摆放着两口大铁锅。其余的地方,滑溜溜的,铺着一层均匀而洁白的水泥。灶台的前沿,搭有两层隔板的壁柜,上面有条不紊地放着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壁柜正上方的墙上,醒目地贴着一幅画,画中一位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老爷爷端坐其中。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司命灶君——灶王爷。就在这时,外公发现了趴坐在灶台上的我,慌慌忙忙将我抱下,同时揪起我的小辫子,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以后再不许这样淘气,灶王爷会动怒的。”

每年的腊月二十四,“送灶”——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也称为“祭灶”,又称“过小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人间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天,家家放鞭炮,烧斗香,户户蒸米糕,煮八宝饭,由于这天又是“迎春日”的开始,家家户户从此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这天,显然也是灶台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蒸米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大约清晨四点左右,全家人便要起床到厨房报到,着手蒸米糕。大家先将前一天泡制好的大米、糯米从大水缸里捞起,沥净,再用石磨成厚厚的米浆。然后,爸爸和舅舅用洁净的白布提起米浆,再用扁担在长板凳上将它压干,压干后抬上大圆桌,倒在竹匾里。接着,外婆和舅母、二姨、三姨用米粉将它们搓成团状,直到不沾手为止。最后,再把它们切成无数四四方方的小块。外公和小姨则忙碌着在蒸笼里铺纸,筛粉,划线。妈妈则负责在灶口生火。我总是搬张小板凳,坐在妈妈的身边,看着她把柴草一点点地放进灶膛里,看着熊熊的火焰在灶膛内恣意地,快活地舞蹈……在那样寒冷的冬天里,我的脸上是红彤彤的,身体是暖融融的,永难忘怀的温暖回忆啊。一家人就这样在灶台前不停地穿梭来往,人人脸上都堆着笑,忙碌之间,合作之中,亲情融汇,喜气洋溢……。因为所有人的心中,都充盈着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福。

我最喜欢点印的工作。即在每块米糕上加印四个吉祥的小红点。外婆说,这是风俗,喻意事事如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每加印一块,我就好象是在美术课上完成了一幅杰作般的快乐酣畅。那些可爱的小红点呵,荡漾在大竹匾里,仿佛是我无数飞涨的希望。

妈妈把炉火烧得旺旺的,蒸笼不停冒出氤氲的水气,渐渐地,温暖的水气笼罩了整个厨房。在热腾腾、白茫茫,带着糯米清香的水气中,外公点燃一柱香。于是,全家人开始了灶台前温暖的等待。围坐等待的那段时光,全家人身上、心里没有一丝丝寒意,只有温馨而甜蜜。

在外公那字正腔圆的老淮调中,香愈燃愈短,愈燃愈短……,我的心情也变得越发急切起来,心急的我巴不得先尝为快。终于,出笼了!当我不停哈着气,迫不及待地品尝第一块出笼的米糕时,外婆会在一旁取笑我:“小心烫掉舌头,黏掉牙齿哦!”那滚烫滚烫的米糕,一下子烫得我大哭,可我还是舍不得丢掉那份香甜……,那时情景如今依然清晰,依然闪亮,仿佛就是昨天。

如今,又近腊月二十四。前两天,我去老城区的老家探望舅舅,那里现在只是年近花甲的舅舅和舅母老俩口在居住。外婆已去世多年,外公亦于五年前西归。舅舅和舅母似乎已习惯了老城区的宁静与安逸,老俩口谢绝了子女们的邀请,执拗于一份青砖黛瓦间的古城情怀中,甘之如饴。当我再次走进老屋的厨房,惊喜地发现,灶台仍在!只是,灶面上冷清清,空荡荡,灰落落的……,现在,“送灶”蒸米糕,显然已成了尘封的往事。

物是人非事事休,但灶台的故事永远美好,蒸米糕的记忆永远鲜活!